我很感激住在新加坡share house(共享居住空間)的那段日子,當時剛滿24歲,孤身一人在異鄉開啟人生第一份工作,我很幸運的發現了共享居住空間,認識了從世界各地外派來新加坡,事業小有所成的白領。他們的人生閱歷遠比我豐富,累積了大量人生智慧。給「初入社會」時不時困惑的我,提供不少指引。
今天想分享Giri給我的人生智慧——Giri是印度人,有與我類似的童年經歷,他7歲就進入「寄宿制學校」(我是9歲),後來去瑞士讀了MBA並在當地工作2年,之後外派新加坡,從事石油貿易業務。我會把Giri歸類為「接受過良好教育(well-educated)」的印度人,每天都西裝筆挺、皮鞋擦的倍亮,儀表堂堂的去上班。
我們有時會在早餐時間在飯廳相遇,在啟程上班前攀談幾句。
我是管理顧問公司的商業分析師,屬於「高工時、高壓力」的行業種類。一天早晨,我一如往常,在飯廳享受上班前最後的「自由時刻」,啃著麵包,然而想到今天即將應對的「爛泥」,就籠罩在一團「低氣壓」中。
恰巧Giri也在這時加入了早餐,他似乎敏銳地觀察到了我目前的「低壓情緒」。
「So...(所以...)」他開口。
「How's...」
不知為何,他尚未問出口,我便下意識反應他想問「How's work?(工作如何)」
然而,他卻出其不意蹦出「How's Life?(生活過的如何)」
「Life?」
我遲疑了一下,腦子開始飛速旋轉。因為剛才我滿腦子都是工作的煩心事,除了工作,其他都沒仔細想。
我順著思路,回想起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的點點滴滴....有舊同學搬來新加坡了,一起吃了團圓飯;最近開始學習油畫,我好像越來越懂得捕捉生活片刻的美好了;上個週末意外發現沒去過的公園,以後休閒有了好去處。
轉移注意力之後,我忽然發現我的生活沒那麼糟糕,工作是有什麼「魔力」,為什麼剛才滿腦子都要讓自己沈浸在「糟心的思考」及「自我的恐慌」裡呢?
我沒想到,僅僅是兩個字的問題,就將我煩悶的心情180度大轉彎,轉而感激生活裡的小美好。10分鐘簡短的small talk 之後,我帶著與先前截然不同的「愉悅心情」開啟工作。
爾後我反思自己(是的,我就是這麼愛反思),為什麼我會下意識以為對方想問「How's work?」
我想是因為,我長期待在「以工作為重」的環境裡。在公司裡,同事們會追著「問工作進度」;父母來電話,首先會問「工作適應的如何?」;和以前的同學會面,也是先詢問彼此的工作近況,接著吐槽一番。
我太在乎「工作」了,我把工作視為「唯一能證明自我價值」的地方。殊不知,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過好生活」也需要被肯定。
問「How's work」的人,是把工作視為生活的「重點」,其餘時間是為了給工作「蓄力」;而問「How's life」的人,是僅僅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過好生活才是重點。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與價值觀。
《納瓦爾寶典》裡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每當我陷入自我鬥爭時,我就會回想所有曾經輝煌、後遭毀滅的文明。以蘇美人為例,我敢肯定,蘇美人中肯定有過很多重要人物,取得了很多偉大的成就。但是,現在你能想起任何蘇美人的名字嗎?你能想到蘇美人做過什麼有趣或重要的事嗎?你肯定什麼都想不到。所以也許一萬年後,人們會說,『喔,美國人,對,我聽說過美國人』
我想,有一種智慧叫作「接受」,這種接受不是「消極」,而是「豁達」。接受人生的最後結局就是「死亡」。既然所有人的結局是一樣的,你可以選擇「躺平」(直接邁入準死亡狀態,不推薦),也可以選擇享受「燦爛的過程」(你投胎來人世間,肯定也是因為人間比天堂有趣多吧!)。
這樣看來,努力工作、追逐成就的意義在於,獲得一種「持續努力」的動力,但也不要把它「太當回事」,最重要的是「享受眼前每個瞬間」——就和玩遊戲一樣。
So, how's life?
更多【跨文化成長故事】及【生涯發展】啟發,可以關注我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3674?sloc=main
誠品: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182162682659686002
電子書: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sh4tEQAAQB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