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跨文化成長|當你因為工作情緒低落時...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佈於跨文化成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很感激住在新加坡share house(共享居住空間)的那段日子,當時剛滿24歲,孤身一人在異鄉開啟人生第一份工作,我很幸運的發現了共享居住空間,認識了從世界各地外派來新加坡,事業小有所成的白領。他們的人生閱歷遠比我豐富,累積了大量人生智慧。給「初入社會」時不時困惑的我,提供不少指引。

當時在新加坡住的share house

當時在新加坡住的share house

今天想分享Giri給我的人生智慧——Giri是印度人,有與我類似的童年經歷,他7歲就進入「寄宿制學校」(我是9歲),後來去瑞士讀了MBA並在當地工作2年,之後外派新加坡,從事石油貿易業務。我會把Giri歸類為「接受過良好教育(well-educated)」的印度人,每天都西裝筆挺、皮鞋擦的倍亮,儀表堂堂的去上班。

我們有時會在早餐時間在飯廳相遇,在啟程上班前攀談幾句。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26 字、8 則留言,僅發佈於跨文化成長、職涯發展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在廣州旅居,碰巧頭髮已經長的不行,必須得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一個合適的理髮師。沒有口碑介紹,所以只能依賴「網上搜索」,發現「理髮」這個行業真是紅海市場,除了價格以外,很難從數以萬計的「理髮師頭像和簡介」裡,看出區別是什麼。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理髮,又不想踩坑的我,只能用「價格」進行篩選...
感謝各位格友對我的出版作品《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的關注,讓大家久等了!在快滿25歲時,我發下「豪言壯語」,「給我一年時間,我要出書」。一年後,我做到了!
傳統的語言學習方法常常從背單字和基本對話開始。本文分享了一種顛覆性的學習方法:直接寫文章。透過主動探索自己喜歡的主題,與本地人互動,有效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同時縮短教室學習與真實生活的距離,增加與當地文化的交融,甚至結交新朋友。這種方法完全免費,且基於實際需求,讓學習者能快速進步並應用於生活之中。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東亞的標準答案教育體系中成長所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並分享了作者在美國和法國的留學經歷。文章強調,在現實生活中,成功不再依賴於尋找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必須學會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並勇於嘗試。這樣的心態不僅能提升個人的職涯發展,也能促進人際關係的靈活轉變,讓我們更能適應多變的世界。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脫離傳統工作模式後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懷疑與不安,到如今的自我肯定與持續創作。作者強調裸辭並非只有玩樂,而是一場修行,過程中自我突破與成長的價值。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年輕人需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而新書旨在啟發Z世代勇敢追逐夢想,不必依賴他人的認可。
這篇文章探討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所揭示的教育力量,以及留學如何重塑自我認知和人生選擇。透過塔拉的故事,作者反思了留學的實質意義,不僅是為了職業發展或移民,更是追求個人的自我認知、開拓更廣闊的選擇權,並拉長人生的感官體驗。教育改變了塔拉的人生軌跡,也為作者提供了新的視野,提升生活的品質。
最近在廣州旅居,碰巧頭髮已經長的不行,必須得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一個合適的理髮師。沒有口碑介紹,所以只能依賴「網上搜索」,發現「理髮」這個行業真是紅海市場,除了價格以外,很難從數以萬計的「理髮師頭像和簡介」裡,看出區別是什麼。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理髮,又不想踩坑的我,只能用「價格」進行篩選...
感謝各位格友對我的出版作品《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的關注,讓大家久等了!在快滿25歲時,我發下「豪言壯語」,「給我一年時間,我要出書」。一年後,我做到了!
傳統的語言學習方法常常從背單字和基本對話開始。本文分享了一種顛覆性的學習方法:直接寫文章。透過主動探索自己喜歡的主題,與本地人互動,有效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同時縮短教室學習與真實生活的距離,增加與當地文化的交融,甚至結交新朋友。這種方法完全免費,且基於實際需求,讓學習者能快速進步並應用於生活之中。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東亞的標準答案教育體系中成長所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並分享了作者在美國和法國的留學經歷。文章強調,在現實生活中,成功不再依賴於尋找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必須學會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並勇於嘗試。這樣的心態不僅能提升個人的職涯發展,也能促進人際關係的靈活轉變,讓我們更能適應多變的世界。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脫離傳統工作模式後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懷疑與不安,到如今的自我肯定與持續創作。作者強調裸辭並非只有玩樂,而是一場修行,過程中自我突破與成長的價值。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年輕人需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而新書旨在啟發Z世代勇敢追逐夢想,不必依賴他人的認可。
這篇文章探討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所揭示的教育力量,以及留學如何重塑自我認知和人生選擇。透過塔拉的故事,作者反思了留學的實質意義,不僅是為了職業發展或移民,更是追求個人的自我認知、開拓更廣闊的選擇權,並拉長人生的感官體驗。教育改變了塔拉的人生軌跡,也為作者提供了新的視野,提升生活的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來到日本後,每天忙碌緊湊的生活大大讓我吃不消,除了適應環境,工廠的工作也讓我每天都非常疲憊,每天上下班煮飯一天就過去了,也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情,讓我不斷問自己,我到底要從日本打工度假的生活中得到什麼? 因為從現在來看我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工廠的工作我不喜歡,也很難上手,到現在進去快一個月,我還是
Thumbnail
在國外工作的成長與挑戰:從快速適應到學習高效合作,體驗不同團隊和文化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畢業後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一開始生活不順遂,找不到收入,但逐漸調整心態並開始接受小時數的打工,變得更有韌性。文章會提到如何降低支出、尋找工作的策略、與不同工作的體驗。作者回顧十年前的心態,希望再次擁有「better than nothing」的心態,敢於嘗試,建立新生活。
Thumbnail
雖然現在人已經在新加坡了,但前陣子去南投做偏鄉小學志工的悲傷與理解還是縈繞在心頭,還是抓緊時間記錄下來。 上一份工作非常忙碌,從九月一路忙碌到離職前兩個禮拜才終於能喘口氣,但馬上又開始準備出國工作的行李和資料,就這樣再一路忙到2024年的現在。過兩天要開始受訓了,比起期待,我一直在做的是慎重的心理
Thumbnail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Thumbnail
自打進入職場以來,經常陷入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窘況。長時間一直感覺似乎工作的壓力太大,無法好好享受每一個假期,每次週末一到,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直到某次的心血來潮,一人獨自前往烏來旅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休息,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體驗陌生的經驗,而不是一人獨自在家中躺在床上廢上一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來到日本後,每天忙碌緊湊的生活大大讓我吃不消,除了適應環境,工廠的工作也讓我每天都非常疲憊,每天上下班煮飯一天就過去了,也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情,讓我不斷問自己,我到底要從日本打工度假的生活中得到什麼? 因為從現在來看我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工廠的工作我不喜歡,也很難上手,到現在進去快一個月,我還是
Thumbnail
在國外工作的成長與挑戰:從快速適應到學習高效合作,體驗不同團隊和文化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畢業後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一開始生活不順遂,找不到收入,但逐漸調整心態並開始接受小時數的打工,變得更有韌性。文章會提到如何降低支出、尋找工作的策略、與不同工作的體驗。作者回顧十年前的心態,希望再次擁有「better than nothing」的心態,敢於嘗試,建立新生活。
Thumbnail
雖然現在人已經在新加坡了,但前陣子去南投做偏鄉小學志工的悲傷與理解還是縈繞在心頭,還是抓緊時間記錄下來。 上一份工作非常忙碌,從九月一路忙碌到離職前兩個禮拜才終於能喘口氣,但馬上又開始準備出國工作的行李和資料,就這樣再一路忙到2024年的現在。過兩天要開始受訓了,比起期待,我一直在做的是慎重的心理
Thumbnail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Thumbnail
自打進入職場以來,經常陷入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窘況。長時間一直感覺似乎工作的壓力太大,無法好好享受每一個假期,每次週末一到,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直到某次的心血來潮,一人獨自前往烏來旅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休息,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體驗陌生的經驗,而不是一人獨自在家中躺在床上廢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