➌《青春(苦)》
如果我們喝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過濾水,那麼《青春》系列中的年輕人所喝的水,則是由政府計劃和限制所決定的。他們無法選擇水質,也無法分辨乾淨和髒污的差異,因為對他們而言,只要有水喝,已經是幸運。
.
王兵攜帶著簡單的攝影機和機載麥克風,深入浙江吳興區織里鎮,耗費超過五年的時間,以「直接電影」的手法進行拍攝,累積了長達2600小時的素材,記錄了這座童裝之都裡農村年輕工人的縮影。影片中有六成的聲音伴隨著縫紉機單調的嗡鳴,令人倍感壓迫。然而,對比那些工廠裡的人,他們每天需要在這樣的聲響中忍受13至14個小時的勞動,我們坐在戲院裡僅僅兩三個小時,已經是無比幸福。
.
這些農村孩子看似比計劃經濟時代的農工們多了一些生活和工作的選擇,然而這些所謂的「自由」其實被引導得極具侷限性。在織里鎮,運氣好的時候,工人們可以圍在一起討論單件工資,依工序的繁複與老闆議價;而在運氣差的時候,討價還價無果,他們只能接受遠低於過去的工資。生意興隆時,老闆可能說:「錢在我手裡,我想給就給。」甚至不允許工人們多休息一晚;而生意不好時,老闆乾脆攜款逃跑。在這裡,合約如同廢紙,政府漠視或推諉責任,若介入調解,往往是直接沒收工資,再隨意給幾百塊打發村民。即使報案,警方的行動也只是敷衍了事,甚至濫抓無辜以顯示「辦事」。
.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位來自安徽的打工仔分享的經歷。他回憶有一名男孩被帶到派出所後不斷喊冤:「我什麼都沒幹,抓我幹什麼?」然而,真相在派出所並無意義。男孩遭到警察用腳踢,直至全身是血、牙齒斷裂。這位打工仔也曾遭遇相同的對待,太陽穴被警察用腿重踢,他當場失去意識。「沒有經歷過的人,根本不知道裡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你再有錢,沒有權,照樣沒用。」
.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工人逐漸看清現實:即使在自由市場經濟的表象下,中國依然逃不過「人吃人」的本質。有本事的人跳槽換廠,無法改變的人只能留在原地。而即使換廠,這種剝削的循環依然如影隨形。「你不知道這日子有多苦。」工人們的苦只能通過段子來消解:「多錢多用,少錢少用。」或者「有錢接新娘,沒錢就等死。」當這些話再也無法帶來釋放,他們便將注意力沉浸於手機,寧可挨餓也不願面對手機沒電的絕望。
.
透過王兵的鏡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底層現實的全貌,才發現陸劇裡的美好生活和新聞裡的繁榮景象,只是一張經過精心設計的面具。儘管《青春(苦)》的影像無法直接改變這些現狀,但它揭示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中國經濟改革,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人卻真正得到了什麼?這部紀錄片不是解答,而是將這份疑問拋給觀眾,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由、權力與人性在這片土地上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