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最佳紀錄片|《XiX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➋《XiXi》

從人妻到人母,從女兒到母親,XiXi的生活隨著身份的轉換,不斷地被重塑與解構。導演將自身與阿嬤的情感交融,將XiXi與母親、XiXi與女兒的關係層層編織,以交錯世代的敘事視角,串聯起身邊的亞洲女性。她們的時代、經歷,乃至靈魂,在影像中交匯,漸漸揭示一個共同的命題:XiXi所渴望的自由,不僅僅是「個人」的解放,而是一場針對整個女性群體的抗爭與呼喚。

.

然而,XiXi面對的不僅僅是性別的限制,還有來自地域與文化的深層困境。她的跨國婚姻讓她身處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而這些差異在她向母親坦白被性侵的經歷時,達到了震撼的高點。母親那近乎冷漠的回應:「我們小時候都有被性侵過啊。」所展現的,不只是個人的無助,而是整個社會對女性創傷的普遍化與麻木不仁。這種扭曲的背景,成為XiXi生命中難以愈合的傷口,而這些傷痛,可能是她的法國丈夫無法真正理解的。

.

該如何阻止這種病態在一代代人之間傳播?XiXi有時選擇逃離,有時選擇直面。她清楚地知道,女兒是一面鏡子,讓她不得不直視那些過去不願承認的傷口。然而,那些疤痕過於深重,痛苦無法被簡單解釋。社會卻往往用「溫、良、恭、儉、讓」這種道德化的暴力框架,簡化了問題的表面對錯,而忽視了背後更深的惡——那些社會不願言說、男性無法看見的恐怖。

.

儘管XiXi並非一個「完美的母親」,但這是否意味著她就該失去追求自由的權利?為何男人的自由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女人的自由卻必須遭受質疑?XiXi對自由的渴望是真實的,她對女兒的疼愛是真實的,她對自身的矛盾與掙扎也是真實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過濾社會框架的雜質,更應該給女性與男性同等的容器,盛裝同樣的水量,再去評判誰的水質更清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地瓜嗓(さん)的沙龍
23會員
81內容數
富含電影纖維,能增加觀察生活的飽足感。文字熱量每100克約87大卡,心情好的話,會從臉上的洞發出自以為音樂的嗓音。
2024/12/14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Thumbnail
2024/12/14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Thumbnail
2024/12/13
「我之前曾經在其他國際影展聽到有評審說,不要再拍『疫情』電影了。」這句話是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散場後,我在影廳內聽到後方影友提起的。朋友,很抱歉當時沒有即刻回頭與你討論,也沒有先和你打聲招呼。我希望用這篇文章,作為對你的回應。 . 近期,有關「疫情」的創作確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日本電影《生
Thumbnail
2024/12/13
「我之前曾經在其他國際影展聽到有評審說,不要再拍『疫情』電影了。」這句話是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散場後,我在影廳內聽到後方影友提起的。朋友,很抱歉當時沒有即刻回頭與你討論,也沒有先和你打聲招呼。我希望用這篇文章,作為對你的回應。 . 近期,有關「疫情」的創作確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日本電影《生
Thumbnail
2024/12/05
為什麼交友軟體的詐騙如此猖獗?多到連 Netflix 拍了一部《Tinder 大騙徒》,台灣也推出了《莎莉》。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這種「看不見的愛情」。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難得一見的戀愛小品,不僅將八、九十年代的浪漫情懷重新搬上大銀幕,還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詐騙」題材,讓故事更加生動
Thumbnail
2024/12/05
為什麼交友軟體的詐騙如此猖獗?多到連 Netflix 拍了一部《Tinder 大騙徒》,台灣也推出了《莎莉》。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這種「看不見的愛情」。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難得一見的戀愛小品,不僅將八、九十年代的浪漫情懷重新搬上大銀幕,還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詐騙」題材,讓故事更加生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➋《XiXi》 從人妻到人母,從女兒到母親,XiXi的生活隨著身份的轉換,不斷地被重塑與解構。導演將自身與阿嬤的情感交融,將XiXi與母親、XiXi與女兒的關係層層編織,以交錯世代的敘事視角,串聯起身邊的亞洲女性。她們的時代、經歷,乃至靈魂,在影像中交匯,漸漸揭示一個共同的命題:XiXi所渴望的自
Thumbnail
➋《XiXi》 從人妻到人母,從女兒到母親,XiXi的生活隨著身份的轉換,不斷地被重塑與解構。導演將自身與阿嬤的情感交融,將XiXi與母親、XiXi與女兒的關係層層編織,以交錯世代的敘事視角,串聯起身邊的亞洲女性。她們的時代、經歷,乃至靈魂,在影像中交匯,漸漸揭示一個共同的命題:XiXi所渴望的自
Thumbnail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Thumbnail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Thumbnail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宋存壽執導的《母親三十歲》,以爭議性十足的題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時至今日的台灣,銀幕中的母親形象,仍是以所謂的「賢妻良母」居多。而在1973年,距今半世紀前的台灣,《母親三十歲》便大膽描繪母親私密的情慾,與女性在婚姻、親職與維持自主性的兩難,是非常前衛的作品。
Thumbnail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Thumbnail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Thumbnail
昨晚無意間發現《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電影,竟默默的看完了。 片名是金智英,但其實就是多數亞洲女性的故事,它可以是79年的OOO,也可以是80年OOO,你可以在電影裡的某個片段找到自己。 絕大多數亞洲女性於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中成長,出了社會,飽受職場不平等甚至是歧視的待遇,尤其是一旦進入婚姻,明裡
Thumbnail
昨晚無意間發現《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電影,竟默默的看完了。 片名是金智英,但其實就是多數亞洲女性的故事,它可以是79年的OOO,也可以是80年OOO,你可以在電影裡的某個片段找到自己。 絕大多數亞洲女性於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中成長,出了社會,飽受職場不平等甚至是歧視的待遇,尤其是一旦進入婚姻,明裡
Thumbnail
祂們告訴她專注在自己身上,去療癒與轉變自己與母親互動時的創傷與情緒,讓自己的狀態與能量更加穩定,協助母親憶起曾經自己的美好,那麼她便會成為這個戲劇的主角,由她自身的改變,周圍的人們必然要配合她一起上演一段全新的戲碼,而按照她照顧自己、愛自己與平靜的狀態,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Thumbnail
祂們告訴她專注在自己身上,去療癒與轉變自己與母親互動時的創傷與情緒,讓自己的狀態與能量更加穩定,協助母親憶起曾經自己的美好,那麼她便會成為這個戲劇的主角,由她自身的改變,周圍的人們必然要配合她一起上演一段全新的戲碼,而按照她照顧自己、愛自己與平靜的狀態,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