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Pat一生最喜歡黃玫瑰,並且Angie最後也以花瓣作為Pat的象徵,將其撒入大海?
黃玫瑰令人聯想到一部發表於1920年的普利策獎小說,跟電影《從今以後》未必直接有關,但或可從中得到啟示。
小說故事背景發生於鍍金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女主角Ellen在歐洲長大,婚姻失敗後,她私自逃回家鄉紐約——帶著對美國的幻想,以為此地是一個獨立、包容的自由新世界(就如同開國元勛們所寫的那樣?)。
男主角Newland是一名律師,他的工作是維護傳統old money階層利益,內心又對此強烈不滿,覺得現有的「次序井然」扼殺了他的生命力,並因此同情和理解Ellen。他的暗中維護讓見慣世面的女主角很快意識到,紐約並非如她想像中那樣自由。
在探訪過Ellen,真切感受到她對紐約的敏銳洞察、離經叛道的自由精神,和(從藝術品味透射出的)無窮想像力之後,Newland開始送她黃玫瑰。黃玫瑰既直觀象徵女主角本人(成熟通達,燦爛濃烈,自由不羈),也代表Newland所嚮往: 一個不必小心翼翼墨守成規,更有野心、激情、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生。
與Ellen形成對比的,是Newland的未婚妻May,她代表被傳統秩序禁錮,並成為其忠誠維護者的那一類人。在人類社會中,因舊秩序受害至深的人,卻往往最熱衷維護舊秩序。
本書書名叫做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但不必照字面意思理解。(書名也並非反諷,而是有相當複雜涵義)。在男女主角關係背後,作家Edith Wharton實際寫出的是Old New York的深層結構和運轉規則。
兩位主角的背後涉及三個階層、眾多人物:倆人出身的old money家族、工業革命新貴和受過教育的中下階層(後來的middle class)。合作與競爭暗藏於上述階層之間,進而決定社會規則和倫理——既促成主角相愛,卻又註定他倆只能發乎情而止乎禮,沒有結合的可能。
1993年導演Martin Scorsese將小說搬上銀幕,電影的社會語境比原著淺顯——刪掉許多背景人物,凸顯主角之間的關係,更像是純粹的愛情片,但也值得一看。(不難想像,即使經過刪減,劇本也比普通電影複雜得多。)
作為中學英文老師的區嘉雯經常在訪問中提及英文文學對於她理解角色的重要性。演員閱讀劇本時需要理解角色之間的關係,由此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因為角色是在人物互動關係中得以確立的(譬如,3歲小朋友只懂得role play想當然玩扮醫生,但對成年人,醫生角色主要靠他跟醫學院、病人及同行之間的關係才能確立)。
下次講下《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的兩部戲,是如何靠人物關係去建立角色和表達主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