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是爭議的爭議:「川普是重刑犯」是事實,但公共媒體能不能這樣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9 分鐘
raw-image

2024美國總統大選結束!「美國人在女性總統與被定罪的重刑犯(convicted felon)之間,選擇了重罪犯」,這是負責傳遞台灣觀點的英語公共媒體TaiwanPlus的記者,在報導時的說法。

必須強調,這是罪證確鑿的「事實」。但,你認同TaiwanPlus這麼說嗎?

這件事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認為這可能破壞臺美關係,也有人認為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不符合新聞專業專業要求,特別是TaiwanPlus作為代表台灣全民的公共媒體,尤其不妥。對此,不只立委「發公文」要求文化部督導下架或更正內容,文化部長李遠也直言「很嚴重」並要求公廣應在新聞評議後下架內容。

等等!是不是有點「怪怪的」!為什麼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可以對「公共媒體」頤指氣使?

沒錯,這次我們想特別來討論這件既弔詭又危險的事情,也就是明明受到《公視法》防火牆保障的公廣集團,理應超然獨立於政治及商業兩大勢力的干預,但這次不分藍綠卻都想把手伸進「公共媒體」裡——請各位「股東」們站出來為公視撐腰,告訴這些有權力的政治人物:麻煩把手收回去,還給公共媒體一個獨立、專業的自主空間!

可是,如果真的不認同TaiwanPlus的作法怎麼辦?
別擔心,請繼續看下去,這次也會告訴你「正規」影響公共媒體的方法和途徑😈


文長,但別怕!這樣看少負擔:
找有興趣的數字標題0️⃣→看內文→延伸閱讀



焦點快報

-公廣染上好多「爭議」,但真的是「爭議」嗎?搞不好是醉翁之意…

raw-image


1️⃣ 爭議1:TaiwanPlus報導說川普是「被定罪重刑犯」

先科譜一下,由文化部催生的TaiwanPlus在2021年成立,首年由中央社承包,次年開始由公視基金會承包,直到2023年「公視法」修法後TaiwanPlus不再是由文化部每年發包的「標案」,而是公視基金會的「法定業務」,正式成為公廣集團旗下成員。TaiwanPlus是以英語為主的影音媒體,目的希望向國際觀眾宣揚台灣觀點,包括新聞、節目、影劇等內容,除了網路管道外,他也陸續上架國內外的電視系統及OTT平台。

在「宣揚台灣觀點」的脈絡下,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TaiwanPlus的記者在報導中說道「這次選舉將會成為一個歷史時刻,美國人到底會選出第一個女性總統,還是第一個被定罪的重刑犯?看來美國選擇了重罪犯。」,其中「被定罪的重罪犯(convicted felon)」一詞引發廣大議論。

比如說,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就批評「公視為國家電視台,這是代表政府言論嗎?記者言論充滿了立場和個人好惡,對於新聞節目製作來講,完全不專業且充滿主觀評論。」、國民黨立委葉元之也指控「根本是外交人員的豬隊友,難道這就是民進黨希望美國了解的台灣對美立場嗎?」。此外,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更發文給文化部表示「TaiwanPlus未符合公共媒體的原則保持客觀、公正和平衡」,連文化部部長李遠都直言「這件事確實很嚴重」,並在第一時間轉告公廣集團,希望新聞在經過評議以後要下架。

事實上,公視基金會在播出後接連發出3則聲明,提到「該則報導對兩位候選人之描述確有不妥之處,為避免爭議,經內部討論後已將該則報導暫行下架」、「針對本案將於本週(11/14)召開新聞暨節目自律委員會討論;並請TaiwanPlus針對近期爭議於11/15董事會提出檢討報告」。由此可知,TaiwanPlus選擇先「暫時」將內容下架,等待跑完內部檢討流程後,最終決定「修改內容、重新上架」。

不過,公視基金會也在聲明中強調,初步檢討後認為TaiwanPlus是依循各國公共媒體作法,例如英國BBC也在其新聞報導中以「定罪的重罪犯」形容川普。只是在該則報導中,可能有將總統選舉過於簡化為「女性」與「重罪犯」之間的選擇,因此確實有「不妥當的敘述脈絡」。然而,最終決議仍需待自律委員會討論而定。

事實上,「川普是被定罪的重罪犯」是個罪證確鑿的事實,因為他身上正背負四大訴訟案,其中「封口費」案在今年5月已被陪審團裁定34項罪名成立,恐面臨4年刑期。換句話說,TaiwanPlus該則報導並無「事實錯誤」,而問題可能在「敘述脈絡是否妥當」、「措辭選擇是否合宜」等,某程度上是一種觀感問題。

最終公視董事會在11月15日開會做出決議:同意TaiwanPlus的改進措施,包括「將該報導暫時下架、修改內容、重新上架」的作為,而接下來也將組成專案小組,就TaiwanPlus的新聞審核機制等方面提出改善方案。


延伸閱讀:
公視新聞網》川普背負的四大訴訟案|https://mediawatch.pse.is/6pxrdg
紐約時報》關於川普的有罪判決,你應該知道的|https://mediawatch.pse.is/6pxrgh
轉角國際》封口費案34項指控成立,美國第一位被定罪的前總統|https://mediawatch.pse.is/6pxrjx
BBC》英國公共媒體也以「定罪重刑犯」描述川普|https://mediawatch.pse.is/6pxru6
公視》針對TaiwanPlus美選新聞爭議 公視董事會決議|https://mediawatch.pse.is/6r2vrp


2️⃣ 爭議2:公視臺語台專題報導「罷樑行動」有偏頗疑慮

公視臺語台的新聞專題節目《台灣記事簿》在今年7月27日發佈「拆樑行動─新世代的政治參與、少年照顧者 艱苦扛重擔」一集節目。節目說明指出,針對國民黨籍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行動,由四個政治素人發起,學者認為不論最終是成功或失敗,都已對該政治人物造成傷害,因此該集節目希望探討新世代公民參與政治的過程。

不過,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林沛祥、羅智強等人則指控「該節目共11分鐘,但報導謝國樑回應只有7秒」,他們認為內容多是「罷免方看法」和「對選罷法連署制度的意見」,沒有多元及正反雙方的陳述,「連基本的中立客觀皆無法做到」。他們強調,在媒體艱困的環境下,公視得天獨厚有國家資源支持,且理應不可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的公視,卻淪為「東廠」、替民進黨政府宣傳罷樑案。於是,他們向NCC、基隆市選委會檢舉,並要求公視下架影片。

對此,公視臺語台發聲明回應,由於當時罷免案尚未成立,因此節目焦點不在贊成或反對罷免本身,而是政治素人發動罷免此一「政治參與」過程的紀錄。雖然節目焦點在發動罷免的團體身上,但是該節目也盡量做出平衡,像是試圖聯繫基隆市府(但遭拒絕)、採訪市長在記者會上回應罷免的說法、訪問學者對罷免案的看法等。他們強調,製作單位謹遵守《公視製播準則》針對政治新聞之約束,但由於目前沒有針對「罷免新聞及專題」有額外規範,未來是否應該補足,留待公視討論。

事後在8月8日公視基金會的「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中就有討論到這起爭議,過程中具傳播學者身分的委員都各自針對該集節目有不同的觀點和建議,我們會在「解讀焦點」好好來分析。不過,可以先看一下結論重點:正面肯定「選題」具有意義,但是處理手法上的確過於簡單、缺乏多元角度,有精進空間,因為「解釋議題脈絡」是公共媒體的重要任務。至於節目要不要下架,自律委員會不決定,留給公視管理團隊決議。

我們在11月15日上網瀏覽時,可以發現該集節目瀏覽權限已經轉成「私人」,也就是公視管理團隊最終應是決定「下架」該集節目。


延伸閱讀:
公視基金會》自律委員會討論「罷樑專題」會議紀錄|https://mediawatch.pse.is/6pxxrb


3️⃣ 爭議3:TaiwanPlus以「柯文哲上銬照」作「台灣打擊貪腐」首圖

另一個「川普是被定罪重刑犯」的案外案,就是TaiwanPlus的其中一個新聞專題主題叫做「台灣打擊貪腐(Taiwan Corruption Carckdown)」,而該主題的首圖使用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在地檢署遭上銬的畫面。

對此,民眾黨黨團「予以譴責」,而其立委吳春城指出,這嚴重違反媒體新聞中立及無罪推定原則,更無公共媒體之客觀、公正和平衡精神,無視新聞專業。於是,吳春城發文給文化部,希望「主動」督導公視迅速更正、下架不當內容,並確保後續報導之媒體專業。

對此,文化部及公廣集團暫時沒有回應,不過從前述民眾黨的主張來看,有諸多值得討論的議題,我們會在下方第5點一起討論。但是回過頭來看TaiwanPlus的作為,我們缺乏嚴謹分析很難有明確定論,但是無可否認柯文哲一案確實是當前台灣重要的新聞事件,而上銬畫面是否應該露出、特別是「公共媒體」是否應該採用,的確是可受公評的議題。但是若只是簡單地將這些議題與「淪為當權者打擊政敵的大外宣工具」劃上等號,恐怕反而有失偏頗。

事實上,從這方面來看,大概可以感受到經營媒體真的是一件「動輒得咎」的事,也就是不論怎麼做,都一定會有部分的人感到不滿,因為每個人的價值判斷本來就有所不同,這也是「多元」的本質。於是,當一則報導是「好」是「壞」沒有絕對答案的時候,重點可能就不在於要討好所有的人,因為這根本不可行;反而應該檢視一間媒體他究竟抱持著何種價值觀。

對公共媒體而言,我們會特別在意「它的價值觀是否合乎新聞專業、公眾利益」以及「它能否有憑有據地解釋自己的行動,並回應各界的挑戰」。當然,「新聞專業」、「公眾利益」都有點抽象,不過可以簡單理解為:你是不是認同公廣的這些作為,有符合教科書、公視法等明文條約所規定的那些精神?


4️⃣ 我們怎麼看這些「爭議」?

raw-image


上面3個例子看下來,你有什麼感覺?你是支持公視的一方,還是不認同公視的一方?其實,不管你是哪一方,你都是正確的那一方。因為這些事情大多是一種個人的價值判斷,本來就會因為每個人的背景與信念不同而有差異;而作為公共媒體的公廣集團,本質上是「我們的媒體」,每個人都有權利對其所作所為進行評價。

還是回到川普那個例子,當「川普是被定罪重刑犯」是客觀事實,要不要使用這個標籤來形容川普,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你覺得是「對」的,那可能代表你比較不支持川普;如果你覺得是「錯」的,那可能代表你比較支持川普。這也剛好凸顯出「中立報導是不存在」的這個事實,畢竟怎麼選題、怎麼採訪、怎麼措辭等等,都無可避免展現記者本身的意識形態。

所以,當然可以批評或支持TaiwanPlus的作法,這是「個人判斷」的權利。但這個判斷不應該直接而暴力地去改變TaiwanPlus,我們要關注的反而是TaiwanPlus面對這些批評時,他們內部如何討論、如何進一步做決定,來回應社會的不同觀點。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一直堅信「獨立公正」的公共媒體應該免於政治或商業等外力干預的具體模樣,也是我們之所以一直強調「新聞自主」很重要的關鍵理由。

如果我們相信多元價值,那麼所謂「絕對的對錯」並不存在。因為要真正能夠尊重、包容並孵育出具多元價值的內容,必須在「能自主獨立並依循專業的編輯室,不斷、動態的『內部互動(層層編審與核稿機制)』、『外部互動(與外界社會溝通交流)』」之下才能產生。而非隨時都能有天外飛來一筆的外力,「指示」新聞編輯室「應該怎麼做」。

所以,我們作為個個獨立、價值判斷各有不同的讀者(公民),不論公廣怎麼調整,絕對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因此,重點就不全然在最終結果本身,而是:對公廣來說,他們得堅守專業價值、強化獨立運作、抵禦不當外力;對讀者(公民)來說,我們可以發表意見,但終究要尊重公廣,但至少從中一定會感受到自己的立場被接納、也理解不同立場存在的理由。

回過頭來看這次事件,我們必須強調「立委發公文」、「文化部要求」的這些作為是有疑慮且危險的,因為即便他們也是公民、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他們也同時擁有更多的政治權力、輿論權力,可能間接對公共媒體的決策造成影響或壓力,而這個權力也是我們一般平民老百姓鮮少有的。

對於公廣集團的決策,當然必須肯定他們很快啟動內部流程、做出相對應對,但是中正傳播教授羅世宏的這番提醒,仍值得仔細咀嚼:公共媒體要避免「反射性認錯」、「因短期輿論壓力而輕易屈服」,因為經過內部嚴謹的編審及核稿機制,報導理應合格且符合理念;面對外界質疑,可以詳細解釋「編採依據、用語背景」等合理回應,取得觀眾理解、捍衛報導專業性;公共媒體的角色不應是順應風向,而應以真實性、專業性和公信力為基礎,堅守使命。

總之簡單來說,針對這起事件有2個思考層次:

第一,就是前面所說,我們要在監督公視的同時,也尊重公視的獨立自主,所以我們肯認公廣集團快速面對社會問責、提出檢討報告。

第二,我們卻也擔心握有審查預算的「立法委員」與編列捐贈預算的「主管機關文化部」,藉此掣肘公廣集團獨立自主產製新聞內容的空間。畢竟,雖然去年《公視法》解除每年9億預算上限的緊箍咒,可是礙於《財政紀律法》第7條規定,現行《公視法》卻也無法保障每年固定捐贈預算額度的「下限」。也就是說,立委或文化部仍可能透過預算額度干預公廣集團,需要全民共同監督!


解讀焦點

-我們有哪些「拿政府預算」的媒體?如果不滿意「公共媒體」怎麼辦?


1️⃣ 什麼是「公共媒體」?

公共媒體其實就是指「公共服務媒體(Public Service Media)」,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服務公共而生的媒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公共媒體應該具備「普及、多元、獨立、鮮明性」這4大原則;而根據歐洲廣播聯盟則認為公共媒體應具備「觸達普及、製作獨立、卓越品質、多元意見、社會問責、創新創造」這6大核心價值。至於台灣的公共媒體,根據《公視法》第1條揭示,其身負「符合多元社會需求」、「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的權利」、「提供新聞資訊」、「促進傳播產業與公民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等期許及責任;而公廣也自己提出七項使命,包括「帶動影視音產業發展」、「引領優質資訊生態」、「服務弱勢、推展終身學習」、「連結國際,傳遞台灣價值」等。

綜合以上,大概可以感覺出「公共媒體」好像應該是怎麼一回事,但總覺得有點抽象。不過,或許可以把媒體想成「眼睛」與「耳朵」,它代理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只是,商業媒體因為是私人媒體,所以多少有一些特定偏向,或者說是限制,像是它可能比較希望(或不希望)你看到或聽到某些事情;此時,公共媒體就很重要,不只是因為它比較「可控」,更是因為它背負公共任務,因此它會更強調商業媒體較忽略的多元觀點,讓你以更公共的角度感知世界。舉個例子,最近商業媒體可能80%都會是「台灣棒球冠軍」,但公共媒體可能只有30%、其餘會繼續報導勞動部霸凌案等其他事件;又如同樣都是「職場霸凌」,商業媒體可能一面倒是起底、批評該分署長,但公共媒體會花較多時間檢討制度問題,甚至讓偏向該分署長的觀點(即便小眾、極端)仍有一些露出機會。

必須強調,「多元」的概念並不容易評斷與落實,尤其人類天生有跟風心態,更容易導致思考僵化,最終出現沉默螺旋的現象。不過,公共媒體的責任就在於透過提供不同觀點來刺激觀眾思考,促使我們有足夠多元的認知以做出公共決策。英國BBC編輯守則的這段說明,富有啟發:有些問題似乎沒有爭議,甚至得到一致的共識支持,然而記者必須以謹慎態度對待明顯有共識的事物,適當地挑戰普遍持有的假設和經驗。

回到現實面,當公共媒體不以商業利潤為主要考量時,其實代表它一定程度需要「公共經費」的支持,也就是全民一起當股東、出錢支持它。像是英國就規定具有電視等設備的公民,都應該透過年繳、季繳、月繳等方式繳交「電視執照費」給BBC;日本也是類似規定,要求有收視設備的人都需要跟NHK簽約,定期繳交收視費;至於台灣則是《公視法》規定,每年中央政府都應該編列預算「捐贈」給公視基金會。

raw-image


2️⃣ 「公廣」?「公視」?來複習一下台灣「公共媒體史」

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在1962年成立,隨後「中視」在1968年成立、「華視」在1971年成立,由民營企業(但某程度上是政府合資並掌控)一路把持台灣電視產業至今,多數且具高收視率的都仍是商業電視台。至於公共電視(公視),則在197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倡議應該成立公視,但一直到1990年政府當局才真正開始考慮,並於1997年在輿論爭議下三讀通過《公視法》,正式成立公共電視台。

公視在成立之初,執政者就以「小而美」的「補充」性質作為定位,也就是希望在商業台為主的現況下,讓公視進來「補充」相對貧乏的觀點或內容。也正式因為如此,公視創台第一年預算僅12億元,且逐年遞減至2000年的9億元,隨後23年間公視都僅有每年9億的預算,相比英國2461億、日本1419億、韓國325億,台灣真的可說是捉襟見肘。一直到2023年修法通過,解除每年9億的經費上限,在隨後2年的經費都達29億元。可是,這與修法時文化部承諾的「至少30億」仍有差距,更不用說在真正的「公視」經費上,仍然只有9億(我們會在「洞悉未來」詳細解釋)。

除了經費之外,台灣的公共媒體也從當初的「公視」轉變成「公廣」,也就是從單一個電視台變成一個「媒體集團」,關鍵節點在2006年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當中除了決議把「華視」公共化之外,也要求「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台灣宏觀台」都交給公視基金會承接,公廣集團正式成形。隨後,2017年成立「國會頻道」、2019年成立「臺語台」、2022年加入「國際頻道TaiwanPlus」、2024年成立「兒少台小公視」,讓公廣集團逐漸壯大。必須補充的是,原民台在2014年脫離公廣集團改由原文會經營,但仍屬公共媒體;至於宏觀台則已在2018年結束營運。

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台、臺語台、TaiwanPlus過去都是以「標案」性質每年由政府委託公視基金會承接,如此一來可能會因為經費無法穩定、標案有甲乙方關係,進而導致政府較有空間干預其內容製作;直到2023年《公視法》修法後,這3個頻道都變成公視基金會的「法定業務」,其經費包含在政府每年「捐贈」給公視基金會的預算中,有助於提升獨立與穩定性。


3️⃣ 公廣集團如何落實獨立性與專業性?

基本上這可以由大到小分成4個層次,以下我們將層層討論。不過話要先說在前——當我們在評估「公廣夠不夠公共、獨立且專業」的時候,不應該只著眼於單一時空背景下的單一內容,反而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動態流變」的「系統性」過程,也就是我們必須進入到它的「脈絡」裡評估,特別是當有不同意見反映進公廣集團後,他們能否妥善地處理並做出回應。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期待公廣集團是獨立且專業的、不受任何一種觀點主導的,那麼我們必須尊重他們自主的專業空間,包括面對爭議後的應對決議。這其實是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會提供一些建議或觀點,他們會持續檢討修正,而我們就再去評估他們的改善措施是否合適…在如此不斷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越來越好(或許沒有真正的盡頭)。當然,公廣集團獲得大眾尊重的重要前提便是,它提供足夠多且有效的「社會問責」管道,讓多元意見都能進入決策圈,並且受到各方監督。

於是作為公民,我們能做的就是來檢核看看,公廣集團到底有哪些機制,來確保它能夠維持獨立、遵循專業。

raw-image


📌《公視法》

這是以「法律」的層級規範公視基金會的運作,比如在【第一章】規範公廣的目標、使命等高層次精神,以及它的法定業務、經營原則等;【第二章】規範公廣的組織,特別是董監事會的組成方式,為行政院提「候選名單」(包含公視推派員工董事)後,由立法院推舉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審查委員」,並針對前述人員之身分背景有諸多規範;【第三章】規範經費財務,包括一大收入來源是文化部每年編列預算「捐贈」,並且立法院得以邀請公視基金會董事長或總經理備詢;【第四章】規範節目製播的原則及目標,像是不得為任何政黨或宗教宣傳、新聞報導不得加入個人意見或以暗示方式影響觀眾判斷、應提供地方語言教學節目、應有一定數量之兒少節目等。

簡單來說,《公視法》作為具強制力的規範,它不僅讓台灣社會得以共同擘劃我們需要的媒體模樣,把這套想像白紙黑字地寫入法律中;它更將公廣集團嵌入進能代表人民的行政權、立法權體系之中,尤其透過「保障經費」的方式讓公廣集團得以好好地完成理想目標。因此,當你內心有「公廣集團為什麼長這樣」等等問題時,第一步就先看一下《公視法》吧!然後關注一下每年的捐贈預算、立委質詢、文化部主張等隨之而來的行動!


📌內部公約、製播準則

不過「法律」層次還是太高,它只能決定大方向公廣應該怎麼走,卻沒辦法細緻到每一個內容的細節,比如「新聞」必須真實、「戲劇」必須符合分級制度、「實境節目」需要在意倫理議題等等,於是公廣會有其他進一步的內部規範,像是我們以「公視新聞製播公約」、「節目製播準則」來舉例說明。然而必須強調,公廣集團目前已經龐大到不只有「公視」,而客家台、臺語台、TaiwanPlus、華視等可能會有各自的相關規範,以「新聞」來舉例,公視、華視、TaiwanPlus都根據各自的性質有不同規範。

先看「公視新聞製播公約」,當中強調「公正、確實、客觀、多元化、民主自由進步多元」是其製作新聞內容時的核心追尋;並採取「製作人制」,也就是各個節目的製作人擁有主要決策權,同時也全權為內容負責;也特別規範不論是高層主管或任何力量,都不應該干預新聞室的專業、自律、自主空間,而且這是勞動契約的基本要件。

再看「節目製播準則」,這份文件多達70頁,主要區分「一般節目」與「新聞節目」兩部分,非常詳細地規範公視在製播節目時,應該注意與積極落實的精神。同樣以新聞舉例,像是當中規定公視新聞在做「犯罪與社會事件」新聞時,不得「在警局中對嫌疑人進行審訊式訪談(如後不後悔)」、「只為了節目效果與吸引觀眾,輕易播出暴力情節」等。

或許你會有點不以為然,認為「規範就是寫好看的,哪家媒體規範寫得不好看?」第一,多比較幾家媒體規範後,很容易發現公視的規範真的特別細緻;第二,規範是一家媒體向社會宣示的決心,也是我們檢核其表現的關鍵途徑;第三,把規範拿去比對實際表現,看看公視有沒有「名副其實」,就是我們在尊重其專業自主的同時,能夠插一手的地方。

簡單來說,規範「理論上」就應該是日常行動的準繩,而如果「實際上」沒有做到,就是我們可以批判的著力點,所以規範還是很重要的!事實上,TaiwanPlus在這次事件後,也決定將開始草擬「國際新聞規範」專章,加入公視現有《製播規範》中。

稍微以這次立委對TaiwanPlus的批評示範一下。立委們指控該記者「充滿主觀評論、個人立場好惡」、「未保持客觀、公正和平衡」,但是該記者所陳述的都屬「事實(且正確)」而非「評論」,符合《製播準則》中「首重正確、避免個人偏見、新聞評論清楚區隔」等要求。當然,該記者之所以選擇「首位女性」與「定罪刑犯」的對比,一定有其個人價值判斷,但沒有任何新聞可能達到真正中立。而若真的要檢討該報導,比較合理的切角是:確實不夠滿足《製播規範》「依照議題的社會脈絡,善盡理性詮釋的責任」的要求。


📌自律委員會

怎麼知道內部的公約或準則有沒有落實?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看自律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因為通常廣受社會爭議或遭觀眾檢舉的內容,就會成為自律委員會的討論議案,而具有專業背景的委員就會參照這些內部的規範,從專業的角度提供後續建議。

以前面提到「公視臺語台製播罷樑行動」的新聞專題節目為例,公視自律委員會曾在今年8月開會討論。政大傳院特聘教授徐美苓就認為「這個議題算有創意,但整體的確偏向罷免方立場,在連署進行中播出是否不當?建議可以強調罷免內容,而非討論單一個人或團體」;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指出「這個選題值得肯定,但是沒有落實多元精神、提供各角度思辨,傳達的資訊太簡單也太單薄。多元不只是形式上平衡,也要重視實質平衡,像是基隆市府冷處理,但還是可以訪問國民黨民代或反罷免的新世代聲音」;文大傳播副教授林福岳說「報導沒有不可以、但不周全,內容缺乏新聞的檢視和批判,像是可以檢視這個事件有無政治力操弄」;中正傳播教授羅世宏表示「我們的確需要公共媒體報導政治議題,但是在有限的單集11分鐘專題很難進行全面報導,在這個限制下可以進行系列報導或不播出,無論罷免或選舉都應遵循相同指導方針」;政大傳院副教授方念萱分享「我看的時候不是聚焦在年輕世代政治參與,我對這個主題有興趣,但製作水準跟品質不足」。

到這邊,就是我們強調「動態流變」的「系統性」過程,也就是在這種自律的內控機制中,我們便可以檢視公廣集團是否遵循專業,以及是否落實它的職責。而這些自律機制要能有效作用,需要大家給他們獨立運作的空間。


延伸閱讀:
公視》「罷樑專題」自律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s://mediawatch.pse.is/6qt47f


📌公共問責座談、公共價值評量

除此之外,公廣集團也定期會舉辦「公共問責座談」(俗稱「公視與您面對面」座談會),他們先設定一些主題及討論題綱,並邀請全臺各地的民眾出席提供意見,以作為後續節目製播的參考。像是在2024年6月他們就以「公共服務、綜合節目」為主題,而最終有兩個結論分別是:第一,《公視主題之夜SHOW》轉型很好,但部分嚴肅主題的主持人較輕浮、網紅化,建議可以更謹慎;第二,公視有很多很棒的影集和電影,但播出時間經常在深夜,對早睡的觀眾收視造成不便,建議調整。

另外,公視也定期會進行「公共價值評量」,從不同面向評估公廣集團下不同媒體發揮公共價值的程度,其中指標除了收視率之外,還包括得獎數、節目深度、社會影響力、多元族群傳播、提供公平合理勞動條件等諸多指標。舉例來說,最近一次評量是2022年的報告,結果指出「觀眾認為節目過於枯燥和偏向教育性質」、「內部營運滿意度未達六成」等問題,並提出「製播思維需革新,採取分眾策略」、「需要資本支持,且領導者需堅定轉型決心」等建議。

簡單來說,我們作為公民,一方面可以積極參與公視的公共問責座談,直接表達回饋意見,甚至提供具建設性的發展建議;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持續透過關注評量結果,有一個對公廣集團更全面、整體、嚴謹的評價。

不要覺得我們一介平民沒有什麼影響力喔!像是2023年底時逢總統大選提名階段,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就欲提名賴佩霞擔任副手,然而在不久前轟動全國的政治職人劇《人選之人》中,賴佩霞就飾演勝選的總統一角,導致出資者之一、即將首映的公視面臨兩難——如期播出,會不會有助選嫌疑而違反《公視法》?延期播出,會不會反而自我設限、犧牲觀眾收視權益?面對這道難題,當時公視就舉辦一場座談會,讓各方公民發表意見,作為後續管理階層的決策參考。先不論結果如何,這段過程就實際展現何謂「社會問責」,也落實「我們的電視台」的公視使命。

最終,公視董事會決議如期播出,但是改為密集播出並加上警示字卡。


延伸閱讀:
卓越新聞獎》「人選之人怎麼播」座談會紀錄|https://mediawatch.pse.is/6qt74f


4️⃣ 欸欸,其實可能比較要擔心的是「中央社」跟「央廣」!

相比於公廣集團有《公視法》嚴密的規範,以確保它的獨立性,較難受到政治力插手干預,包括董監事會的人選必須經過行政院與立法院的相互制衡,以及經費是「捐贈」的。老實說,「中央通訊社(中央社)」和「中央廣播電台(央廣)」相對來說更容易受到行政院的影響,反而需要大家關注。

根據「中央社設置條例」,中央社的董事會是「直接由行政院遴聘」、經費來源是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補助」。雖然董事有要求「同一黨籍不得超過1/2」,但相較公視法「政黨黨務工作人員不得擔任董監事」,仍可能更有政治色彩。在這個背景下,再次強調「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就可以去進一步思考看看中央社的法定任務及定位,包括「為國內外媒體機構提供新聞服務」、「擴大國際新聞報導」、「增進國際對我國瞭解」等。

央廣基本上與中央社的狀況雷同,不過它的法定任務及定位又更有趣了。根據「央廣設置條例」,其任務為「對國外地區傳播新聞及資訊,樹立國家新形象,促進國際人士對我國之正確認知,及加強華僑對祖國之向心力」、「對大陸地區傳播新聞及資訊,增進大陸地區對臺灣地區之溝通與瞭解」。

當然,上述只是非常粗略地從法規「推論」中央社及央廣的定位,更何況他們都是在快30年前的時空背景下設立的,不一定代表其現在真實的「實際表現」,還需要更嚴謹的分析。舉例來說,如同前面我們用4個層次分析公廣集團,我們還應該進一步去檢視中央社及央廣的「內部公約或製播規範」、「自律委員會(似乎沒有)」,同時還需針對實際內容表現去做評量。

無可否認,在媒體產業環境相當惡劣的當下,中央社、央廣等具有公共預算與特殊任務的媒體,可能相對商業媒體來說,更有餘裕發揮專業理想,像是中央社幾乎沒有「釣魚標題」、提供的資訊較乾淨純粹、有資源能外派記者常駐30多個國外城市、能經營英語新聞、關注商業市場較易忽略的議題(如文化+)等;而央廣則每天提供近20種語言的新聞內容播報,除了華語、台灣臺語、台灣客語之外,還有廣東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馬來語等,這是一般商業媒體望塵莫及的。

總之,我們並不是想否定中央社與央廣的成果、特殊任務及重要性,但是它們確實更容易受到中央政府的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中央社及央廣並不能像是公廣集團一樣,被稱為「公共媒體」,中央社及央廣更偏向「公營媒體」或「政府媒體」,或某種程度上是大家比較能理解的「官媒」。


5️⃣ 除了公廣、中央社跟央廣,台灣還有哪些「拿政府預算」的媒體?

最後,我們來數數看台灣到底還有哪些媒體,一部分的經費是來自「納稅錢」。基本上,我們可以簡單把拿政府預算的媒體分為四類:第一「公共媒體」,它的經費是「捐贈」的,而且董監事會是受到行政與立法兩權制衡的;第二「政府媒體」,它的經費通常是「補助」的,而且董監事會是由行政院直接指派的,但是實務上並不直接所屬於政府;第三「行政院部會所屬」,它基本上就是政府單位直接所屬並得以掌控的;第四「地方政府所屬」,與前者類似,只是這是地方政府所屬。


📌公共媒體:原民台、原民廣播

「原住民族電視台」、「原住民族廣播電台」都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所有,該基金會由行政院原民會捐助成立,其後續每年經費之一來自政府預算「捐贈」,而董監事會也是由行政院提名、經立法院推舉之「審查委員會」審查。基本上,與公廣集團的《公視法》制度設計相當雷同。


📌政府媒體:講客廣播、客新聞

除了中央社與央廣外,由行政院客委會捐助成立的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所有的「講客廣播電台」、「客新聞」也偏向政府媒體,但卻又有一點不同。根據「客傳會設置條例」,其每年經費來源包括政府預算「捐贈」,而非「補助」;另外,其董監事會雖然最終也是行政院長可以直接遴聘,但是行政院卻需經過「社會公正人士、學者、專家及本基金會員工推舉代表」,並在遴聘後「送立法院備查」。


📌行政院部會所屬

「警察廣播電台」、「教育廣播電台」、「漢聲廣播 電台」、「復興廣播電台」、「漁業廣播電台」、「青年日報」、「軍聞社」等這幾個媒體,都是直接由內政部、教育部、國防部、農業部等行政院轄下單位所屬,各有不同的任務。


📌地方政府所屬

「台北廣播電台」、「高雄廣播電台」也是分別由臺北市政府及高雄市政府直接所屬的媒體。


洞悉未來

-公廣集團是「媒體巨獸」?別鬧了…它還有很多未竟之業,需要你的支持!


1️⃣ 話說在前:別把政治語言當真理,多元的資料來源才可能接近真理

不只是這次TaiwanPlus或公視臺語台的事件,每次只要公廣集團出現爭議,它往往都會被上綱到「政治事件」,也就是隱涉公廣集團與當下執政黨之間有密切關係。當然,即便公廣集團有《公視法》這個防火牆,可以盡量阻止政治力干預,但是無可避免從董監事會的人選、預算的編列等途徑,公廣集團的確有可能受到行政院、立法院等方的干預。

作為閱聽人、作為公民,面對一些似是而非的指控,我們必須參考多方資料,去「識破」這些指控。舉例來說,當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指控「TaiwanPlus成為當權者打擊政敵的工具」時,我們就必須體認到他是不滿自家主席成為TaiwanPlus的專題焦點;當「前公廣董事」徐瑞希控訴「民進黨把公廣變成民進黨央視」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她曾經被民眾黨提名為不分區立委。不是說他們的指控完全錯誤,只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也是相關當事人」,他們的話語並非客觀、而是帶有一些論述意圖的。而在這種考量更多不同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便能慢慢看清這些指控到底是否有憑有據,最終才萌生自己的觀點。

當這些指控都是「政治語言」時,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往往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例如吳春城在攻擊TaiwanPlus的言外之意,其實是預設「柯文哲遭羈押是政治迫害」為真的意識形態。另外,他們字面上的意思也不一定真的正確,例如徐瑞希把公廣比喻成央視,不但在現行制度上說不通、在實際表現上也缺乏證據。

簡單來說,要小心這些模糊的、簡短有力的、缺乏論據的號召,仔細推敲它背後的可能意圖,找到其他不同的證據支持或反對這個號召,才不容易人云亦云。以下是個很有趣的例子。

raw-image


2️⃣ 公廣集團是「媒體巨獸」?

聯合報在11月11日刊出一篇社論,也就是由編輯室所寫的評論,會明確表達該新聞媒體所持有的立場。那篇社論標題是「推罷樑、黑川普 誰讓公廣成失控巨獸?」,雖然保守地用問號呈現,但實際上他就是認定公廣是個媒體巨獸,而且是受執政黨掌控的失控巨獸。

首先,社論以「泛公廣集團」稱呼公廣集團+原民台+講客廣播+中央社+央廣等等,並指出這個集團涵蓋電視、廣播、網路等媒介,包山包海、有兵有糧,甚至強調「公共媒體絕非外界以為的『弱勢媒體』」。事實上,用「泛」來稱呼是有問題的,因為如同我們在前面所整理的,公視、華視、TaiwanPlus等組成的「公廣集團」是規範在《公視法》之下,而原民台、講客廣播、中央社、央廣等媒體,不僅都各有一條法規、各分屬不同單位,他們的董監事組成、經費來源也都完全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第二,社論指出「國家機器掌控的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TaiwanPlus」,也如同前面我們整理的,中央社、央廣的確有容易受到執政黨直接控制的疑慮,但是,TaiwanPlus在2021年雖然的確委託給中央社承包,但從2022年開始就改由公視基金會負責,更在2023年修法後就正式成為公廣集團。簡單來說,TaiwanPlus現在的體質是「公共媒體」而非「政府媒體」。

最後,社論強調:政府預算每年至少補助公視9億元、TaiwanPlus成立4年燒掉58億元,公共媒體絕非外界以為的「弱勢媒體」,尤其公視法修正放寬(預算)後,公廣集團如同被打通任督二脈。9億聽起很多,但如果跟其他國家的公共媒體相比,9億畫成長條圖根本就快看不見;修法後的29億聽起來多了更多,但實際上「公視」本人仍只拿到9億,根本沒變多。


3️⃣ 什麼?「公視法」修法後,公視每年還是只有9億?

raw-image


是的,雖然2023年《公視法》修法通過,拿掉每年政府捐贈給公視基金會的9億預算天花板,而隨後的兩年預算編列都來到29億元,「看起來」多了很多,但實際上公視還是只拿到了9億。

分析給你聽,在修法前,政府每年編列的9億捐贈預算都只有給「公視」,因為客家台、臺語台、TaiwanPlus這些頻道都是「標案」性質,因此是另外的標案經費。修法後,這些標案都變成「法定業務」,因此政府每年編列的捐贈預算的使用對象,除了「公視」之外,就還要分給其他頻道。

以2024年為例,行政院共捐贈約29億元,而這分成4份:
公視9億元、兒少節目內容產製6億元、臺語台8億元、客家台6億元。

事實上,不只是公視本身的經費沒有變多,所謂29億元的經費規模也可說是「不及格」。回顧當時的修法過程,我們就已經強調「缺乏捐贈經費『下限』」會有點問題,而當時的文化部長史哲面對這項質疑,則承諾「未來30億元起跳」。沒想到,修法通過後的第一次預算就不到30億元,甚至隨後一年的第二次預算也維持在29億元,不僅「30億起跳」持續跳票,更沒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對「壯大公廣集團」的目標而言,是個悲報,更何況29億元幾乎只是維持原先的公廣集團規模。

這件事需要更多人知道,需要大家多多監督行政院及立法院!!!


4️⃣ 公共媒體要更好,需要你的3個支持

首先,就像我們前面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分析一樣,我們需要一起變成「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也就是應該要更仔細的檢視政治人物的言行,看出他們論述背後的意圖,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或錯誤,而不要太過容易相信他們的一言一行,然後就隨之起舞。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也沒有絕對公式可以依循,但或許可以:一,釐清自己的「信念」,也就是你究竟認為哪種價值更需要被重視;二,你需要蒐集「知識」,也就是各種不同的資料證據相互佐證,例如我們前面就拿「公視法」、「立委過往背景」等資料作為分析依據。

第二個支持,是支持增加公共媒體的經費。基本上,就是要在每年年底的時候多多關注行政院編的年度預算中「究竟給公廣多少錢」,以及立法院在審理的時候,立委是不是有質詢要求應該要增加預算。此外,台灣在2019年通過《文化基本法》,當中規定「應設置文化發展基金,辦理文化發展及公共媒體等相關事項」,而「文化發展基金」則在2022年設立,其中基金用途第一項就規定要用於「文化發展及公共媒體辦理等相關支出」,但目前卻尚未捐助給公廣集團。最後,我們也可以倡議其他捐贈預算的管道,像是日本NHK就是依法自己派人到各家戶中簽約、收費(這也長年引起他們內部爭議);韓國KBS則是委託電力公司在收取電費時,同時代收收視費。當大家都認為付錢支持公視很重要,或許我們也可以變項用不同的收費方式,來降低大家的陣痛感。

第三個支持,就是支持「壯大公廣集團」。當然,從1997年至今,「公視」已經逐漸壯大成「公廣」,有不同語言、任務的子頻道;但是相比其他商業媒體,不論在經費上、數量上、影響力上,都還有進步空間,而且彼此環環相扣。更何況,除了公廣集團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同樣拿政府預算、但是卻更更容易受政治力干預的媒體,像是中央社、央廣、講客廣播、客新聞等等。當然,他們各有不同任務,我們並不是指要完全合併進公廣集團裡、也不是要它的制度完全長得跟公廣集團一樣,但是理當需要再更靠近「公共」一點。

台灣其實有努力過,也就是在2018年文化部提出「公共媒體法」的計畫,希望將中央社、央廣轉型成真正的公共媒體,並努力把華視剩餘民股買回、完全公共化;此外,當中也希望透過結合「文化發展基金」的成立,作為挹注公共媒體的活水之一。然而,這套前瞻性的立法計畫最後無疾而終,相當可惜。我們認為,這條路還是台灣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尤其「文化發展基金」早已成立,大家一起用力說、大聲喊:請多加照顧公共媒體!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 、 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新頭殼(2024)/指川普「被定罪重罪犯」 公視TaiwanPlus下架影片:是事實並無問題|https://mediawatch.pse.is/6pxrx6
2.聯合新聞網(2024)/公視報導稱川普重刑犯 李遠:很嚴重|https://mediawatch.pse.is/6pxrz3
3.聯合新聞網(2024)/公視委外記者稱川普「重刑犯」 王鴻薇:丟臉丟到國際|https://mediawatch.pse.is/6pxs3r
4.太報(2024)/又抓到了!公視TaiwanPlus仍稱川普「重刑犯」 葉元之:根本豬隊友|https://mediawatch.pse.is/6pxs62
5.菱傳媒(2024)/公視TaiwanPlus用柯文哲上銬照 白委喊下架:比照川普「重刑犯」標準 ​​​​​​​|https://go.rwnews.tw/6pxs8z
6.公視基金會(2024)/有關TaiwanPlus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開票採訪報導 本會相關說明|https://mediawatch.pse.is/6pxscg
7.公視基金會(2024)/本會回應有關TaiwanPlus報導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乙則新聞失當一事|https://mediawatch.pse.is/6pxsfv
8.公視基金會(2024)/TaiwanPlus報導美國總統選舉當選人川普時使用「a convicted felon」詞彙聲明|https://mediawatch.pse.is/6pxsjy
9.Wikipedia(2024)/「TaiwanPlus」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6pxsm8
10.公視臺語台(2024)/台語台《台灣記事簿》播出「拆樑行動-新世代的政治參與」專題之聲明|https://mediawatch.pse.is/6pxxs8
11.中央社(2024)/藍委要求公視下架罷樑影片 民團:國民黨沒有是非|https://mediawatch.pse.is/6pxxt8
12.聯合新聞網(2024)/公視台語台報導「拆樑行動」 被批偏頗|https://mediawatch.pse.is/6pxxue
13.公視臺語台(2024)/拆樑行動─新世代的政治參與、少年照顧者 艱苦扛重擔|https://mediawatch.pse.is/6pxxvg
14.聯合新聞網(2024)/Taiwan+稱川普重刑犯又不利柯文哲 民眾黨團要求立即下架|https://mediawatch.pse.is/6py3zb
15.壹蘋新聞網(2024)/公視爭議連環爆 又將柯文哲與貪腐掛勾 立委要求「馬上下架影片」|https://mediawatch.pse.is/6py42h
16.公視之友(2024)/各國經費比較表|https://mediawatch.pse.is/6qreqh
17.Wikipedia(2024)/「原住民族電視台」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6qres9
18.Wikipedia(2024)/「台灣宏觀電視」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6qretv
19.Wikipedia(2024)/「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6qrex8
20.媒體教育資源網(2024)/何謂公共媒體?|https://mediawatch.pse.is/6qrezy
21.胡元輝(2020)/公共服務媒體的建構與挑戰—以日本、美國公視的組織變革為例|https://mediawatch.pse.is/6qrf55
22.公共電視法(2023)|https://mediawatch.pse.is/6qrf7h
23.關於公視(2024)|https://mediawatch.pse.is/6qrf9e
24.卓越新聞獎(2023)/《人選之人》怎麼播?公視舉辦公眾意見交流會|https://mediawatch.pse.is/6qt74f
25.公視基金會(2023)/《人選之人—造浪者》如何播?公視與你面對面公眾意見交流會會議紀錄|https://mediawatch.pse.is/6qt77l
26.公視基金會(2024)/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第05屆第04次會議紀錄|https://mediawatch.pse.is/6qt78r
27.公視基金會(2021)/節目製播準則|https://mediawatch.pse.is/6qt79x
28.公視基金會(2019)/中華民國公共電視台新聞製播公約|https://mediawatch.pse.is/6qt7at
29.公視基金會(2023)2022 年度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調查|https://mediawatch.pse.is/6qt7bn
30.公視基金會(2024)2024 「公視與您面對面」座談會會議紀錄(614日)|https://mediawatch.pse.is/6qt7ck
31.中央社(2023)/「人選之人」公視如期28日播出 加字卡導讀強調虛構性|https://mediawatch.pse.is/6qt7df
32.NHK(2024)/收看費制度|https://mediawatch.pse.is/6qt7e8
33.公視基金會(2012)/英國電視執照費的比例與收費方式|https://mediawatch.pse.is/6qt7hm
33.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設置條例(2016)|https://mediawatch.pse.is/6qtgpz
34.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設置條例(2019)|https://mediawatch.pse.is/6qtgs6
35.央廣(2024)/關於央廣|https://mediawatch.pse.is/6qtgtw
36.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1996)|https://mediawatch.pse.is/6qtgx9
37.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1999)|https://mediawatch.pse.is/6qtgzt
38.中央社(2023)/公視修法刪除9億元預算限制 史哲:未來30億元起跳|https://mediawatch.pse.is/6r2puf
39.公視基金會(2024)2024收視明細表|https://mediawatch.pse.is/6r2pys
40.聯合新聞網(2024)/【重磅快評】推罷樑、黑川普 誰讓公廣成失控巨獸?|https://mediawatch.pse.is/6r2q22
41.文化部(2018)/從《公共電視法》邁向《公共媒體法》 文化部以前瞻思維擘劃公共媒體|https://mediawatch.pse.is/6r2ts4
42.文化基本法(2019)|https://mediawatch.pse.is/6r2tsg
43.文化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2022)|https://mediawatch.pse.is/6r2ttf
44.Wikipedia(2024)/「NHK收視費」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6r2tum
43.文策院(2023)/串流時代下的公共電視台如何收益?盤點近期台、日、韓經費議題|https://mediawatch.pse.is/6r2tvr
44.黑熊學院(2024)NHK紀錄片《追蹤中國洩露的文件》:重磅揭露中國網軍的「安洵文件」透露什麼關鍵?|https://mediawatch.psee.ly/6r2twm
45.公視(2024)/針對TaiwanPlus美選新聞爭議 公視董事會決議|https://mediawatch.pse.is/6r2vrp
46.上報(2024)/羅世宏專欄:為公視和Taiwan Plus的美選報導辯護|https://mediawatch.pse.is/6rr9n8
47.BBC(2024)/Editorial Guideline Section 4: Impartiality|https://mediawatch.pse.is/6rrp7j
48.TaiwanPlus(2024)/美國總統大選報導爭議事件TaiwanPlus 檢討報告|https://mediawatch.pse.is/6rrzsu


avatar-img
89會員
55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媒體大事長知識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越是混亂,我們越需要有一群人,為了公共利益努力,努力提供真實、公平、有建設性的資訊給我們,而新聞媒體「得以獨立地展現專業」就是我們信任的根基。你或許不認同,因為台灣有超多新聞台,但沒有一台讓你很滿意。這次,我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歐洲」怎麼做,再回頭想想「台灣」可以怎麼辦。
這次,我們想仔細討論「偵查不公開」的內涵意義,以及它究竟要保護什麼利益談起,希望一起來思考看看:如果「記者什麼都知道」,到底是一種正當的第四權監督力量?還是破壞司法獨立運作的毒瘤?畢竟,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偵查不公開的內涵」、「媒體第四權的意義」,我們就很容易隨政治語言的煽動起舞,走進民粹的陷阱。
這次我們從高中生對AI的憂慮出發,萃取出他們認為「重要的AI學習點」,接著先回顧「媒體素養的理論概念」,最終引入新的想像視角,試圖建構「想像AI時代媒體素養的新路徑」。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最近剛通過的「打詐新四法」就包含「數中法」的部分內容。我們都活在集權、封建的「數位封建帝國」之中。從歷史脈絡檢視「網路為何從自由天地變成集權監獄」,以致如今各國都開始「立法著手治理網路空間」。當然,必須特別關心「數中法草案爭議」之後,台灣如何處理這項議題——方向為何?進度、成效如何?有什麼漏洞?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羅智強、翁曉玲各自提出「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很明顯在為中天敞開大門,迎接中天回歸52台。這次,我們整理傳播監管的理論基礎,重新「衛廣電視還需要高度管制嗎?」、「為什麼需要NCC?」、「為什麼需要廣電三法?」等問題。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越是混亂,我們越需要有一群人,為了公共利益努力,努力提供真實、公平、有建設性的資訊給我們,而新聞媒體「得以獨立地展現專業」就是我們信任的根基。你或許不認同,因為台灣有超多新聞台,但沒有一台讓你很滿意。這次,我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歐洲」怎麼做,再回頭想想「台灣」可以怎麼辦。
這次,我們想仔細討論「偵查不公開」的內涵意義,以及它究竟要保護什麼利益談起,希望一起來思考看看:如果「記者什麼都知道」,到底是一種正當的第四權監督力量?還是破壞司法獨立運作的毒瘤?畢竟,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偵查不公開的內涵」、「媒體第四權的意義」,我們就很容易隨政治語言的煽動起舞,走進民粹的陷阱。
這次我們從高中生對AI的憂慮出發,萃取出他們認為「重要的AI學習點」,接著先回顧「媒體素養的理論概念」,最終引入新的想像視角,試圖建構「想像AI時代媒體素養的新路徑」。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最近剛通過的「打詐新四法」就包含「數中法」的部分內容。我們都活在集權、封建的「數位封建帝國」之中。從歷史脈絡檢視「網路為何從自由天地變成集權監獄」,以致如今各國都開始「立法著手治理網路空間」。當然,必須特別關心「數中法草案爭議」之後,台灣如何處理這項議題——方向為何?進度、成效如何?有什麼漏洞?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羅智強、翁曉玲各自提出「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很明顯在為中天敞開大門,迎接中天回歸52台。這次,我們整理傳播監管的理論基礎,重新「衛廣電視還需要高度管制嗎?」、「為什麼需要NCC?」、「為什麼需要廣電三法?」等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川普遇到襲擊事件,這跟過去很多都不同,他也不是現任總統,現在也是資訊透明時代 比特幣反而是有因為這個事件前後開始往上反彈,還沒往跌幅滿足測試就又回來測試10~20周機會,觀察比特幣跟其他人性跟投機指標會不會完整同步 融資維持率下降到167%,維持在165~170%就是高周轉率的資金輪動 人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聽說了最近發生在美國的震驚世界的大事?沒錯,就是前總統川普在競選集會上遭到槍擊的事件。今天,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一位目擊者的驚人證詞。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劍賢思齊4 國高中的教官是否要請回來協助訓練後備兵役?與後勤單位?(該篇文章藏投資彩蛋),現在距離美國大選越來越近了,現在也兵臨到兩位總統候選人持續辯論的時刻了。在執政者的優勢之下,不可能讓股市跌一大跤,頂多就是盤整休息或小幅度的放空。但是川普卻不一樣,他不是典型的政治人物,我在閱讀他的書籍與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https://vocus.cc/article/632c63e1fd8978000169d27c 大膽想 出狠招 美國房產大亨 唐納川普 要做大事,就必須鞭策自己突破極限。你必須為自己打氣,讓自己進入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狀態。而且這件事只有你自己做得到,沒有人可以幫你。
歐亞集團2024風險預測(部份),第一名就是美國自己,指的是川普,果然如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川普遇到襲擊事件,這跟過去很多都不同,他也不是現任總統,現在也是資訊透明時代 比特幣反而是有因為這個事件前後開始往上反彈,還沒往跌幅滿足測試就又回來測試10~20周機會,觀察比特幣跟其他人性跟投機指標會不會完整同步 融資維持率下降到167%,維持在165~170%就是高周轉率的資金輪動 人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聽說了最近發生在美國的震驚世界的大事?沒錯,就是前總統川普在競選集會上遭到槍擊的事件。今天,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一位目擊者的驚人證詞。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劍賢思齊4 國高中的教官是否要請回來協助訓練後備兵役?與後勤單位?(該篇文章藏投資彩蛋),現在距離美國大選越來越近了,現在也兵臨到兩位總統候選人持續辯論的時刻了。在執政者的優勢之下,不可能讓股市跌一大跤,頂多就是盤整休息或小幅度的放空。但是川普卻不一樣,他不是典型的政治人物,我在閱讀他的書籍與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https://vocus.cc/article/632c63e1fd8978000169d27c 大膽想 出狠招 美國房產大亨 唐納川普 要做大事,就必須鞭策自己突破極限。你必須為自己打氣,讓自己進入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狀態。而且這件事只有你自己做得到,沒有人可以幫你。
歐亞集團2024風險預測(部份),第一名就是美國自己,指的是川普,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