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分之一人生:穩定型或意義型?


今天想介紹一個適合千禧世代(大約是1980年至1995年生)與Z世代(1996年至2010年)參考的概念:四分之一人生Quarterlife。作者Satya Doyle Byock是一位榮格學派的心理諮商師,現居波特蘭。她也出生於千禧世代,透過反思自己二十多歲經歷的生命危機感,整合她成為榮格諮商師後,與大多出生於千禧世代或Z世代的諮商對象互動的經驗,提出這個概念,試圖重新定義這段人生關鍵二十年蘊含的個人與集體成長潛力。


作者在不同的訪談裡表示,四分之一人生沒有絕對的定義,可以是16歲到36歲,也可以是20歲至40歲。在她的著作Quarterlife: The Search for Self in Early Adulthood (繁體中文翻譯的書名是: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突破求學、就業到成家的迷惘, 找到最安心的生存姿態) 中,她把個體在四分之一人生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分成兩類:穩定型與意義型。穩定型的人在四分之一人生這個階段,追求的是生存安全感和經濟穩定性,傾向於走上社會集體認可的人生軌跡。意義型的人,則把追尋意義和目的感視為四分之一人生階段更重要的選項。在追尋意義與目的的同時,對於人生軌跡背離社會集體期待,容易感到缺乏錨定感。


作者認為,不管是哪類人,在四分之一人生快要結束的階段,也就是廣義定義的中年期,若能同時感到生命的踏實與意義感,生命會更有動力往前推進,也就是榮格心理學所提到的中年轉化階段的整合任務。意思是說,前期追求穩定的人,到了後期需要探索並且體驗意義感與目的感。前期追求意義感的人,到了後期需要體驗更穩定和落地的生命安排。至於具體該怎麼做呢?作者提出四個核心成長支柱,也是四個階段性的任務:分離、傾聽、打造、與整合。


第一個任務是分離。意思是辨識不再適合自己的關係、期待、與信念,和這些不再適合的關係、期待、與信念告別。如何更好地進行的斷捨離呢?可以參考之前整理的覺察工具箱。


第二個任務是傾聽,意思是用更高度的覺察和專注力,和自己對話,問問自己生命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與榮格提到,若能用前四十年的人生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跟反思,就能更好的啟動第二人生的思路很接近。


第三個任務是打造,也就是重新找回被隱藏與壓抑的創造力,用這股能量去打造體驗意義感或落地感的工具箱,並持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練習使用這些工具,用積極的行動力去開拓個人成長的空間,體驗並感受這個過程,走在與人生目標更加貼近的道路上。


第四個任務是整合,意思是重新整理第一人生,透過完成前三個任務所經歷的挑戰跟反思,將個人的成長極大化,顯化一個具備完整人格(integrity)的自己。Integrity的內涵,可以參考之前整理的短文Integrity Cleanse


如果你正在經歷四分之一人生期間的危機感,或是完成某個階段性任務,這本書與作者的觀點,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