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工具箱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Tara Swart是一位具有腦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背景的知名作者。在英國的印度移民家庭成長,她在進入中年階段經歷了離婚等重大事件的衝擊,透過深度覺察與有目標的行動,啟動了中年轉化與第二人生:包括職涯、親密關係等多面向的改變。今天要分享她在The Source: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2016)書中第十二章(Chapter 12 Step 1: Raised Awareness)的部分內容。

 

在這個章節,作者邀請讀者一起反思原生家庭與更大的家族內建在我們前半生的系統,透過深度覺察,辨識哪些是不再適用後半生的角色信念與價值,進行適合自己現狀的斷捨離,並設計可行的策略與行動,透過自我觀察與日常的微小改變,找到個人成長的方向與動力。

 

以下是五個深度覺察的面向:

 

1.     角色Roles

您在成長過程中,在家庭扮演哪個(些)角色?家中有哪些家庭成員,他們各自扮演哪種(些)角色?例子包括和平創造者,反叛者,中間人(協調者)等等。

 

2.     秘密Secrets

成長過程中,家裡有哪些秘密?哪些人共同保密?這些秘密在您成長的過程中帶來哪些影響?例子是:家庭成員對叔叔的酗酒問題絕口不談。

 

3.     信念Beliefs

成長過程中,家中有哪些共享的核心信念?有哪些不容質疑或不言而喻的規則?對事情有不同觀點與想法時,會起衝突嗎?例子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4.     價值Values

家庭或家族共享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長輩們是否認為特定價值比起其他更為重要許多?例如誠實、成功、公平、友善、自我表現等等,您認同這些價值取向嗎?

 

5.     界線Boundaries

家庭內對界線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包括遵守或打破規則、對不合法的行為的容許程度、許下承諾和打破承諾等等。

 

這段內容的子標題是Know your ghosts, change your destiny,作者認為,家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影響,會建構一個自動導航系統,這個系統在第一人生為我們打下在家庭與社會生存的基礎,但是在中年以後,可能會限制我們探索生命中更重要的願景與夢想,或是讓我們遲遲無法付諸行動。

 

如果您也正在經歷生命的重大轉折,不妨試著寫下這些自我提問的答案。過段時間後反覆閱讀,用更深的覺察持續改寫,或是跟了解自己的家人朋友聊聊這些內容,有機會帶來新的啟發。

 

Tara Swart在Youtube有不少專訪,強調腦神經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以及她進行中或引用的實證研究。The Source在2019年以繁體中文出版(書名是: 潛能之源: 用大腦的力量過你想要的生活),有興趣的夥伴可以找到各種資源,一起踏上覺察與改變之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d Life Wonderland
5會員
10內容數
We play, rest, and have fun. We explore new possibilities and integrate past identities into an expanded version of Self.
Mid Life Wonderland的其他內容
2025/01/27
慶祝今天的方式,是在這裡公開邀請想要體驗生命教練公益服務的夥伴。我用去年一整年的時間,完成共創式(co-active)生命教練的培訓,初衷是想設計一個以中年轉化為目標的生命教練品牌,支持更多30+, 40+, 和50+的夥伴,打造充滿價值與意義的第二人生。自由書寫1000日快樂!
Thumbnail
2025/01/27
慶祝今天的方式,是在這裡公開邀請想要體驗生命教練公益服務的夥伴。我用去年一整年的時間,完成共創式(co-active)生命教練的培訓,初衷是想設計一個以中年轉化為目標的生命教練品牌,支持更多30+, 40+, 和50+的夥伴,打造充滿價值與意義的第二人生。自由書寫1000日快樂!
Thumbnail
2025/01/27
完成四項使命的Psyche依然順著自己的天性生活,沒有改變原型的優先順序,為了與伴侶團圓,願意付出一切,在面對這些難關與下定決心的過程中,發展出平衡陰性特質的陽性力量,體會了勇氣的重要性,發現新的視角與轉化難題的方式,獲得了成長。Psyche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1/27
完成四項使命的Psyche依然順著自己的天性生活,沒有改變原型的優先順序,為了與伴侶團圓,願意付出一切,在面對這些難關與下定決心的過程中,發展出平衡陰性特質的陽性力量,體會了勇氣的重要性,發現新的視角與轉化難題的方式,獲得了成長。Psyche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1/26
Aphrodite交付了四個使命,象徵女性需要發展的四種成長才能。每獲得一項才能,就代表Psyche獲得阿尼姆斯面向的能力,對Psyche而言,人際關係通常是第一優先,她使用本能或情緒回應他人,因此需要發展使命象徵的能力,平衡陰性與陽性面向,更好地發展自性,走上榮格心理學提到的個體化之路。
Thumbnail
2025/01/26
Aphrodite交付了四個使命,象徵女性需要發展的四種成長才能。每獲得一項才能,就代表Psyche獲得阿尼姆斯面向的能力,對Psyche而言,人際關係通常是第一優先,她使用本能或情緒回應他人,因此需要發展使命象徵的能力,平衡陰性與陽性面向,更好地發展自性,走上榮格心理學提到的個體化之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覺察工具箱:反思角色、秘密、信念、價值、與界線(引用自Tara Swart出版的The Source),在中年轉化階段,啟動改變的可能。
Thumbnail
覺察工具箱:反思角色、秘密、信念、價值、與界線(引用自Tara Swart出版的The Source),在中年轉化階段,啟動改變的可能。
Thumbnail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Thumbnail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