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

我對《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 2020)系列有著很複雜的情感。

2012年,《電馭叛客2077》的第一支預告片公開。那是《巫師2:王國刺客》(The Witcher 2: Assassins of Kings, 2011)剛發行不久,《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 Wild Hunt, 2015)還沒上市的時候,也是我開始著迷於電馭叛客(Cyberpunk)這一類型,回頭去看了《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82)、《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 1984)、《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等經典作品的時期。

這支預告片揭露了遊戲的色調、氛圍,即便只有幾個靜止畫面跟子彈飛過,但也讓我期待不已;然而多年過去,CD PROJEKT RED幾乎沒有再透露過其他資訊。直到2018年的E3展,在世界已經因為《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2017)、《碳變》(Altered Carbon, 2018-2020)改編影集等作品而再掀電馭叛客類型熱潮時,第一支正式預告終於登場。

然而,預告的釋出卻讓包含我在內的許多玩家多年來期待的心情受到了不少衝擊。先是預告片中並未看到任何遊戲畫面(而是以動畫影片為主),再來則是遊戲的整體色調實在太過鮮豔明快,與電馭叛客類型愛好者原本期待的風格差異過大。這其實也還好,畢竟兩個月後,CDPR很快分享了實機遊玩影片,讓玩家看到精彩的任務與多元的選擇之餘,也巧妙地呈現出典型的電馭叛客夜景,就連白天的景觀看來也更符合原本的類型基調了,讓許多引頸翹望本作的玩家安了心。隔年,CDPR才宣布遊戲將在2020年上市。

然而,在宣布遊戲上市時間之後,最讓我在意的,是CDPR明顯為了討好中國,不願意在官方預購網站中設置臺灣的預購選項,反而是單獨在臺灣的網域(.tw)裡開一個預購頁面。當時我與幾位朋友在《電馭叛客2077》的粉專貼文上留言詢問此事,專頁小編一開始回答說他們還在確認並努力溝通中,到了最後則是選擇避重就輕,或者根本就不回應了。直到今天,《電馭叛客2077》的官方預購網站依然在預購「地區」裡找不到「臺灣」的選項。

這樣的事件,讓我對這個被許多臺灣玩家稱為「波蘭蠢驢」的「良心公司」感到十分失望,也讓我對於「電馭叛客商品化」這件事產生了疑慮。當然,我們本來就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本來所有的電馭叛客類型作品都是商品,但我認為「電馭叛客」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龐克精神」的;為了在如同反烏托邦社會的中國販售本該具備龐克精神的作品而選擇貶低臺灣,甚至無視臺灣的存在,而臺灣玩家卻對此不置可否,老實說我很難過——而「電馭叛客」這個譯名,甚至其實是深具臺派色彩的本土科幻推廣者難攻博士所創發。也因為這樣,我決定在官方不願意在預購網站裡放上「臺灣」之前,不會購買《電馭叛客2077》這款遊戲。

這樣的情緒一直延續到去年初的臺北國際書展時。當年的主題國為波蘭,除了《獵魔士》作者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再度來到臺灣外,CDPR相關的創作者也來到了書展現場,包括《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 2022)編劇、製片巴爾托什.史蒂伯爾(Bartosz Sztybor)與《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的作者拉法爾.寇西克(Rafał Kosik);其中,與史蒂伯爾的交流讓我意識到創作者「個人」對於創作的熱誠,其實跟公司、企業的行銷作法無關,所以即便至今我依然沒有購買《電馭叛客2077》,後來還是看了《電馭叛客:邊緣行者》、看了《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

拉法爾.寇西克(左)與巴爾托什.史蒂伯爾(右)

終於,我們可以來聊聊《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了(笑)。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是一個相當「傳統」的電馭叛客故事;所謂「傳統」是什麼意思呢?我自己的感覺,是世紀交替之後的電馭叛客類型作品有了不少改變,而《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或許可以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分水嶺。八○、九○年代的西方電馭叛客作品在描繪近未來的資本主義反烏托邦社會時,大多以駭客、商業間諜為主角,較少戰鬥、武裝衝突之類的大場面,討論的主題也比較圍繞在哲學性的思辨;《駭客任務》將港式武打作為一種新的「東方主義」元素融入電馭叛客類型中,從而開始讓「動作戲」成為日後諸多新型態電馭叛客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為一本「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延伸出來的電動遊戲延伸出來的」小說,《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裡面還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戰鬥情節,然而我自己閱讀完後,依然感覺這本作品偏向傳統類型敘事更多一點。我在許多場合裡面講過,電馭叛客類型是一個「一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類型,所有此類作品的主題、要素,都可以在被稱為「電馭叛客聖經」的《神經喚術士》中找到。此後的大多數同類創作,基本上也只是轉化、重新詮釋《神經喚術士》裡的內容而已;更重要的,是《神經喚術士》與同一時期上映的《銀翼殺手》電影,為整個類型奠定了基調——陰鬱、潮濕、壓迫、陰謀,以及資本主義反烏托邦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很明確地繼承了這樣的敘事角度,在進入新世紀二十年後的此刻依然忠於電馭叛客類型的精神,創造出了令人悲傷卻又著迷的近未來世界。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故事發生在遊戲劇情結束後的數個月內(但依然還在遊戲時空中的2077年),講述一群臨時聚集起來的烏合之眾搶劫「軍武科技」(Militech)公司的運輸車後,引發的連鎖反應。前職業軍人佐爾、身上沒有任何改造痕跡的舞孃艾雅、依然與母親住在一起的業餘竄網使艾伯特、軍武科技的談判專家蜜蘭娜、欠了幫派一屁股債的神機醫羅恩,以及肌大無腦的械鬥匠伯格……這群烏合之眾中,每一個都被要求他們結夥犯案的人握有某種把柄,使得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奇妙的是,這次劫案竟然出乎意料地順利,因此,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他們決定再搶一次……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作者寇西克在波蘭最當紅的作品,其實是從2004年就開始連載至今的青少年科幻作品:《菲利克斯、奈特與尼卡》(Felix, Net i Nika)系列小說,講述書名上的三位夥伴冒險的故事。去年初寇西克來到臺灣參加書展時,該系列作就已經在波蘭已經出版到第十六集;稍早查閱網路資料,在近兩年後的今天,這個系列又出了兩本續作,累積系列作品共十八集。從青少年冒險故事寫到電馭叛客小說,這樣的轉變有點不可思議,但看過作品後,也相當佩服作者的創作功力——《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雖然深具傳統電馭叛客的基調,卻在敘事方式上有很大的突破;當然,作為傳統,《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也有那種「難讀」的氛圍,故事中的角色眾多,除了上述的主角群外還有大量配角,作者快速跳接不同角色的敘事視角,除了造成影視般的效果外,其實某種程度也使得閱讀產生了一定的阻礙——網路上因此有些對於作品敘事手法的批評,但相較於《神經喚術士》、《潰雪》之類的傳統類型經典作品,我相信熟悉電馭叛客類型小說的讀者肯定會覺得本書好讀多了(笑)。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書封

或許正是因為《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是如此傳統的電馭叛客類型故事,我才會如此喜歡。其實讀完小說當下,我的確有一種「啊?就這樣結束了?」的感覺,但在沉澱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感覺到這其實都是電馭叛客類型作品會呈現出來的景觀。在此類故事裡,個人永遠難以對抗資本主義巨大的體制與壓迫,所有的一切終將成為徒勞;但發生的事情就因此而沒有意義嗎?我不這樣認為。看完《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後,我時常想起那個在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中,被置換了記憶的垃圾車司機。他後來到底怎麼了呢?原著漫畫裡用比較詼諧的方式收掉了這條故事線,但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們把虛構的記憶視為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內容的話,那麼「閱讀虛構作品」會不會也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行為呢?

我覺得思考這種事情是閱讀這類作品的其中一種樂趣。這種時候,又可以套用《銀翼殺手》小說裡面我最喜歡的那句話來作為總結:

一切都是真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的。

堡壘文化出版,拉法爾.寇西克作品《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推薦給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電馭叛客2077:絕非巧合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