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 All Shall Be Well》是以一對女同志伴侶Angie(區嘉雯飾)與Pat(李琳琳飾)的愛情為主軸,講述兩人共度40年的幸福生活因Pat的猝逝戛然而止。Pat未訂立遺囑,引發Angie與Pat家人間的衝突。
電影一開場,便呈現了一對老年女同志伴侶的日常生活。她們一起沖茶、準備早餐、上街市採買,偶爾肩並肩輕輕碰頭,畫面很是可愛。她們在花店買了半打的天堂鳥,妳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陽台的金魚燈要怎麼擺比較好。天堂鳥的花語是自由與幸福,而金魚在華人文化中象徵著富貴,金玉滿堂、年年有餘。導演透過輕盈的鏡頭轉換,不僅呈現了她們富足、充實的生活,更細膩的描繪了多年累積的默契與深厚的親密感。
「早餐想吃什麼?皮蛋瘦肉粥?」
「好啊,我要加一顆鹹蛋。」
接著,場景轉換至中秋佳節。這個象徵月圓人團圓的華人節日中,導演透過一場圓桌聚餐的簡單場景,巧妙勾勒出各角色之間的關係脈絡,同時展現兩個家庭在生活空間與經濟能力上的差異。
在Pat外甥孫女的圖畫中,Angie和Pat的生活被描繪成有一個溫馨的家,一起牽著一條狗。對於許多因居住空間受限而無法養狗的香港人而言,那隻狗象徵了Angie和Pat所擁有的自由、寬敞無憂的生活條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Pat的家人們處在相對底層的家庭結構中,生活在壓抑窒息、窄小封閉的環境裡。Pat家人們的困境如同Angie帶去Fanny家的一條金魚,在灌滿氧氣的小塑膠袋中生存著,也暗示了未來可能有的資源爭奪。
中秋家宴充滿暖黃溫馨的氛圍,他們像家人般問候關心、互相扶持。然而,這樣的和諧很快被一陣刺耳的喇叭聲打斷。接著就看見Angie憔悴地躺在沙發上,半夢半醒間,Pat早已離世,只剩下一盅骨灰罈回到她們的家。
由於阿Pat生前未立下遺囑,也未與Angie在海外結婚登記,後續發生一連串的事件,都再再強調了「遺囑」對於同性伴侶的重要性:
在傳統喪葬禮制中,Angie不被視為Pat的親屬,沒有喪葬(和醫療)的決定權;在遺產分配方面,法律優先保障法定親屬(直系、旁系血親)的繼承權,即便Angie作為Pat同居40年的伴侶,也完全被排除在外;兩人共同累積的資產(房子、金庫)在法律上也被視為單方擁有,導致Angie 喪失了財產控制權等。
Angie 那樣幸福自由、安養晚年的生活想像,從Pat去世的那刻開始泡沫化。
透過電影不難看出,導演想傳達「預立遺囑」對於同性伴侶的重要性,它能確實減少法律與文化限制所帶來的不公平。而放在臺灣的脈絡當中,即便同性婚姻已然合法化(成為法定配偶),我認為遺囑依舊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對於那些深櫃的同性伴侶,或是選擇不進入一對一傳統婚姻體制的異性或同性伴侶而言。遺囑提供了每個人在生前依據自己的自由意志,分配自身死後剩餘價值的權利。
此外,預立遺囑也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選擇主動掌控自己的意志,而非被動依賴法律或他人的決定。法律作為人為建構的體系,往往服務於主流價值觀的鞏固,例如婚姻與家庭價值。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陪伴與家人關係,理應擁有更多元且更開放的可能性。
「一飲一啄,才是真正一個家。常常一起吃飯的,就是你的家人。」- 張曼娟
即便Angie逐漸意識到,Pat的血緣家人從未真正將自己視為「家人」,導演也並未一味將Pat的家人描繪成全然無情的角色,而是凸顯了現實的殘酷—在金錢面前,即使是親如父子,也可能反目成仇。
「回香港吧。我會照顧妳一生一世。」回到電影的浪漫詩意,當Angie解鎖Pat的筆記型電腦後,打開了一個名為「靈感」的資料夾,裡面收藏的是她們40年相伴的縮影:兩張可能是初次約會的電影票、從加拿大飛往香港的機票(象徵攜手一生的承諾)、兩人一起打拼紡織事業的記錄,以及成為家人後嬉鬧歡笑的珍貴影片。
電影的最後,Angie 雖然輸了遺產分配的官司,但終於展開笑顏,將大把花瓣—象徵Pat骨灰的寄託—灑向大海,展現了一種深刻的象徵意義:儘管她沒有任何法定身分,仍堅毅地為Pat爭取所希望的安排。即便最終只獲得一筆補償金,表面上似乎什麼都沒有改變,但正如她所說:「這件事從來就不是為了錢。」
是為了愛。
Angie坐在自己的老家,門口兩行大字春聯寫著「玉堂富貴、金屋榮華」不勝唏噓。回憶著與Pat一起登山的日常,透過與Pat的對話,拋出了「什麼是家人」的疑問。而隨後出現的擁抱與親吻畫面,我覺得有些多餘突兀,感覺與一路以來細膩鋪陳出的老夫老妻氛圍不太相符,有點可惜。不過這也或許是我對老年伴侶的情感想像過於狹隘,也可能是我對於日常感的營造有種過分偏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