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啟發洞見 對話錄】川普如何贏得2024美國總統大選~從『傳播學』角度深度剖析

行銷工作者可以跟川普學什麼?

前言摘要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憑藉超級有效的傳播策略成功翻盤,核心在於觸及選民情感和非理性思維。他運用『認知失調』與『確認偏誤』等心理學原理,簡化信息傳遞,用「我們還沒完成」等口號激發選民使命感,並以「行動語言」化解種族主義指控。
此外,他將媒體批評轉化為支持者忠誠的助力,透過大數據和AI技術精準設計針對性情感內容,結合馬斯克的支持,進一步鞏固與拓展支持基盤。
川普的成功展現了「武器級」說服力的威力,對未來選舉傳播提供了深刻啟發,但川普的挑戰在於如何有效將選民的情感轉化為實際的成果,否則可能快速失去信任。

緣起

華盛頓特區的一家學術咖啡館內,四周堆滿了書籍和報紙,亞當(Adam)——一位深耕大眾傳播領域超過30年的資深學者,正與他的研究生麥克(Mike)展開一場超長的深度對話。主題圍繞於川普(Donald Trump)為何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能夠逆風翻盤,擊敗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再次踏入白宮。


咖啡的香氣在空氣中流淌,背景裡的爵士樂輕柔而悠遠,但亞當的聲音清晰而有力,正娓娓道來這場大選背後的心理、策略和傳播學奧秘。


第一幕:數據與直覺的對抗


麥克:教授,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真的是充滿反轉。所有的民調數據都顯示,賀錦麗在選前的支持率是領先的,但最終川普卻再次翻盤。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亞當(微笑著,將咖啡杯放回桌面):麥克,這次真的可謂是大眾傳播學的經典案例——數據與直覺的對抗。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認為普通選民在投票時,主要依據的是候選人提出的政策細節,還是他們的直覺感受?


麥克(稍作思考):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政策內容。但如果真站在投票站前,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會依賴直覺。畢竟,政治政策往往太複雜,一般人可能懶得深究。


亞當(點頭):非常好,這就是關鍵所在。大多數選民並不是在用理性做決定。他們更傾向於基於情感和直覺,甚至是潛意識的感受,來判斷誰才是值得信任的領袖。川普最大的優勢就是,他能夠以簡單而強烈的方式直擊選民的潛意識,讓他們本能地覺得:『這個人可以搞定問題。』而不是『這個人是否解釋了所有政策細節。』


麥克(驚訝地):所以,您是說川普的勝利其實更多來自選民的直覺,而非他的政策?


亞當(微微一笑):沒錯。人們經常高估政策在選舉中的影響力,卻低估了領袖氣質和形象塑造的作用。川普並不是靠說服理性,而是用他的形象去操縱情感。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以及這次的『我們還沒完成』(We’re Not Done Yet)能夠深入人心。」

領袖氣質(Leadership Persona):指候選人展示的領導形象,包括自信、果斷和親和力,是選民對其信任的核心因素。
潛意識影響(Subconscious Influence):心理學概念,指未被有意識處理的信息對行為和判斷的隱性影響。


第二幕:情感連結的重要性


麥克:但賀錦麗在競選過程中也提出了很多受人關注的議題,比如女性權益、環境保護和少數族裔平等,這些議題不應該吸引更多選民支持嗎?


亞當(靠在椅背上,手指輕敲桌面):她的議題確實很有價值,邏輯上也非常強大,但她忽略了一個核心要素——情感連結(Emotional Connection)。政治競選的成敗,不僅僅在於政策的合理性,而在於候選人能否讓選民覺得:『她懂我』。賀錦麗在這一點上失分嚴重。


麥克(疑惑):為什麼您說她失分?她不是在演講中也經常談論這些議題,甚至還分享了她的個人故事?


亞當(輕輕搖頭):她的故事確實動人,但她的表現方式過於『精英化』,這讓普通選民感到距離感。相反,川普的策略則非常接地氣,他會說:『看看你們的銀行賬戶,這就是我的政策成果。』這句話簡單有力,直接喚起了選民的情感共鳴,而不需要繁瑣的數據來支持。」


麥克(若有所思):所以,簡單的信息加上情感共鳴,比複雜的政策和數據更有效?


亞當:完全正確。賀錦麗的問題在於,她的議題過於抽象,離選民的日常生活太遠。而川普則能將抽象的政策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體驗。這種能力,正是成功的關鍵。」

精英化表現(Elitist Communication Style):過度專注於理性分析,忽略受眾的情感需求,導致與大眾脫節。


第三幕:心理學的巧妙運用


麥克:聽起來,川普的策略不僅是傳統的政治操作,還涉及心理學層面的影響。您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他是如何利用心理學來說服選民的?


亞當(語氣加重):川普非常善於利用兩個心理學核心機制: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和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兩個機制幾乎可以說是他競選策略的核心基石。


麥克(興奮地打開筆記本):我聽過這些術語,但不太明白它們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能詳細說說嗎?


亞當:當選民的信念與現實不符時,他們會感到不安,這種心理不適被稱為認知失調。為了減少這種不適,他們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挑戰現實。例如,有些選民原本認為川普不適合當總統,但當他再次贏得大量支持時,他們可能會說服自己相信:『也許川普真的能解決問題。』。


而確認偏誤則是另一個強大的工具。人們通常會主動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並忽視與之矛盾的信息。川普在公開場合的表現,比如與少數族裔擁抱互動,恰恰提供了選民想要的『證據』,讓他們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


麥克(興奮地記錄):所以,川普並不需要完全改變對他的負面看法,只需要讓支持者更加堅定,對吧?


亞當(點頭):沒錯,選舉並不是爭取所有人支持,而是激發自己的基本盤,並讓他們變得無比忠誠。」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由心理學家李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描述信念與現實矛盾時的心理衝突。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心理學中的偏誤,指人們選擇性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排斥矛盾信息。


第四幕:催眠與預說服的藝術


麥克:教授,您提到川普的策略還包括「預說服」(Pre-Suasion)。這聽起來像是某種催眠術。這背後有什麼具體原理嗎?


亞當(神情嚴肅):催眠術並不像電影中那樣神秘,但其原理確實與川普的策略非常相似。所謂預說服,就是在說服過程開始之前,通過設置情境或暗示,改變對方的認知框架。例如,川普經常用一句話吸引注意:『我讓你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這種說法直接喚起選民對自己生活狀況的反思,並自然地將改善歸因於他的政策。」


麥克(驚嘆):所以,他的策略其實是先讓選民進入他設計的思維模式,再開始傳遞信息?


亞當:完全正確。這種技術不僅是催眠式說服術的應用,也是心理學中『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經典案例。」

催眠式說服術(Hypnotic Persuasion):利用暗示和情境引導受眾無意識地接受某一觀點或行動。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指信息的表達方式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和判斷。


第五幕:說服力的等級與應用


麥克:教授,從這次選舉來看,您認為川普的說服力處於什麼層級?


亞當(語氣堅定):川普的說服力屬於最頂級的武器級(Weaponized Persuasion)。這層級不僅能吸引支持者,還能讓人討厭他的對手。賀錦麗在面對這種攻勢時,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麥克:這聽起來很可怕,這樣的說服力是否會帶來潛在的風險?


亞當(語重心長地說):當然。說服力越強,責任就越大。如果濫用這種能力,可能對社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害。但同時,如果善加利用,它也可以促進正面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教導未來的傳播者,如何在道德框架內使用這種力量。」

武器級說服力(Weaponized Persuasion):一種極高層次的說服技術,能深刻影響大眾的情感與行動,進而改變整體輿論走向。這種說服力不僅僅是讓人支持你的立場,還能讓人對反對者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


第六幕:危機管理的典範——川普如何將負面轉化為優勢


麥克:教授,這種「武器級說服力」聽起來非常強大,但川普是否也遇到過它的極限?比如在今年選舉期間,針對他的種族主義指控,他是如何成功扭轉的?


亞當(抿了一口咖啡,語氣更加嚴肅):種族主義指控無疑是他最大的危機之一,特別是在多元化的美國選舉環境下。然而,川普並沒有選擇傳統的方式來回應——他沒有直接否認或辯解,而是用「行動語言」化解了這一難題。


麥克(好奇地):行動語言?這是什麼意思?


亞當:簡單來說,他讓行動比言辭更有力。例如,他頻繁地與少數族裔社群互動,在公開場合強調合法移民的貢獻,並拍攝了大量與非裔、西語裔支持者的合影。這些真實的場景提供了一種「視覺證據」,讓選民潛意識地質疑對他的種族主義指控。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演講,反覆提到:「我為所有的美國人服務,不分種族。」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情感操作,因為它不僅直接觸及了核心爭議點,還讓反對他的媒體顯得「吹毛求疵」。

行動語言(Action Language):用實際行動取代語言辯護,通過行為來傳遞信息。
視覺證據(Visual Evidence):利用圖像或畫面來加強說服力,特別適合於處理複雜的輿論問題。


第七幕:川普的媒體策略——敵人還是盟友?


麥克:我還注意到,主流媒體幾乎一致站在川普的對立面,指控他、抨擊他。但奇怪的是,這些批評似乎並沒有削弱他的支持,反而讓他的基本盤更加穩固。這是什麼原因?


亞當(語氣堅定):這是川普對媒體的操控力的一部分。他的策略非常清晰:將主流媒體塑造成一個「共同敵人」,並借此強化自己的反建制者(Anti-Establishment)形象。當他公開斥責主流媒體是假新聞(Fake News)時,這種言論雖然有爭議,但卻成功地鞏固了他的支持者,因為這些人認為他在「挑戰既得利益者」。


麥克:這樣的策略不會冒犯中立選民嗎?


亞當:也許會,但這正是川普高明之處。他的目標並不是爭取所有選民,而是讓自己的支持者更加忠誠,並確保他們在選舉日全力投票。他清楚,只要能動員自己的基本盤,他就有很大的勝算。」

假新聞(Fake News):川普用來攻擊主流媒體的術語,目的是削弱媒體的公信力,並為自己的言論塑造更大的話語空間。
反建制者(Anti-Establishment):代表挑戰傳統政治體制的形象,吸引對現狀不滿的選民。


第八幕:科技與資源的融合——馬斯克的角色


麥克:除了傳統的政治策略,川普在這次選舉中還得到了科技巨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公開支持。這樣的科技巨頭的支持是否也成為他的關鍵優勢?


亞當(點頭):毫無疑問。馬斯克不僅為川普提供了高達2.59億美元的捐款,還利用自己的社交媒體影響力為川普站台。更重要的是,馬斯克的支持賦予了川普一種科技友好的形象,這有效吸引了那些對未來科技抱有期待的中立選民。


麥克(訝異):馬斯克之前不是對川普持批評態度嗎?為什麼會轉變立場?


亞當: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川普承諾在他的新任期內繼續推動減稅政策和放寬對科技企業的監管,這與馬斯克的利益高度一致。同時,馬斯克也希望藉助川普的強勢風格,推動更多大膽的科技政策,特別是在太空探索和清潔能源領域。」


第九幕:情境設置與「未完成的故事」


麥克:最後一個問題,教授,川普在競選中反覆提到「我們還沒完成」(We’re Not Done Yet)。為什麼這句話能夠如此打動人心?


亞當(眼神中閃爍著熱情):這是一個經典的情境設置(Contextual Framing)案例。這句話不僅喚起了選民對他第一任期成就的回憶,還為未來設置了一個未完成的目標。這種「未完成的故事」心理效應(Zeigarnik Effect)會讓人產生一種內在驅動,想要看到事情的結果,進而願意給他更多時間和支持。」


麥克(恍然大悟):所以,他的話語設計其實是讓選民不自覺地成為「故事的參與者」?


亞當(微笑):完全正確。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說服技巧,讓選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整個「讓美國再次偉大」進程中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聯繫是無法用數據取代的。」

未完成的故事效應(Zeigarnik Effect):心理學現象,指人們對未完成的任務或故事有更強的記憶和驅動力。
情境設置(Contextual Framing):通過特定語境影響受眾的認知和情感,進而改變其行為。

亞當:政治競選從來不只是政策的比拼,更是人心的較量。真正的說服,不是讓人接受你的觀點,而是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選擇才是最正確的。


第十幕:社群媒體的雙刃劍


麥克:教授,我注意到,2024年的競選中,川普的團隊在社群媒體上的操作格外引人注目。他們似乎不僅僅是宣傳,而是在引發話題和製造輿論。這與傳統的媒體策略有什麼不同?


亞當(推了推眼鏡):你觀察得非常準確。川普團隊的社群媒體策略,可以說是一場傳播學的革命。他們不僅僅是發布消息,而是主動參與輿論的創造和擴散,通過「社群對話」(Social Dialogue)把川普的品牌融入選民的日常生活。


麥克:您能具體舉個例子嗎?


亞當:當然。例如,川普的團隊在X(舊稱Twitter)上創建了許多精心策劃的話題標籤(Hashtags),如「#Trump2024」和「#SaveAmerica」,這些標籤不僅簡單易記,還能在選民之間引發討論。更高明的是,他們在每次競選集會後,會立即上傳精選的剪輯片段,搭配勵志的背景音樂,讓支持者更容易分享和擴散。


這種策略的成功,不僅在於它能快速覆蓋大規模受眾,還能讓支持者成為「二次傳播者」,自然地擴大川普的聲量。相比之下,賀錦麗的社群策略更傾向於官方聲明和政策分析,這種形式雖然專業,但缺乏互動性,難以激發受眾的積極參與。」

社群對話(Social Dialogue):指品牌或人物透過社群媒體與受眾互動,建立情感聯繫並激發參與感。
話題標籤(Hashtags):用於分類和擴散信息的標籤,能快速集中關注度,並吸引目標受眾。


第十一幕:精準數據與情感操作的結合


麥克:那麼,川普的成功是否也離不開精準數據的支持?畢竟在現代選舉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I)的應用已經成為趨勢。


亞當:你說得很對,數據在這次選舉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與賀錦麗的「數據驅動決策」不同,川普團隊把數據當成輔助工具,而不是核心策略。他們的核心,仍然是情感操作。


麥克:這聽起來有點矛盾,數據和情感怎麼結合?


亞當:我舉個例子,川普的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選民的關鍵痛點,如經濟焦慮、移民問題和社會安全。他們根據這些數據,設計了精準的情感內容,比如在中西部地區強調工作機會,對邊境州則突出安全政策。但與此同時,他們避免用過於技術化的語言,而是用簡單、有力量的敘事方式,把這些信息轉化為選民能夠「感覺到」的故事。


更關鍵的是,他們利用人工智慧動態調整競選信息。例如,如果某地區的選民對稅收問題表現出更多關注,川普的團隊就會增加這方面的宣傳資源。這種即時響應的能力,讓川普在競爭中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數據驅動決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依賴數據分析來指導策略和行動的過程,常用於政治競選和商業決策。


第十二幕:反對者的「催化劑」角色


麥克:教授,您剛才提到川普通過主流媒體批評和假新聞的策略來鞏固支持。但這是否也意味著,反對者其實在無意中幫助了他?


亞當(露出一絲微笑):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觀察。川普有句名言:「讓他們討厭我,這樣我的支持者會更加愛我。」他的反對者,包括主流媒體和民主黨,往往成為他的「催化劑」。


麥克(困惑地):怎麼說?


亞當:這是一種「反作用力效應」(Backlash Effect)。當川普被批評得越猛烈,他的支持者就越認為他是反建制的「人民鬥士」。例如,當媒體質疑他在種族問題上的立場時,川普的支持者會更堅信媒體在「抹黑」他,而忽略指控本身的真實性。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非常典型。」

反作用力效應(Backlash Effect):當某一群體過度攻擊一個對象時,可能導致另一群體更強烈地支持該對象,常見於政治和社會運動中。


第十三幕:川普的未來挑戰與領導風格


麥克:教授,川普的策略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他是否真的能克服未來的挑戰?特別是在他再次當選後,如何證明自己的領導力?


亞當(語氣嚴肅):這正是川普的雙刃劍所在。他的領導風格非常強勢,但這種風格也可能在處理複雜的國際問題或內部矛盾時,產生摩擦。他必須在強調「行動導向」的同時,學會更多地建立共識,否則會陷入孤立。


至於未來,川普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他能否轉化支持者的期望,讓他們看到具體的成果,而不僅僅是承諾。如果他無法兌現選舉中的核心主張,這種強烈的情感聯繫也可能迅速瓦解。」


亞當:選舉不是關於誰的政策更合理,而是關於誰能讓人們相信,他們的生活因這個領導者而更有希望。川普抓住了這一點,這就是他能夠再度當選的關鍵所在。

行動導向(Action-Oriented Leadership):以快速決策和執行為特徵的領導風格,適合應對危機,但可能缺乏穩定性。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