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澳打隨筆:大阪燒

高麗菜,是我們家餐桌常出現的菜色之一,通常和蝦米、蒜頭清炒,清甜爽口;若是和火鍋搭配,那必定得煮得軟爛,再蘸滿醬油、烏醋、香油、蒜泥,一口塞入,鹹香、衝鼻、辛辣、酸爽的豐富變化,絕對是寒冬裡最過癮的滋味。


「澳洲的高麗菜很難吃!」落地不久,弟弟就告誡我別把家常味寄託在半顆4澳幣(80元台幣)的高麗菜身上,然而聽說過就跟沒經歷過一樣,我不信邪把高麗菜丟進味噌湯裡,用中小火慢慢煮,煮到透明只剩淡淡的淺綠,炊煙裡我夾起一片品嚐,哇!最外層的深綠菜葉是苦的!「怎麼能把高麗菜搞成這樣?」我越吃越感嘆台灣的農業技術,幸好越靠近中間,口感越接近記憶裡的軟脆,有了這次經驗,每每經過高麗菜身邊,我不再看它一眼。


近日晚餐我都配著《昨日的美食》下飯,有個橋段是配角的女朋友喜歡下廚,但每道都稱不上好吃,但還能入口,有天配角受不了,買了很多食材,做了卡波納拉義大利麵,終於心滿意足地發出:「哇!真好吃!」的感嘅,的確,我們對吃的執念可不是只有溫飽而已!澳洲外食貴,再不會下廚的人都得乖乖在廚房鼓搗一日三餐,從小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一直以「嘴巴廚師」自傲,說得一口好菜,而實踐經驗趨近於零。隻身在異地生活,我的廚藝卡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階段,不知道哪來的信心,我和身旁的人承諾:「下次我要來做大阪燒!」


下午一點,室友們仍未醒,我把手機放在窗櫺上,播放好味小姐最新的podcast,保持愉悅心情才能做出好菜!從快爆滿的冰箱拿出高麗菜、紅蘿蔔、洋蔥、蘑菇、豆腐,然後切丁,不論怎麼下刀,都無法像電視劇那樣輕鬆優雅,砍不斷、切不了,每次下刀只能用雙手在刀的兩端用力擠壓,至於丁的部分,就看緣分啦。


將一人份的雞柳條加入鹽巴、胡椒抓醃後切丁,準備另一個大一點鍋子打入雞蛋和麵粉,加點水和勻。hare house沒有秤,我把精緻陶瓷杯當量杯,麵粉和水比例約1:1,接著分次加入切好的食材們,我想像中麵糊會包覆所有材料,在過程中隨時加水、加麵粉和雞蛋,我拿著宿舍最大的深碗,還差點裝不下,奇怪,我以為我準備的是一人份的量!


準備下鍋見真章的時刻,室友陸續起床,反正冰箱也冰不下這麼多麵糊,就邀請他們一起午餐。下油、下麵糊,每面以中火煎10分鐘,再視上色情況調整,原本擔心麵糊會往鍋緣流動,幸好它乖乖跟著鍋鏟指示,定格成兩公分高的完美圓形。再來就是最最艱難的翻面了!我拿著兩支鍋鏟從大阪燒的左右夾攻,鍋鏟相遇那刻一鼓作氣把大阪燒翻轉,哇呼!焦褐色的煎痕錯落有致,看得食指大動!


在等待過程,我跟著網上食譜做了大阪燒醬:糖、醋、番茄醬、醬油依比例混合,為了增加儀式感,還另起爐灶,先「溫盤」。塔斯夏天還是很冷(8-17度),很常吃到一半食物就涼了,如果先加熱盤子,熱度就能維持更久。


把大阪燒放在溫好的盤子上,在表面抹上大阪燒醬,以S形方式淋上日本美乃滋,再用一根筷子從上而下,拉出一條條裝飾線,最後撒上海苔絲(柴魚片比較貴)就大功告成了!大阪燒醬碰到熱盤吱吱作響,就像在餐廳吃牛排那樣高級,用湯匙大口挖下,深沈的大阪燒醬給予口腔強烈一擊,略鹹的香氣、生津的酸爽還有回甘的甜刺激味蕾,頓時日本巷弄的煙火氣都濃縮在這樸實的醬汁裡,而鹹口美乃滋,如蜻蜓點水般跳躍,維持變化與平衡。這個絕妙組合不論配大阪燒、薯條還是炸豆腐,都能讓料理好吃度加倍!


至於大阪燒本人就略顯平凡了,一人份的雞肉稀釋成四人份,和無味豆腐一樣,毫無存在感;高麗菜一點味道都沒冒出,但給予這道料理滿滿口感,嫩白的脆、翠綠的軟,稱職的作為載體,滿足一日的蔬菜需求,至於好吃的部分,就交由大阪燒醬SOLO展現吧!


我將成果發佈在ins,獲得朋友的踴躍回覆:「終於不是吐司和麥片了。」、「大阪人應該會哭。」、「看起來好讚!」、「我驚呆了~」儘管澳洲高麗菜無法和台灣媲美,太苦、太淡、太硬、太澀,但終有它的容身之處,那麼澳洲之大,總有個地方、總有個工作能讓不起眼的我,普通的活下去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