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濟州現代史之旅3:四三和平公園與觀德亭

2024年8月28日

濟州現代史之旅地圖

天空飄著稀疏的小雪。

我站立的原野盡頭與低矮的山相連,從山脊到此處,栽種了數千顆黑色圓木。這些樹木像是各個年齡層的人,高矮略有不同,粗細就像鐵路枕木那樣,但是不像枕木一樣筆直,而是有些傾斜或彎曲,彷彿數千名男女和瘦弱的孩子蜷縮著肩膀淋著雪。

這裡曾經存在過墓地嗎?我想著。

這些樹木都是墓碑嗎?

——韓江《永不告別》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新科得主韓江,其2021年的作品《永不告別》,描寫一名作家慶荷,忽然接到受重傷住院的摯友仁善之請託,要她到仁善位於濟州山間的家中搶救一隻鸚鵡。慶荷冒著大風雪、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仁善的家,鸚鵡已然死亡,然而慶荷也因此發掘出仁善家的傷痛歷史,也就是七十餘年前濟州廣大民眾所經歷過的四三事件。

慶荷到仁善家中時,正下著大雪。而我這天來到四三和平公園時,颱風珊珊正過境日本九州,外圍環流掃過濟州,戶外一陣陣風雨。我參觀過室內的四三和平紀念館之後,終究得面對風雨而來到戶外的園區,穿上雨衣之後再配上一把傘。當時的風雨是非常有規律的,就是一陣強風大雨之後,接著會有間歇性的靜止,我都是趁這陣風雨停歇時,趕快放下雨傘拿出手機取景。風雨之日造訪紀念園區的好處是,不會有其他遊客擋住前景,雖然我也因為風雨而折損了一把傘。

當我來到失蹤者標石區,這裡矗立著四千多塊石碑,代表著濟州四三以及全韓國各地在「預備檢束」(韓美軍方在韓戰爆發之後對一般民眾發動的白色恐怖「清共」行動)事件中,失蹤而未能找到遺體的民眾。標石是黑色的,以一座雕塑為中心環繞分布。那情景,似乎就是韓江在《永不告別》一開頭所宣示的夢境,標石就像是黑色圓木,這裡曾經存在過墓地嗎?這些樹木都是墓碑嗎?無庸置疑。

圖1:四三和平公園的失蹤者標石區。

濟州四三的發生與經過

關於濟州四三事件爆發的脈絡與經過,四三和平紀念館的論述大致如下。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評估盟軍如果要進攻日本本土,濟州可能會是一個跳島節點,所以派駐重兵在濟洲、將濟洲打造成軍事要塞。先前介紹過,濟州遺留有許多日本的軍事遺跡。

戰後美軍佔領朝鮮半島38度線以南,在濟州重用昔日的親日保守勢力,讓民眾大為反感。1947年3月1日,濟州民眾在觀德亭附近舉行慶祝三一節的集會,因警察馬匹踢傷小孩,民眾與警察發生衝突,警察向群眾開槍,造成六死八傷的慘案。民眾在3月10日發動大罷工,美軍政警察大肆搜捕相關人士,向濟州加派軍隊,並引進來自北方的保守反共組織「西北青年會」。

1948年,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預定於5月10日在38度線以南單獨舉行國會大選,南朝鮮勞動黨為阻止南部單獨選舉,於4月3日在濟州發動起義、武裝隊開始攻擊各地警署,並進入漢拏山區進行游擊戰。8月及9月間,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朝鮮半島分斷、南北對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軍方討伐隊對武裝隊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於10月17日下令,所有民眾必須退至離海岸五公里的範圍內,超過五公里以上即為敵區、人員格殺毋論。原駐守全羅南道麗水郡的韓國國防警備隊第14團,奉令預定調派至濟洲執行鎮壓任務,但軍中的左翼份子於10月19日發動起義,是為「麗水-順天事件」,後來起義軍進入智異山進行游擊戰,直到1957年才告結束。

11月17日於濟洲發布了戒嚴令,濟州進入全面的白色恐怖時期。討伐隊採取「焦土化作戰」,在許多離海岸五公里以上的村莊、或被認為是親武裝隊的聚落,進行屠殺與焚村的清鄉行動,據估計有109個村莊被毀而消失。1949年6月,武裝隊領導人遭射殺,濟州的武裝起義勢力基本被消滅。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李承晚政權沿用日本殖民時期的「預備檢束法」,將大量被懷疑親共的人士關押起來、進行「預備檢束」,後來許多人未經審判就遭到屠殺,包括濟州以及韓國各地都有發生,有人稱之為「保導聯盟事件」。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而濟州一直到1954年9月21日,才解除漢拏山禁令,四三事件告一段落。據估計,濟洲四三期間,總共有三萬人遭殺害。

四三和平公園

濟州四三和平公園與四三和平紀念館,落成於2008年四三的六十週年前夕,每年四三,都會這裡舉行「濟州四三事件遇難者泛島民慰靈祭」。一進入和平紀念館的常設展覽室,就可以看見一處聖壇,如同上一篇遊記提到的「北村寬石四三紀念館」,入口處聖壇都是挑高建築,天光自透明天井傾瀉而下,為莊嚴的神聖空間。

和平紀念館的聖壇乃是模擬四三時作為民眾藏身處的天然洞窟,放置有一座「白碑」,然而沒有碑文,它訴說著四三難以被定性的狀況,象徵四三的複雜性及未定義的歷史,甚至有人主張無法稱四三為「事件」,而僅以濟州四三來表稱當時發生的事情。常設展覽室的展示內容,大致就是前一節所敘述的脈絡。

圖2:四三和平紀念館的「白碑」。

和平公園的中軸線由靈位奉安室、慰靈祭壇與慰靈廣場、歸天雕塑、慰靈塔及門柱所構成。靈位奉安室供奉著一萬四千多名確認身分罹難者的靈位;外面的慰靈祭壇與廣場,就是每年四三舉行慰靈祭的地點;慰靈塔四周圍繞著鐫刻犧牲者姓名、性別、年齡、時間與地點的刻銘碑;公園最東側是失蹤者標石區;而北側則矗立著名的「飛雪」雕塑。

圖3:四三和平公園的靈位奉安室、慰靈祭壇與慰靈廣場。

圖4:四三和平公園的慰靈塔,及周圍鐫刻犧牲者姓名的刻銘碑。

圖5:四三和平公園的「飛雪」雕塑。

觀德亭

觀德亭位於濟州牧官衙外,建於朝鮮世宗時期的1448年,原作為操練士兵時的指揮台,是濟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觀德亭見證了濟州現代史若干重大時刻: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第二次義兵運動時,濟州義兵原本計畫於1909年3月3日,在觀德亭前集結起事,但因事跡洩漏而被破壞;而後來的濟州四三,更是因為1947年發生於觀德亭前的三一節開火事件作為導火線,而演變形成後來的武裝起義、白色恐怖與大量犧牲。

圖6:觀德亭。

延伸閱讀:

  1. ‘4.3’是什麼?記憶抗爭七十年》(中文版),濟州4.3和平財團。
  2. 一目了然的4.3》(中文版),濟州4.3和平財團。
  3. 《黎明前的半島記憶:韓國人權與民主紀行》,朱立熙、王政智、鄭乃瑋著,2020年1月,時報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