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開辦「方格子」剛滿第一週,同時也在個人生活習慣做一些改革,第一次做這麼完整的日常紀錄,遂紀念之。
本文會簡介我使用 obsidian 的紀錄、日記和週記邏輯,和寫方格子的初衷。
總之,是段開始認真自我成長的旅程。
這是一個超強的「文本 (.md) 」+「關聯圖」工具。我的最初感想,和其他使用者一樣:「相見恨晚」。
它靈活的模板、 Markdown 語法讓文字排版省力很多,對我這個離線編輯、純文本愛好者來說,比 Notion 更好用。
於是,我就像發現新大陸般,把一堆個人紀錄搬運了過去。雖然花不少時間,不過系統性紀錄就是如此——建立資料庫相當痛苦,但仔細整理過的內容,未來都會變成養分。
我剛開始用,很多地方還在調整,不過配合「卡片盒筆記法」,很快就上手了。
總之,想到什麼就打開軟體、建檔,有空時再一一整理、系統化,如此能有效避免過目即忘。
延伸閱讀:跟著「Obsidian 入坑指南」做很輕鬆!(第一次知道這位作者 Byte and Ink ,覺得他的文章都很不錯,推。)
黑曜石一個很棒的功能是:「漫遊筆記」。
其實,就是隨機打開一個舊頁面,讓你回憶被忘光的東西,也能順便整理。
(這在學習復盤上應該有用,但我還沒嘗試。)
其他功能也相當方便,但說下去就沒完沒了,如有興趣可以參見上面的「Obsidian 入坑指南」,或直接搜尋 obsidian ,自行了解看看喔!
我以前沒有寫日記、週記的習慣,是跟著黑曜石「每日筆記」功能引進的。
被要求寫週記時,我總問:「有什麼好寫的」?
所謂日記、週記,通常會要求記錄「情緒」,但我就,沒什麼情緒……唯一的情緒是:面對交差的週記時,「壓力很大」,僅此。
國高中老是寫到三更半夜、胃痛不已,卻僅成孤憤之書,又爛、又鬼扯、又偏離本意,同作文一樣。
因為我討厭看一堆情緒文字,而且只要開始回憶就會不爽,對於「要交差」的陰影盤桓不去。這讓我對「紀錄生活」本身,一直是卻步的。
不過,現在既是「個人日記」,就不必管他人要求。我決定用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條列、無情緒、超級濃縮。
模板分成四項:
情緒?沒有,但有反思。美好的見聞?有,只是用我的方式記(超級童言童語)。詞藻?條列筆記還談詞藻!?
總之重要的是:追蹤「具體」好壞事件,以便回顧,並且改善、成長。
至少,這個形式讓我克服「紀錄恐懼」。我也想藉此做法,來實踐《原子習慣》的累加概念和自我覺察。
至於我的個人週記,就是簡單地「濃縮前七天日記」。
內容分成五項:
我把週次命名,例如本週就是「筆記改革週」;一目了然地呈現這段時間都做了什麼,不然常常忘記自己在幹嘛。
這樣紀錄,讓我覺得更踏實、更不易因「一事無成」而心慌。
現在,我還在考慮:之後要不要規劃月、季、年紀錄?不過,等累積到了那時候,再來決定吧。
我是這樣想的:
其實,人隨時都在進步。只是進的那一步,是否有被意識到?
只要踏踏實實過好生活、記錄好就好了,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又何妨呢?
那些老注意你大成就的人,說實在也不會一輩子關心你;到頭來,只有自己能關心自己、陪伴自己、滋養自己,而他人,充其量是成長路上的良伴,卻不能真正取代,故而也不應成為你的配合目標。
所以,確實看著自己成長的軌跡吧。
看著每個不值一提的足印,是如何見證你一步、一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我覺得:能在網路上有影響力、表達力,甚至能啟發他人,是件很厲害的事。
而這些功力,絕非一日造就;況且,若只論「寫作能力」,對我自己的未來也有實用價值(有點功利主義)。
於是,我就對自己約定:「週更至少一篇」有實質意義、學習內涵的文章,正如我的自我介紹所承諾。
「週更」,既是想成為推動自己踏實學習、吸收後表達的執行力;也是為了盡我所能,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思考的事、在意的事。
最近的日常經驗,讓我體悟到:很多我以為稀鬆平常的東西,其實多數人是不知道的。
順帶一提: AI 英文雜誌教學居然成為學習類即時精選,感謝平台青睞!
也許,我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常識、野人獻曝;然而這些想法和經驗,在他人眼裡卻充滿價值。
如果能透過文字分享這些內容,說不定就能多啟發、觸及到誰?會不會能多分享一些世界和生活的美好?
如果有,我會很高興的。
若是市儈一點,可以說我的長期目標是:「商業變現」。
不過,現在暫且隨緣吧。
如果太早著眼利益,我怕自己心態難以適應;也會因不斷思考:我的品牌形象是什麼?我的定位該寫什麼內容?而扭曲了「自我成長」的本意,本末倒置。
目前,我的寫作宗旨是:
暫時不想太多其他事,也不管觀看數、追蹤數,以免偏離初心。
而筆記工具、定期紀錄、思考和寫作,這三項結合,似乎為我未來的精進方向鋪出一條路。無論是資訊整理、立場表達、興趣和專業學習,都能自此延展……
這也讓我覺得:我這一週花在學習它們的大把時間,是投資,而非浪費。
現在,我已經用黑曜石、 Notion 個別整理了不少靈感——也就是倏忽即逝的想法、有潛力的日常對話、人際觀察、任何感思……,總之都先記錄下來。
然後,我發現:其實能講的話題很多,甚至太多;我的文字產量還不足以支撐這麼龐雜的思路。
不過,這樣也剛好。
不斷增刪、不斷凝鍊,最後挑選出來的主題、思想,會比任何純粹的靈光一閃和急就章,來的更扎實。
我的黑曜石週記裡,用螢光筆畫了這麼一句話:
記錄 > 完成 > 完美。
其中的「>」符號,既是「大於」,意味先求有、再求好的放低標準;也是「箭頭」,畢竟想要完美,也是從最基礎一步步修出來的。
大部分專業作家的初稿,不及定稿那樣令人驚艷,而且可能和普通人沒兩樣,甚至看不懂。
既然如此,為什麼文字有好壞之別?為何有些人總能做出「更厲害」的事?或只是過得更安寧、更幸福?
關鍵就在於:有否在「紀錄」後接續加工、修正、反思。
當一個想法閃過腦海,是「知道」;被寫下來,是「完成」。
再來,繼續濃縮、整理、納入個人思想系統,並不斷冶煉,如此一來,它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助力。
有一本編劇書,名叫《好劇本是改出來的》。
而其他領域也一樣——好的學習、紀錄方法,是改出來的;好的生活方式,是改出來的;好的心態,還是改出來的。
我期許自己繼續每週記錄、改革生活,調整出自己最能適應的模樣。
▋後記
要不是有寫黑曜石,我還真不知道一週能做那麼多事!>:0
實在太可怕、太神了。
今天開始,我也要繼續做下週的紀錄。就從時間管理繼續改革下去!
本文於 2024/12/20 入選即時精選,謝謝平台肯定! <3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