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停在「送出」按鈕上,我深吸了一口氣。
送,還是不送?

To post or not to post, that is the question ...
這篇《人類大歷史》的讀書心得準備被丟上英文社群,我寫了又改、改了又查 AI,還是覺得不夠完美。
發出去,會不會沒人理?還是會被嫌英文太破?被嘲笑?
但如果不發出去,這就只是一篇沒人看的思考筆記而已。
最後,我豁出去了。
「送出」。
▋ 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你有寫過讀書心得嗎?
我習慣在 Facebook 發心得,但後來發現 —— 其實好友都沒興趣,全版只有我一個人在「自嗨」。

發在臉書的閱讀心得,常常沒有任何按讚和留言 ⋯⋯
網路上雖然書摘不少,但大多是整理資訊,看不到「這本書如何影響他們」。
而我不只想記錄重點,更想知道:
- 這本書如何改變了別人?
- 其他人讀完有什麼感覺?那我呢?
- 他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疑問?
不過,我的臉書好友幾乎不討論閱讀經驗,讓我忍不住想:
要不要換個地方,找找能交流的人?
這時,我剛好透過電子報,加入了一個線上的英文讀書社群。
▋ 新的社群,新的機會?
這個社群叫 “I Am Literate (IAL)” ,字面意思是「我識字」。
他們的理念很吸引我 —— 大家一起培養閱讀習慣,互相鼓勵成長。

IAL 社群的起始地,一個電子報。圖片引用自 IAL 作者 Kevin Nokia
但我抱著滿心期待加入後,卻發現:
這裡,比我想像中還要安靜。
即使偶爾有人發文,也只是簡略提到最近在讀什麼,很少深入討論和分享想法。
整個群組像一台收音機,能收音但沒人回應,那些訊息就只是出現了,然後消失在所有成員的記憶裡。
我猶豫了。
如果我在這裡分享「落落長」的心得,會有人回應嗎?
還是會像在臉書一樣,丟出去就石沉大海?
不過,我又轉念一想:
這裡沒人認識我,就算寫爛了,也不會有人在背後嘲笑。
即使被網友笑,也攻擊不到真正的我啊!
既然如此,何不試試看呢?
於是,我決定挑戰自己——用英文寫心得,發在這個陌生的社群裡。
我決定寫最近讀完的《人類大歷史》。
把我的最大收穫、意外發現、個人影響都整理出來,然後寫成英文。
但是,這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 ⋯⋯
▋ 我英文不好!
雖然義務教育學了十二年的英文,但我真正用英文交流的次數,十根手指都數得出來。
要直接寫英文心得,根本是「越級打怪」。
怎麼辦?
▎ 還是要寫,硬著頭皮寫。
最直覺的做法,絕對是:「先用中文寫好,再翻譯」。
不過這樣好像太安全了。
我要挑戰自己,直接用英文思考。
於是,我開始土法煉鋼 ——
先寫一版簡單直白的小學生句子: "I like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interesting."
接著,一點一點刪掉冗詞、改變句型,讓它更順暢。
如此一來,終於有點樣子了。
但我還是不放心,總覺得這就像初學者寫翻譯題一樣,生硬又彆扭。
所以,我決定求助 ChatGPT ,請它檢查「文法」和「自然度」。

我把草稿餵給了 ChatGPT 。
沒想到,它不只幫我把句子改好、改滿,還鼓勵我:
「這是個很棒的嘗試!」
我有點驚訝 —— 我以為 AI 只會修文法,沒想到它還會加油打氣。
這句話,剛好戳中了我心裡最後的猶豫。
於是,我鼓起勇氣 ——
複製、貼上、送出。
▋ 出乎意料的回應
按下「送出」的瞬間,我的心跳快到不行。
會不會沒人理?
會不會有人覺得我的英文很怪?
會不會 ⋯⋯ 其實這本書大家根本不感興趣?
正當我丟下手機,準備逃離現場時 ——
叮!
第一則回應蹦出了螢幕。
「我還以為《人類大歷史》只講智人演化,看了你的心得,才發現有我感興趣的內容!我打算去讀讀看了。」
對方還特地感謝我,說這讓他對書有更全面的認識。

一位讀者的回應(節錄)。
看到這則訊息,我愣住了。
沒想到,我的分享真的能被回應,而且幫到別人。
不久後,群主也來留言,分享自己正在讀的書,還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我這才發現 —— 這個社群不是真的冷清,大家其實都各自努力著,只是缺乏一個開啟對話的契機。
再次回覆那位讀者時,我已經沒那麼緊張了。
打字語氣變得自然,我甚至連給 ChatGPT 檢查都忘了,但內容不再那麼笨拙。
原來,發表心得沒那麼可怕。
原來,我也能帶動討論。
其實,英文的網路聊天還是網路聊天,不過是訊息打一打、發出去的事,根本沒我擔心的那麼嚴肅。
這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閱讀心得」的「輸出」,不僅是個人記錄,還能影響別人,讓閱讀、交流變得更有意義。
▋ 我的收穫
在英文社群寫讀書心得,雖然當下很緊張,但無論是發出心得當下或得到回應,都給我巨大的滿足和成就感。
這次經驗,讓我學到了幾件事 ——
- 「英文交流」沒那麼難
- 「開話題」沒那麼可怕
- 「討論」讓閱讀更有價值
▎ 「英文交流」沒那麼難
語法不完美沒關係,沒有人會沒事揪語病。
交流真正的重點,在於「內容的價值」。
只要願意開口,別人通常也會善意回應。我們以為的障礙,往往是自己嚇自己。
▎「開話題」沒那麼可怕
社群平常看似一潭死水,並不代表沒人在意。
如果願意開頭,誰都有可能帶動對話。
而且,就算沒人回應 ⋯⋯
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了。
▎「討論」讓閱讀更有價值
當我分享心得,別人也會分享他們的觀點。
這讓我對一本書的理解更立體,甚至發現隱藏的癥結點和深層議題,而不只是「讀過」。
閱讀,不是只有「看」,還可以「對話」。
所以,我決定:以後不只要發心得,還要主動提問、討論,看看能引出什麼有趣的新點子。
你有沒有發過心得但沒人回應的經驗呢?當時的感覺如何?
你曾經因為某篇讀書心得,而決定去讀一本書嗎?又是哪個點打動你去讀它?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喔!
最後最後,你是不是也有書想分享呢?
你有沒有想寫的讀書心得,但還沒發布出去?
下一次,就找個社群試試看吧!
▋ 後記
發出心得當下,我真的超挫。(I 人之力)
我第一次用這種格式、寫故事的方法來寫方格子,你覺得效果如何?會想多看一些嗎?
本文於 2025/3/9 入選即時精選,感謝平台肯定!<3
▋ 延伸閱讀
- I Am Literate (IAL) 電子報:養成閱讀、寫作習慣的方法和心得分享,全英文,免費。作者是在 Medium 寫自我成長文章的 Nevin Nokia。(沒有工商!)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每週至少一更。期待與你在任一個隨機主題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