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龜山島不只牛奶海,向島民學習永續的海洋飲食文化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住宜蘭15年,我與龜山島最近的距離,大概都是從烏石港眺望,從來沒有去過。

這次真的很幸運,再次跟著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媒體產業交流團,前進龜山島與大溪龜山島社區(原名:仁澤社區),從海洋永續飲食、島民遷徙史的角度,來認識龜山島文化。

󠀠

作者黃若潔攝


登島日很幸運,多雲到晴,風平浪靜,吹著海風,看著島越來越大,船程大約半小時就會抵達。當船靠近碼頭的時候,有鑒於龜山島過往特殊的軍事背景,上島處是不能拍照的,花草石頭比照國家公園,一樣都不能帶走。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今天的遊程,由海波浪 seabelongings 團隊的建圖帶領。以龜山島人的身份,與我們分享當地的文史脈絡與地方團隊這幾年深入社群的階段性成果。

󠀠

太平洋的星辰引路,龜山島人的浪漫地理學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龜山島聚落始於普陀巖,供奉觀音。廟宇上的左門聯中「#蘭西島峙永清四海慰婆心」,其中的「蘭西島」反應了宜蘭先人視角的獨特的地理觀。龜山島,以現有的地圖來說,位處宜蘭的東方。但是,如果以宜蘭河參照點,面向太平洋,龜山島則會在左手側西邊。

老龜山島人的生活蠻浪漫的。有別於陸地思維,對於生活腹地的想像,不會限縮在腳踩得到的土地,而是涵蓋海路,往南向蘇澳、南方澳、花蓮,往北向基隆。夜裡打魚,望著北極星導航。

󠀠

作者黃若潔攝


接著,沿著廟前唯一筆直的道路前行,龜山島人稱「大路」。全盛期約有200多戶、760人左右居住於此。學校、商家、警局,甚至是墳墓都是在同一個區域。不過,過去石頭屋在多舛的歷史下,已經絕跡,只剩部分文獻照片佐證。可以步行的區域比想像中小,穿過生活的區域,側邊是絕美的龜尾湖,隨之上坡,看到「島孤人不孤」還有許多軍事標語的遺跡,穿過幽暗的坑道,尾部則是當年遺留的高射砲與望向本島的海天一線,在情勢緊張的時代,保護著宜蘭北部的海灘。

󠀠

島民的居住正義?隨波逐流的喬遷故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在走讀的過程,建圖說起龜山島的過往。真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原來,在龜山島尾部,古時候有一個小島,叫做龜卵島。聽說,居民時常爬上去採摘海菜。後來,二戰美軍空襲誤炸,被打到之後就看不到了。自1977年戒嚴時期軍事需求,居民被迫集體遷居至大溪。自此,大家只能每天遙望著自己的故鄉。直到2000年,開放登島觀光,才又有機會上岸、開啟了許多對於這邊文史整理呈現。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島民返家、見證居住正義實現的一天?


作者黃若潔攝

作者黃若潔攝


回到本島吃飯前,我們搭乘的新福豐168號船,帶我們繞島一圈。近期,大家對於龜山島的認識,最莫過於五月到九月的「牛奶海」,海底溫泉結合湛藍海水呈現的乳白色(湛藍真的很老派的字,但真的就是這麼藍),親眼看到真的是美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船接著繞到今年花蓮0403大地震,傳說中斷裂的龜首,跟各位報告,目前安然無事。看著島上劇烈變化的地貌,綠色的植披下,可以看到海浪拍打著大大小小的洞穴。嚮導說到,當地笑稱「龜山島夜市」,曾經是台灣與中國漁民夜間走私交易的據點。


作者黃若潔攝

󠀠

下雜魚入菜,永續海洋辦桌


午餐,我們來到大溪台九線上有名的「#阿雪姨海鮮料理」,平日中午,整棟全滿。這次的計畫之中,我覺得令人讚賞的是如何將永續飲食的思維,融入漁港既有的熱炒文化中。比起另闢特殊餐宴,我更喜歡這樣日常場景中,能夠直接把餐桌變成永續飲食的教育現場。看似容易,但在繁忙的餐廳系統中實屬困難。阿雪姨的小老闆化身說菜人,在繁忙的上菜節奏中,耐心的幫大家介紹解惑。


坐下來,喝喝 #石花凍 開胃,其中有人問到「為什麼喝起來沒有腥味?」。老闆欣喜的解密起來,原來我們平常喝到的腥味是淋到雨造成的。從海中採取的海石花品質是關乎於曝曬的技術,通常需要反覆日曬,再擷取最精華製作而成,比想像中更厚工許多。

󠀠

上菜來了一隻大尾的石斑,「有時候吃養殖的,也可以讓大海喘口氣」小老闆說到。

󠀠

作者黃若潔攝


在行程之中,不斷地提起「#下雜魚」這個概念,沒想到早在我們臺灣人的飲食生活中就有實踐。下雜魚,網路上定義為非目標漁獲、經濟價值不高的雜魚總稱。在過往,可能透過拖網過程帶上岸,因為沒什麼需求,通常攪碎作為飼料用途。其中,大家提到的經典案例則是「#櫻花蝦」。


作者黃若潔攝


我原本自己腦補,以為是透過臺灣最愛「日本味」命名的行銷操作,讓人們看到它的經濟價值,而後身價水漲船高。查了資料後,發現比想像中有更多深入考究。原來,是因為日本當年突然大量採購這種混在漁獲的小紅蝦,讓漁民發現了「價值」,開始從順便撈上來的混雜魚獲,變成特地出船捕撈。而後,因為永續意識抬高、當地漁民自律捕撈,讓這個不起眼的小蝦,生生不息的帶給當地一個永續海洋的想像。不過,更好的作法則是改變漁法,減少捕撈到魚苗、蝦苗等,避免牠們跟著上岸後,變成多數的浪費,像櫻花蝦等特殊的案例,其實也只是小小的貢獻之一。

󠀠

回來之後,對我影響甚多,其實除了持續的宣導、教育,讓消費者更「有意識的選擇」外,商家、地方單位透過一些集體對於「價值」的洞察,發揮創意,讓一個原本以為毫無價值的東西,提高形象、增值。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直覺、了解人性的操作,而且,沒想到還能促成更好的海洋飲食環境。我覺得也可以想想,什麼樣的文字、文化意象,對於臺灣、甚至國際來說,是具有高價值的想像?

󠀠

作者黃若潔攝


當天上桌的 #酥炸鮟鱇魚#胭脂蝦sashimi,也都算是近期轉型的下雜魚料理。我們品嚐的過程,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胭脂蝦」。除了生食的鮮甜外,還有一種不熟悉、濁濁的金屬味。原來,因為龜山島海底火山的緣故,胭脂蝦就像泡過SPA,吸收了硫磺的特殊風味,夏天比冬天風味更強烈。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結束了午餐後,我們步行前往大溪漁港。平常,下午三四點正是漁船入港的時候,我們可以潛入魚市,觀察漁獲拍賣現場。路程之中, 慢島生活 Island Time 的Zoe帶我們去看好玩的「冰塊溜滑梯」。大塊冰磚順著金屬軌道滑下,從二樓滑入機器,打碎成碎冰,再由樓下的魚販自行用塑膠桶接走,回去攤位、船上使用。



當天的 #拍賣場,好像不太方便打擾,我們就一行人來到拍賣場的二樓,遠端觀察拍賣現場。原來,一般人是不能隨便進入拍賣場的,就算你一起喊價,沒有「#魚章」也是沒辦法採買的。這邊上岸的漁獲,漁船靠港大約3:00-4:00之間就會直接進行拍賣。嚮導說道,宜蘭有名的南北館市場也因此而生。當天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沒有帶保冷袋來,不然也可以步行到旁邊的魚市買些新鮮漁獲回家吃。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海波浪瀚臨攝


海洋永續再設計,船長視角如何實踐改變


最後,我們回到海波浪的辦公室。一進去有個小小的展區「歲食餐桌」,以一張圓形辦桌搭配藍色海浪裝飾,清楚地展著陸地到海洋,經過潮間帶,有多少的物產分佈其中。


作者黃若潔攝


前幾年,我與西班牙團隊Mazedonia共同策展「我們是塑料漁民」,透過他們的作品、現地裝置,探索海洋塑膠微粒成為我們人類世的證據。當年,也有幸因為展覽,認識了許多在臺灣處理海廢的團隊,這次直接接觸到海廢第一線 阿洋船長的海廢日誌 的士洋船長,也是海波浪建圖的弟弟,兩人以不同的方式,回應永續海洋的議題。

󠀠


阿洋船長分享,這幾年他們在大溪漁港邊打造了一個回收站與獎勵機制,希望每艘出去的船,都是海廢艦隊的一員,都能夠盡一份心力,把外海的垃圾帶回來回收。

一艘漁船,#一年至少可以從海中撈回一萬六千個寶特瓶#一萬四千個保麗龍

這個數據真的讓人毛骨悚然。我覺得最特別的是他們與設計團隊,研究了一種將保麗龍熱壓回收成 #塑木 的方式,目前也有與設計師合作,打造成模組傢俱參加米蘭設計展(Salone del mobile),得到不錯的迴響。第一次看到回收保麗龍,沒想到色澤與質地這麼像珍珠、焦糖。我個人真的蠻期待看到未來這個材料的應用。

󠀠



這次,海廢之中令我訝異的另一種東西則是海中的「#農廢」,也就是一些農業常用的一些塑膠蓋布、器材,也常常隨著河流,漂到外海。先前向我們介紹漁港的Zoe,是近期來到宜蘭深溝種米的新農民。而這些打撈回來的農廢,其實狀態良好,都可以在簡單整理過後,重新回到農地使用。最後,還有幸可以看到好友 Jimmy Lu 與海波浪生質塑膠工作坊階段性成果,真的又讓我燃起自造魂。

󠀠

作者黃若潔攝


這次遊程,可說是全方位的體驗海洋永續的各種面向與龜山島的文化。期待未來更加完整,持續讓地方產業更多樣化,讓更多人有意願可以回龜。


返程,我與計畫主持人之一琬琳終於有機會深聊。其實,年中受邀在苗栗獅潭演講時,覺得這個計畫主持人怎麼會這麼眼熟,才意外發現是當年在布拉格支援318學運時,一起上街的好夥伴,還一起吃過年夜飯。當時,婉琳是當時的總招,集結不同學校的台灣人,一起在瓦茨拉夫廣場聲援台灣。


每想到時隔十年,每個人因為不同的際遇,從當年的熱血青年,紛紛返鄉,深入地方的計畫中闖蕩。我想,心中還是默默的帶著這些期待,希望能為台灣多做些什麼吧!


如果對於相關遊程有興趣,
可以在Facebook找到永續在地 x 飲食文化未來式的粉絲專頁。
再次謝謝 邱怡瑄 張琬琳 的邀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