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差旅途中,有兩本書一直陪伴著我。一本是與上冊間隔二十六年之久的《張忠謀自傳–下冊》,另一本,則是由全球首創中年智慧學校的創辦人奇普.康利(Chip Conley)所寫的《中年的選擇》。
人物自傳向來提不起我的興趣,何況敘事場景多半圍繞在我一竅不通的半導體產業,然而,《張忠謀自傳–下冊》簡直看到欲罷不能,讀到情緒澎湃之處,甚至一度掩卷流下淚水。
誠如許多書評與媒體所提,《張忠謀自傳–下冊》以相對鉅量的篇幅,來記載張忠謀在德州儀器任職的興衰起落,相較於前期的風生水起,德儀晚期的貶絀失意、直至黯然去職的歷程,如此巧妙地呼應我在外商最後兩年的晦暗心境。
我當然不比張忠謀的機智與謀略,可對於理念志向與組織背道而馳的際遇,再熟悉也不過。我奮鬥過、埋怨過、消沉過、一次又一次顧及組織初始的知遇之恩,強自打消離去的念頭過。最後,在一個看似掌理要事的位子上,實則做著工讀生即可勝任的工作,「輕鬆賺取被動收入」的念頭,已經再也發揮不了安慰劑的作用。我和權傾一時的張忠謀一樣,陷入了深不見底的職涯谷底,連帶影響了我在工作以外的生活能力,氾濫的情緒就像失控的骨牌,以不知道還會推倒些甚麼的速度,勢如破竹地前進著,感覺沒有盡頭。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在粉專裡面陸續分享過,當我完成階段性的心理諮商療程,覺得稍稍可以自立的時候,便接到天下出版社的徵詢,邀請我為《中年的選擇》來寫推薦序。
我喜歡奇普.康利為「中年」尋找不同意義的努力,像是援引人類學家瑪麗.凱瑟琳.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的說法,將「中年」比擬為房子的「中庭」,有意識地替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打造一個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場域,反思出更有意義、更具深度的人生頓悟。
以及,所有我們在中年歷經的動盪,並非「危機」(Crisis),而是近似「蛹化」(Chrysalis)的蛻變,讓我們得以放下年輕時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與決定,在沉潛的過程中,回應生命的召喚,成為注定要成為的人。
《中年的選擇》從物質、情感、心智、職業、靈性等各個層面切入,提供了各種面對中年的智慧,其中,最令我感到受用的訣竅,就是-「學習再一次當個菜鳥」。開始投入任何讓我感受到陌生、彆扭、甚至威脅的事物,像是這次在差旅的大會上,第一次採用科技菁英慣用的簡報方式,嘗試在偌大的舞台遊走,以侃侃而談,取代一本正經。由於議程緊湊,我還是領銜規劃的主辦單位,事前,我只剩不到兩小時可以練習。直到上台前一刻,都還在猶疑,是否要放棄這個大膽的想法,如果這次簡報失敗,影響頗鉅。
然而,麥克風一拿在手上,身體立刻決定了想要保持探索和冒險的路線。我不能說,這是我做過最出色的簡報,但以一個初次嘗鮮的「菜鳥」而言,我交出了超乎水準的論述表現。
那是十分振奮的一刻,因為我知道,我依然有能力讓自己感覺到驚奇。職涯轉換、乃至於商務簡報,只是介質,它們幫助我,在中年這個時常讓人力不從心、天不從人願的階段,學習重組自己,以我想要的方式,長成自己喜歡的大人。
回到《張忠謀自傳–下冊》,無獨有偶地,渡過了漫漫的職涯谷底及中年危機,張忠謀在五十四歲應邀來台,從此開啟了他口中的「與命運的約會」,成為創辦台積電的起點。對於這個約會,張忠謀不是沒有猶豫,而最後推動他前進的想法是:「闖一次天下吧!五十四歲,再不闖天下,以後也不會了。」
想把這兩本書,推薦給身處中年的朋友,天下,始終在自己心中,與年歲無關,中年的選擇,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最關鍵的選擇,且珍惜,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