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分》

《八十八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員工的身分來講,我一直很「享受」績效面談的時光。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越慘烈的工作場域,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昂揚。無論是為期多短或多長的績效評估區間,幾乎每一次,都把最佳評等收割入囊。


有陣子,我還常常被公司HR遴選為各類最佳代表,以「新入職」、「剛晉升」、「最資深」等等不同的身分,來向同仁分享個人經驗談,內容多半是:如何快速融入環境或變局,取得絕佳績效。


不過,這些過往的豐功偉業,並沒有在新工作奏效。說新工作,好像不盡然,畢竟這是我十年前曾經效命的企業,因此潛意識裡,始終懷抱著理所當然的標尺,在相對熟悉的環境,更有本錢拿下最佳評等的長紅紀錄。


結果,我失敗了。當從老闆口中聽到我的評等,我的心漏跳了半拍,剎時也忘了做好表情管理,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老闆心細如髮,當然察覺了我的情緒轉折,繼而呵呵笑起,向我解釋,這個對比外商機制,等同於「Meet the Target(符合目標與期待)」的評等,絕對不是個普普通通的等閒分數,相反地,在他心中,能夠符合角色職能的目標與期待,已經是不簡單的績優表現。


我心裡還是忍不住嘀咕,在外商,若只能拿到「Meet the Target(符合目標與期待)」,就是泛泛之輩,不僅晉升無望,到了分配績效獎金的時候,更是只有乾領零頭的份。等於一整年都白忙了。


所以,我從來、從來沒有拿過這個、在我心中只能算是勉強及格的分數。


老闆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進一步說明了他給予評價的緣由,「妳要想,妳才剛來半年。這對任何一個高階主管而言,都是很短的一段時間,我通常不會期待高階主管一上任,就做出甚麼轟轟烈烈的事情。我反而會去觀察,你們選擇去做、以及捨棄不去做的,到底是哪些事情。」


「而妳做出的取捨,完全符合我對部門領導者的期許。所以,妳不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分數嗎?以此為基礎,我非常相信,妳會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成功。不要急,妳的舞台就在眼前,妳只是需要時間。」


不知道為什麼,老闆的話,讓我想起多年以前閱讀過的一篇文章。出自我很喜歡的作家琦君女士的散文<八十八分>,文章描述了她的中學故事,受到傳授地理的房先生的影響,琦君女士很喜歡八十八分這個完美數字,因為「只差兩分就是九十。從九十到一百,還有十分需要努力。」,這鼓舞了她潛心向學的信念,通過了會考的考驗。


而八十八分,對應學業以外的人生,也頗有一番深意,琦君女士回憶,房先生是這麼勸誡她的:「在學業上、知識上,總要力求進步。在對人方面,卻不必樣樣爭先,强出風頭,倒是八十八分恰恰好。」


我是琦君女士的超級鐵粉,除了為文創作深受啟蒙,更在她的文字中找到無比雷同的心境機遇。不同的是,在我的求學與謀職階段,絕少遇見房先生這樣安於八十八分的恩師和伯樂。我所接受的,一直都是追求滿分、甚至超越滿分的崢嶸哲學,以至於我無法欣賞八十八分的完美。


看著眼前的老闆,我心裡湧上一股熱流,人人都說他治軍嚴謹、達標難如登天,然而,他卻願意在我初接大位的第一個半年,化身為「房先生」這樣的角色,讓我明白,驅策員工追求一百分的績效,也許會帶動整個團隊高速運轉;但一個真正的領導,會選擇心平氣和,給出恰如其分的八十八分,留給員工時間,體會自己已經很好。


然後,我才能生出足夠的心理餘裕,去思考其他的十二分努力,該朝哪裡前進。


謝謝老闆,在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我終於懂得了你的用心。我會珍惜職場上第一次拿到的這個評等。「符合」,比「超越」,更具備機會和潛力。

avatar-img
職場裡的人類圖的沙龍
179會員
27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