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搜 繩索技術班(四)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教練 王憲榮

11/27(三) 烏日橋下練繩

與同學聊起一個現象:
我們都是愛爬山,才進中搜20期的。
結果結訓「後」,沒在爬山,都在搞其他事。

六七個同學,每周固定碰面兩次,週三練繩,週四攀岩。
假日再開展一些與爬山無關的活動。
20期還有很多其他同學,我不知道,他們有攀岩、溯溪、玩繩索嗎?

對我而言,我還是想爬山。
只是這段時間,我需要學習「技術」,尤其是攀岩的部分。
我希望,我對山的攀爬路線,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而不是,這個不行,那個太危險,受到太多侷限。

12/4(三) 烏日橋下練繩

今天翔學長跟阿輝,教我「小溪人」垂降。
我在底下練了好幾把,發現很靈活。
可以半空中調整摩擦力、打Lock。
用起來,比我習慣的ATC更方便。

烏日橋下

烏日橋下

練完後就去垂降。
順便搭配今天才拿到的挽索,做垂降前的確保繩。
挽索是可調式的,整個操作過程,變得很流暢。
我感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後來繩索技術班,單人操作「擔架,垂直型態與水平型態的轉換」。
先是用「克難方法」,接著改用,兩組「阿茲特克省力滑輪組」的奢華操作。
兩者的操作流暢度、體力消耗度,真是天壤之別 。

我只有一句話∶

好的裝備,帶你上天堂。不太好的裝備,恩,算你厲害。

練完繩,回家的路上,我邊騎邊想。
我突然覺得「中搜20期」,只是前菜而已。
有了中搜人的身分後,我才有後續的練繩與攀岩。
以及數不清的學長、同學,對我的指導。

「中搜20期」對我最大的價值是,讓我加入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上進共同體、技術共同體,以及凱哥所說的∶生命共同體。

12/7(六) 繩索技術班 Day7

之前的課程,教授的是「單人繩上救援」。
追求的是「隊伍的自救能力」,具有相當的實用性。
因為所需器材,都是屬於「開繩隊伍」會有的,不需額外準備。
缺的只是「技術」。
而以「兩點掛接」+「割繩往下帶」的救援方式來說。
技術難度不高。
我覺得,我都學得會了,大部分人,應該也行。

拖拉系統

至於今天的「拖拉系統」,就有點微妙了。
既要「器材」,也要「技術」。

以我的認知:
大多數攀登百岳傳統路線的隊伍,不會配備主繩。
假使隊友跌落5米懸崖,狀況不明。
整支隊伍的資源,可能無法支撐一個先鋒,安全垂降下去。
看跌落隊友傷勢如何,給予初步安置。
這是「器材」的門檻。

不過,如果一支「普通」隊伍,有針對性的準備。
其實不會增加太多重量,就可以讓安全性上升很多。

首先,準備一條不太長的主繩。
(如果需要垂降幾十米,才能接近跌落的隊友。那也不用垂了,等救援隊伍吧。)
再加上一條扁帶、普魯士繩、少許鉤環,就差不多了。

這些裝備,可以垂降一個先鋒,下去幾米,看隊友傷勢如何。
必要時,送醫藥用品,還是食物、睡袋甚麼的。
這個簡單系統,下放與拖拉的對象是先鋒,而非傷患。

簡單系統

簡單系統

簡單的拖拉系統,可以拉一個健康的先鋒。
複雜的拖拉系統,則可以拉「擔架+傷患+救助手」。
不同的系統,對應的「器材」與「技術」截然不同。

接下來,教練從簡單到複雜,從Day7到Day12,一路講,講了足足6天。

今天是拖拉系統的「序曲」。
教練先講了一上午的理論。
阿輝說∶聽到快睡著。(可能他本來就懂了。)
我卻是收穫巨大。

滿滿的筆記

滿滿的筆記

中搜20期的拖拉課程,我完全吸收不良。
就別說什麼3:1省力系統了。
我一直以為「動滑輪」、「定滑輪」是不同的器材。
就像我偶而會聽到的「單向滑輪」一樣。
今天我才知道,它們是同一種器材,只是使用場景不同而已。

後來我在學校架省力系統。
路過的國中生,隨口就喊出動滑輪、定滑輪。
害我差點找地洞躲起來,原來我的理化知識比國中生差。

自主練習

自主練習

這個拖拉系統課程,等於是我的一次補課。
20期沒學會的,現在好好學、好好補。

聽完之後,我對整個「滑輪省力系統」才開始有概念。
3:1系統加滑輪,滑輪怎麼掛,會變5:1?
滑輪怎麼掛,只會改變拉力方向?

有了理論打底,實際去架系統,我還是有困難。
但有理論當支撐,多看幾眼理論的圖。
可以幫助我,理解實際系統。
不會被9:1省力系統,那一堆折來折去的繩子,嚇住了。

12/8(日) 繩索技術班 Day8

我十幾年前看過一部潛艦電影。
劇情啥的,大多忘了,誰演的,也不知道。
只知道,男主角是個男的。( 廢話)

劇中一幕,我卻記了十幾年。
男主角是艦長,新接手一艘潛艦。
出海訓練,一直下潛。
艦上的什麼官,回報「深度太深,不宜再下潛。」
艦長命令∶繼續潛。
幾個軍官幹部 ,神色驚恐,都強烈建議「不能下了。」
艦長不為所動,繼續下。

只聽艦身,受強大水壓擠壓「卡卡卡」作響。
艦殼似乎要被「壓爆」了。
恐懼,寫在每一個弟兄臉上。
過去歷任艦長,沒有潛這麼深過啊。
看來,事先寫好的遺書,要發揮作用了。

卡卡卡聲響中。
艦長口令「上浮」,弟兄喜出望外,撿回了一條命...。

事後,艦長說明。
這潛艦依「使用說明書」、「各種資料」、他的經驗…吧啦吧啦的。
應該可以「潛多深」。
不試試,怎麼知道「極限」?

再後來,潛艦與敵國潛艦交鋒。
正因為艦長清晰知道 「極限」在何處。
擬定作戰方案時,選擇潛到深處,得以躲過敵艦的追擊。
進而扭轉戰局。

電影當然是戲劇化了。
但給我的啟發是「探索極限的邊界」。
這電影啟發跟今天的課程內容,有相同的邏輯。

計算系統的風險(KN)

繩索課程,逐漸進入深水區。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架設拖拉系統。

基本型態是∶把「擔架+傷患+救助手」拉上懸崖。
這樣的一個系統,要拉「兩條人命」,甚至是「三條」。
(有時,需要兩個救助手。)
固定點、系統架設、拖拉施展的空間等考量,顯得更為複雜。

複雜系統的一部分

複雜系統的一部分

而野外,受種種條件限制。
有時,會有各種的「不得不」。
例如∶分力夾角太大「不太好」。
例如∶扁帶在樹幹上打鞍帶結 ,當成固定點使用時。
繩結處卻是一個反折,導致扁帶強度大幅下降「不太好」。

當我們個別學一樣「小東西」時。
會知道這個「小東西」,怎樣是較好的做法,怎樣是不太好的做法。

一堆的「小東西」,在野外會合起來,成為一個「大系統」時。
就不能死守著每一個「小東西」的較好作法。
因為這樣,可能會沒辦法做事。

例如∶分力夾角大於120,甚至150「不太好」。
就要去了解那個「不太好」,有多不好?
大系統能不能承受?
如果大系統能承受,夾角150,沒關係啊。

於是學習的邏輯,有點變了。
不能只知道「不太好」,必須了解「有多不好」。
去弄懂每樣「小東西」的極限。

鞍帶結這樣折強度2/3,那樣折1/3。
扁帶這樣用5KN*2,那樣用5KN*4。
主繩三股繃繩,強度多少?
打個8字圈結後,強度剩幾趴?

算清楚系統中的每樣「小東西」後。
縱使那個「不得不」的作法「不太好」。
但系統能承受啊。

知道每個局部的極限後,在全局上,才會有正確的判斷。
avatar-img
72會員
129內容數
這是一個背包客的探索之旅 更是一個英雄的成長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你把生命壓上去之後,任何小細節,就再也不是小細節了。
或許,烏日橋,會陪我好多年。
獨攀,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5/5天王峰
韓國本土第二高峰 大青峰
古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 我說∶「開繩,沒有賭運氣。」
當你把生命壓上去之後,任何小細節,就再也不是小細節了。
或許,烏日橋,會陪我好多年。
獨攀,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5/5天王峰
韓國本土第二高峰 大青峰
古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 我說∶「開繩,沒有賭運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沒有進步? 又過了一週,心中帶著上次的經驗再次出發,時間掌控及帶隊預評,順了一些。(吧) 與各科老師溝通可以再更精確 自然_實驗所需器材及幫助(實驗報告單可先整理好再一併發放) 藝術_確認每次上課畫圖所需版面大小(以免孩子一開始留的空間過小) 街舞_適時介入及察覺孩子情緒
Thumbnail
我希望,可以更長久的待在,中搜這個大團隊。 結論∶好好特訓。
Thumbnail
「在繩上」,真的是孤立無援。 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
Thumbnail
我認為,一支融洽有默契的小隊。 在無法形成共識決時。 要有事先約定或臨時推出的拍板人,出來乾坤獨斷。
04/17/2011 由一個月前的急救員訓練,開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嚮導考試訓練。 先花了一個週末假期去取得急救員的證照, 每天至少練一次的繩結, 每週兩晚的集訓, 翻著厚厚的登山聖經, 看著學科的題庫,才知道老花眼越來越嚴重了。 拿著指北針練習定位定向,重新學習如何看地圖。 生活中原
Thumbnail
有沒有進步? 又過了一週,心中帶著上次的經驗再次出發,時間掌控及帶隊預評,順了一些。(吧) 與各科老師溝通可以再更精確 自然_實驗所需器材及幫助(實驗報告單可先整理好再一併發放) 藝術_確認每次上課畫圖所需版面大小(以免孩子一開始留的空間過小) 街舞_適時介入及察覺孩子情緒
Thumbnail
我希望,可以更長久的待在,中搜這個大團隊。 結論∶好好特訓。
Thumbnail
「在繩上」,真的是孤立無援。 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
Thumbnail
我認為,一支融洽有默契的小隊。 在無法形成共識決時。 要有事先約定或臨時推出的拍板人,出來乾坤獨斷。
04/17/2011 由一個月前的急救員訓練,開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嚮導考試訓練。 先花了一個週末假期去取得急救員的證照, 每天至少練一次的繩結, 每週兩晚的集訓, 翻著厚厚的登山聖經, 看著學科的題庫,才知道老花眼越來越嚴重了。 拿著指北針練習定位定向,重新學習如何看地圖。 生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