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反復循環的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思考的現象是分裂/創造內容,根據已經知道的,添加修剪!

但思考本質不變/分裂!



在物質/世界要了解一個人!

1/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只有自己/我!


⬆️⬆️這非常難理解/先放著/不要思考它/思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有的問題並不是解決在思考上!

而是突然(沒內容的狀況下/沒有時間)



2/要了解一個人/需長期觀察!

觀察是沒有感受:沒有敘述!

否則很大的可能陷在「敘述」當中/被時間限制!

那麼再觀察的同時/我能看到被觀察者「反覆的行為」/

不管被觀察者/所有的敘述如何/

但其行為不變!


這裡有趣的是,我的思考內容就是/我實際的行為!


注意⚠️

不管我想法(思考)怎樣掩飾/我的行為就是我的想法!

這即是「我就是」/我思考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本質)

思考是展露無疑的!


成熟獨立的性質:來自於我/言行舉止的一致性!


重複犯錯的性質,也來至於我的行為舉止一致性!


但是不同的內容!










avatar-img
6會員
41內容數
問題出在我/思考從來不曾察覺(注意)到。 注意到了嗎? 我/思考是分裂的現象! 思考是往複雜的方向移動! 思考讓解決問題變得困難! 這是思考的本質/這是自然現象/沒有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縱使天生就有邏輯的人,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若只能透過高敏感來讓邏輯展現,並將事情說出來時,看起來就像是預言,而失去邏輯由此開始。
Thumbnail
「思考僵化」意指思惟被固定住了,不能動了,被侷限某個窄小的範圍內,無法考慮到外在影響或是另一種可能,而且越深度思考反而可能越鑽牛角尖,造成完全沉浸在同一個觀點裡無法自拔。 我們可以試著與他人進行討論,用對方想到的補充你沒想到的部分,甚至去找一個想法與你截然不同的人,或許你可以聽到讓你眼睛一亮的不同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縱使天生就有邏輯的人,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若只能透過高敏感來讓邏輯展現,並將事情說出來時,看起來就像是預言,而失去邏輯由此開始。
Thumbnail
「思考僵化」意指思惟被固定住了,不能動了,被侷限某個窄小的範圍內,無法考慮到外在影響或是另一種可能,而且越深度思考反而可能越鑽牛角尖,造成完全沉浸在同一個觀點裡無法自拔。 我們可以試著與他人進行討論,用對方想到的補充你沒想到的部分,甚至去找一個想法與你截然不同的人,或許你可以聽到讓你眼睛一亮的不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