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思維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用不同的、以往沒有嘗試過的角度視域與觀點看法

來提出自己的理論見解

或去分析一項事務

針對某種現象進行批判式的觀察與洞見描述

會有更不一樣的形貌

也許可能會讓自己的論斷、辯證與論述更全面、更多方位

並且深入有層次

但是如果一直在換角度、一直(甚至已經變成刻意為之的)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

也會顯得「沒有定性」

甚至久而久之容易疲累

導致自己力不從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因為一直都在變動

想法觀點的利基處找不到定錨的所在

就只會一直亂跑、偏離軌道

雖然這樣能擁抱多元、多樣性

邁向更豐富的生態與景況

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這樣也可能會造成所謂的副作用與劣勢的存在

任何事情都一定會有壞處、缺點

因此將概念的架構模式頻頻抽換、更動的後果

就是可能會造成自己跟不上進度

不知道自己現在在想什麼

甚至迷失、徬徨、迷茫

讓此時此刻的自己無法真正確立自己的屬性與角色為何

導致所拋出的論點過於跳tone、抽離、散亂、混亂

自己自然也會感到倦怠、軟弱

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沒有動機、意願、沒有力量感

造成整體的效率低下、能力不足(但不是真的沒有這個能力與程度,只是剛好當下無法適當最大化的體現發揮出來)

然後到最後導向不理想的績效與結果

這難道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我們能站在更遠的角度、更長久的時期階段來觀看

再推回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決定是否真的合乎邏輯

也許這種跳來跳去的思考迴路

會幫助我們在蒐集資料訊息的過程中

能更加豐富、充足的累積足夠的份量

但是量歸量

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內容的品質

如果一味的在乎數量的多

卻不在乎品質的好

那就只是本末倒置

無法真正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表述

當然每個人的想法不一

也不能有權利與能力干涉、阻擋別人是如何操持一種想法與行為模式

也許別人認為一直在跑的論述

自己比較適應習慣

也不會覺得混亂

那當然也是可以成立存在、可行的

因為一切的認為都只是主觀的斷定

每個人認為怎麼樣

事情就是怎麼樣

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規制的依據限束

所以一切的事物都是浮動、暫定、可以再行調整修正的

世界上所明文規定的那些標準(如產業規定或法律條文等等)這種死硬的規範框限、劃疇

最一開始其實都是人造的、人為訂定的

不合乎自然法則、不是創世起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環境上

沒有一件事是自然的

一切都是人類自主介入、參與更改、甚至竄改的

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

但因為有人

所以這些東西都存在了

其實說來人類也是非常奇妙的一群生物

能「化腐朽為神奇」

能將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就這樣憑空生出來、浮現得有模有樣

並且賦予它名字與意義

甚至是一大堆形容詞彙

所以我們才會有如此多樣豐富的情緒、心境與各種想法

無論多麼千奇百怪、多麼天馬行空

我們都會將其視為珍貴、不可或缺的

畢竟我們身處在言論自由的世代

只要不觸犯最基本的法律之類的原則

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只要能夠自成體系、說得頭頭是道、自成了一個闡釋系統

自己的認為、覺得、感受就都可以成為真的

雖然我們身處在如此追求群體團結的眾數社會當中

但光是這方面

已經夠個人主義了

就已經充滿了個體獨立的非凡色彩

此時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不用追求什麼統一、共同、集體的這種字詞

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件事是常見的

只要多多講

每個人就會習以為常

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同時也都是平凡無奇的

只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件事成為了常態

那麼每個人就都是不獨特的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環境真的會造就一個人在若干時刻所展出呈表的行為、思想與人格氣質、個性狀態
人們常說每當自己到了一個環境
只要人在動盪不安、崎嶇不穩定、跌宕坎坷的時候
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產生出現許多矛盾的複雜情感
不斷重複照搬相同的觀點、概念、洞見與想法 只會讓人覺得無聊、厭倦
人是矛盾、互相衝突、抵制牴觸的
環境真的會造就一個人在若干時刻所展出呈表的行為、思想與人格氣質、個性狀態
人們常說每當自己到了一個環境
只要人在動盪不安、崎嶇不穩定、跌宕坎坷的時候
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產生出現許多矛盾的複雜情感
不斷重複照搬相同的觀點、概念、洞見與想法 只會讓人覺得無聊、厭倦
人是矛盾、互相衝突、抵制牴觸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常說: 山不轉路要轉,路不轉人要轉,人不轉心要轉、態度要轉、思維要轉。 "轉"就是"改變"的意思,成敗繫於一念之間,只有勇於改變現狀,大膽跳脫老舊巢臼,才有發展的機會 凡事靈活思考,擅長腦力激盪,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用另一種方法嘗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在任何領域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新學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體系結合,並解決現實問題。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常說: 山不轉路要轉,路不轉人要轉,人不轉心要轉、態度要轉、思維要轉。 "轉"就是"改變"的意思,成敗繫於一念之間,只有勇於改變現狀,大膽跳脫老舊巢臼,才有發展的機會 凡事靈活思考,擅長腦力激盪,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用另一種方法嘗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在任何領域
Thumbnail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新學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體系結合,並解決現實問題。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