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預約這本書時,發現非常的熱門,因為是新書(?)所以只能借兩周,接下來的預約都有十個人了,接著發現初刷是2022年七月,拿到的版本是2023年七月、不過才一年就已經21刷了,可以想像真的是很受市場歡迎。想要建議任何希望自己「理性」看待事情的人都可以看看,平常若是一個很感性取向的人,希望換點不同思維的出發點,不妨來閱讀這本書吧。
逆思維,說起來這個書名下的是挺吸引人的,不過它的英文寫的是Think Again,也就是說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叫你/妳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在這本書裡看到很多的好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還記得有天在公共場合看這本書時,一位陌生人說這本書真的很不錯,值得看一看;但也只說了這樣的評價,老實說還真不知道到底認為好看跟推薦的點在哪裡?但確實如果要收藏的話,這本書是可以納入名單喔。書本的一開始就舉了個例子,內容在說一群要去救火的消防人員,到了現場後發現火勢蔓延的速度已經不是他們能解決的,甚至火勢還朝著他們在逼進,意味著先別說救別人了、自己得先逃難活下來才是。但是人的兩隻腳有可能跑贏大自然的合體技嗎?就在這時候其中一位消防員,居然在火勢即將追上前,自己先放了另一把火,沒錯、他就是放了另一把火,然後指引夥伴們到他說的地方,想當然逃命的人心想這家伙到底在搞甚麼鬼?沒有人理解他的思維,最後這場大火的倖存者,除了這位放火的人以外,還有兩位有超強體能的活下來,其他全數罹難。
這個故事的逆思維是什麼呢?要讓火燒起來,需要的元素有「氧氣、材料、燃點」那麼如果今天要讓火勢被撲滅,在荒郊野外能作的事情是什麼呢?這三個東西消除哪一個部分比較容易?這時候如果先放火燒掉某一個區域後,然後躲在這個區域的後方,是否就能逃離火勢的追趕呢?當下的逆思維覺得就是打破原本的想法但還是遵循基本原則。
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除非你/妳很喜歡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現在工作的地方、住的地方、然後這些地方也不會有很大的變化,不然帶著這三個工具在遇到新的狀況時,就會像上面說的例子一樣,嚴重時連命都會丟掉。
接下來作者又丟出四個角色來探討人們看待事情的方式,方別是「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科學家」不同場合確實需要不同的角色存在,因此只是針對要能夠做好重新思考這件事的話,通常這些角色會比較容易卡住而已。首先是傳教士角色,按照說明是價值觀不容挑戰,也就是在他/她的世界裡,真相只有一個,哪怕你/妳提出任何疑問,都可以拿出他/她認為的答案來說服自己;但世上有一套觀念可以適用全世界所有狀況嗎?第二個角色是檢察官,這個角色的顯著特徵就是要贏,提出證據去說明別人錯誤的地方;但很多時候勝負是重點嗎?可以雙贏的時候往往更有助於事情的推動吧?第三個角色是政治人物,跟傳教士不同的是因為要尋求別人的支持,所以會相較主動去宣傳自己的理念;第四個是科學家角色,這算是進入逆思維的鑰匙、作為一個科學家要有的態度跟思維,是證據永遠都會不同、隨著人們跟時代的推進而有所不同,因此如果你/妳能帶著科學家的角色活著,就會對萬物都保有一定的探討空間。
作者是有心理學背景的,所以在書裡面會看到非常多的心理學研究跟專有名詞,為什麼要說這個呢?是因為作者用著看似很相近的情況但有著兩種不同內容的東西做比較,如果好好去理解的話,就會更容易明白在那個章節裡,作者到底想要說些甚麼?在重新思考裡,通常新手跟沒信心的人,路是比較有機會越走越長遠的。這不是說帶著勇氣跟膽識闖天下,就可以一路順利破關,拿到自己要的東西,而是因為無知又帶著謙遜的態度,反而很多時候是不會受限的;但如果已經有著太多的知識跟經驗時,通常就很容易產生「這是不可能的」「過往的做法就是這樣那樣的」「那個太複雜了,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等等,相信遇到被否決想法時,應該是很常聽到的回應吧?而且這樣回應通常會讓人心情很差,因為彷彿對方才是對的、知道成功跟真理為何?但事實上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什麼問題還沒解決呢?為什麼大家還需要坐下來討論呢?
書本一共有四個大章節,在第一個篇幅談的是個人思考,要如何去調整自己的思維,自己不改變卻要求別人改變,肯定是不合理也不符合現實狀況的,所以接下來第二個篇幅就是讓別人的思維也有調整。第一個分享的故事是辯論比賽、題目「幼稚園到底需不需要拿補助?」人類要繼續的走下去,就必須面對關於培養新一代的議題,那麼補助到底應該花在哪?幼稚園好、青少年好、還是高等教育比較需要?而如果今天選擇了幼稚園,那又怎麼樣去保證補助是合理跟公平的呢?畢竟同一個國家還是會有不同的城鄉差距,還是會有人特別的有錢跟有些人家特別的窮。
下一個故事則在討論支持自己喜歡的球隊時,為什麼遇到陌生人提到支持的球隊是自己的死對頭,這時候就容易直接對陌生人很不客氣呢?裡面有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當被問到甚麼樣的情況會讓你/妳支持自己討厭的球隊時?有個答案是他們跟恐怖組織對打的時候吧?看到時都心想是到底有多討厭對方啊?要弄到生死關頭才要支持別人?一個人的價值觀從來就沒有對錯,只是一種選擇,只是明明知道是這樣但還是會在第一時間聽到別人的喜好是自己是的死對頭時,就冒出很多糟糕的想法。
最後一個故事在談關於是否要接種疫苗?疫情大爆發以來,這應該是很多人的一道難題,因為把不成熟的研究成果施打到活的身體裡面,實在有太多的不可測,特別是如果要打在嬰幼兒身上的時候,更是容易讓人感到緊張跟焦慮,透過這三個例子都是生活裡很容易遇到的,所以更覺得這本書的含金量很高啊。
談完了個人那就接下來就是要聊關於大團體的思維要怎麼調整了。如果事情只有二分法的話,那會是蠻不好的,那麼要如何解決這個情況呢?作者直接提出了就是把問題「複雜化」也就是用著許多切入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事情出現轉機的可能性就會提高。之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它的內容主要是透過辯論的方式,然後一共會進行四輪,也就是說針對一個議題,有著正反兩方、而你/妳的觀點不能跟同組成員是一樣的,這樣就會產生出八個觀點,一開始看到這樣的形式時覺得好疲乏啊,哪那麼多理由去支持或是反對一件事呢?但隨著看到這本書之後,回過頭去思考就發現,很多角度的切入反而會看事情看的更清楚一點,甚至就如同書裡說的,也許沒辦法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但大家都因為找到自己最後的理由,而全場是滿意也歡喜的解散了,這感覺很棒啊,對吧?
書裡面提到一個情況是兩位心理學專長的前輩,一個人認為IQ才是工作裡最關鍵的要素、另一個人則是認為EQ才是工作成功的關鍵,然而這兩位都沒有透過很嚴謹的數據跟紀錄去證明自己的論點,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關鍵呢?作者說如果你/妳是房產經紀人或是需要情感支持去協助客戶,這時候EQ絕對是重要的;但如果今天你/妳是一位修車技師或是幫忙報稅的會計人員,就不會也不希望你/妳在意情感層面。讓自己像個科學家去思考,就會知道沒有甚麼是一定跟絕對的,因為每件事成功的背後都有不同的主因跟組成要素;但如果只是憑藉直覺、假設、過往的經驗等等,那麼就很容易陷入困境當中。
書本的分享要來到個人最喜歡的內容,就是關於「教育」這件事,作者說要養成「對知識的懷疑」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不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會去請教別人、才會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可是得到回應時卻還要去想說這個內容是真的嗎?那這樣要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呢?但這件事其實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在現在的時代,因為資訊實在是太氾濫、太容易取得了,可是當有心人要嘗試操作跟帶風向時,若對資訊沒有判斷的能力時,很容易的就會被所謂的假新聞、假訊息給誤導了。而自己被騙就算了,還把認為是正確的內容給分享出去。
說到了學習就想引用書中的一段話「好的老師引進新的思想,偉大的老師引進新的思考方式,吸收老師的知識或許能解決當下的問題;但理解老師的思考模式卻能處理一生的挑戰。」從這段話裡頭想到一種很傳統的做法叫師帶徒、也可能會聽到用詞是手把手,就是跟著老師的身邊做學習,這樣的學習成本也許會很高、甚至無法保證學習的狀況;但可以確認的是,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或是思考都能讓學習者看在眼裏,而當心中有一個範本時,當遇到很像的或是完全一模一樣的狀況時,自己就馬上可以有個底是該怎麼作?因此你/妳可能這輩子會有很多老師、又或許跟著一位老師卻永遠都學習不完,但人啊、總是會很容易就自己困住自己,倘若有個師父的話就不一樣啦,是吧?
「在學校想擁有優異的成績,通常需要精通舊有的思考方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事業,則需要新的思考模式。」作為一個老師,會希望學生是複製品,還是希望他/她們都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呢?從這個觀點來思考,就也會讓人認為是不是要改成讓更多學生有參與感的形式授課會比較好?也許學生之間不見得能激蕩出新的火花;但是光只是提升參與度,哪怕只是分享自己的興趣、觀察、所見所聞等等,就有助於學習的增進,一個有在求上進的老師,那麼他/她的教材就不會數十年不變,應該每隔幾年甚至是每一年都會有些微調才是,而素材從何而來呢?就是自己也要努力地去生活、去觀察。
最後想要分享的是關於「小團體」的存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好好進行逆思維的關鍵鑰匙,只是還要再加上一個但書、是一個「異議團體」也就是這不屬於所謂的同溫層,在這裡面你/妳可以得到很多跟自己觀點不同、又有實質意義的分享跟回饋。作者舉了例子分享小朋友畫蝴蝶的故事,小朋友畫蝴蝶是能有多特別?進步有多快?即便孩子們只有小學一年級;但經過建議後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上色(中間至少有再改過四版)呈現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同,重點是真的是肉眼清楚可見是隻蝴蝶。
用一段話的整理總結吧「能改變事情的,是自己的思維,而不是有沒有假期、是不是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希望看到這裏的你/妳都能練習重新思考,也能從中獲得到跟過往截然不同的感受。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