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盱矣。

卷耳
卷耳(學名:Salsola komarovii),是《詩經·采采卷耳》中提到的一種植物,也被稱為馬齒莧菜或鹽地鹼蓬。以下是關於卷耳的詳細介紹:
植物特徵
1. 形態:卷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葉片較小且柔軟,表面覆有絨毛,嫩葉呈現翠綠色。
2. 花期:開花時間通常在夏秋之間,花小而不明顯,多分布於枝端。
3. 分布:常見於中國北方地區的田間或荒地,也分布於亞洲其他地區,尤其適應鹼性土壤環境。
食用與藥用
1. 食用價值:
卷耳的嫩葉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古代常作為野菜食用。
在春天,卷耳嫩芽被摘取,用於煮湯或涼拌,是一道天然的野味佳品。
2. 藥用價值:
在中醫中,卷耳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
傳統上用於治療皮膚病、濕疹等症狀。
文化意義
1. 《詩經》中的象徵:
在《詩經·國風·周南·采采卷耳》中,卷耳象徵了平凡、樸實的農村生活,與思念遠行的人相關聯。
詩中描述了女子採摘卷耳時的思緒,展現了柔情和等待的情感。
2. 古人的日常生活:
卷耳作為野菜,曾是古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之一,也是農耕文化的象徵之一。
在現代的應用
如今,卷耳已不常被直接食用,但在植物學研究中仍有一定價值,有時也出現在野菜愛好者的餐桌上,成為傳統文化的延續之一。
卷耳既是一種普通的野菜,又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古代生活與情感的窗口。
《卷耳長思:她在門前,他在路上》
【場景】 初晨薄霧,山間微寒。她在河畔採卷耳,手中筐已盈。遠方,是他離開的方向。 她(輕聲呢喃): 我每日來採這卷耳,霧濛濛的早晨,像那日你啟程的眼神。 你說別擔心,山高水長,不會隔斷思念。可你走後,這霧,從沒散過。 他(聲音回憶般浮現): 我也記得那天,你手中提著空筐,一步一回望。 我沒敢多看你,怕眼眶一濕,就走不開了。 她: 我把卷耳編成環,掛在門前,每天替它換一串新鮮的。 你若看見,就知道我還在這裡,沒有動過。 他: 你總說我像星子,總在天邊不肯落地。 但其實,我每一晚都望著東南角的月,問它你是否也仰頭看。 她: 有人問我為何常倚門。 我說我在等一陣風,把我的心送去你身旁。 他(輕歎): 而我,在千里之外,也採了一株卷耳,藏在行囊。 我想,若能再回江南,我會把它放進你手中,不說話,只牽你的手。 她(低語): 那你回來吧。山不動、河不改, 我也還在原地,門未關,燈未熄,夢未醒。 「採採卷耳柔柔河畔, 思君如水夢未斷。 千里之外可知我念? 明月為證,心從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