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記事 2025-001|museum or gallery?試問當代美術館的角色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把threads的一些文章搬運到這裡留存,之後兩邊會不同步更新。

——

近年來認清自己是需要用書寫紀錄來梳理自我的,藉由整理經驗和記憶的過程來順通自己的邏輯。前天寫到正在進行去年觀展的紀錄,把當中的一些疑惑想法分享出來。

一個當然是整理分類上的疑惑,排序除了依照時間還有項目,要有什麼項目,要怎麼紀錄文字等等,當然歸納其實是個人邏輯和回應整理目的問題,這也是自我回顧時會有諸多提問的主因,藉由紀錄後刪減枝微末節的細項來加深對事物感受的印象,不然這些思緒就會是相當龐大的data,要比喻的話就是每次要碰到樞紐分析般需要交叉比對的事情,都會頭腦打結一下,雖然我熱於學習,但是要能精準決定聚焦的內容是需要作業經驗的累積。

而在歸納的過程中衍伸了第二個疑問,現今的藝文場所或平台非常多元,從博物館、美術館到藝廊、藝術空間、臨時性展覽場所,甚至還有線上展覽等等,由於太過繁複,以聚焦實體展來看,其不同類別的場所命名又會遇到翻譯出入問題,衍伸定位這些博物館(museum)/美術館(art museum)/藝廊(gallery)/展覽(art exhibition)間的差異。

由於中英文的對應本來就時常有出入,導致我較勁之下想要先回到性質角色與時代的使用習慣來看,最後才回到屬於我自己的分類定義和整理使用的關係。

提出這些場所的差異只是一個拋出的疑問,起因是因為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和威廉•莫里斯藝廊 (William Morris Gallery),前者因為去年奇美特展引發了許多討論,因此在實地造訪時,理解了為什麼中文翻譯上同時也會有「英國國家美術館」這個譯名,因為這根本不是現代理解的「Gallery」,然而回溯到此場所一開始僅是展出非歸屬國家皇室所有的藝術收藏,以及200年前的1824年似乎也沒有所謂明確的「Museum」和「Art Museum」分野的時代立場來看,又顯得合情合理。

(左)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右)威廉•莫里斯藝廊 (William Morris Gallery)

(左)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右)威廉•莫里斯藝廊 (William Morris Gallery)

而威廉•莫里斯藝廊 (William Morris Gallery)的情況又更有趣,反應了當時經營與藝術推廣上「Museum」和「Gallery」v的定義落差,作為展示並推廣威廉・莫里斯的工藝到社會理念價值的場所,在當時較為現代的「Gallery」,同時回應時代工藝討論的未來性,對於推廣給大眾,其藝術脈絡的角色可以更為彰顯。

雖然現今是個不斷打破既有框架的世代,但回溯這些命名過程中藝術場所定位的關係,在疑惑的同時,確實也覺得反映了一種當時時代回應藝術解釋的理念,若將此精神注入在當今的藝術場域裡,能否帶給社會價值觀上什麼樣的討論?

(左)奇美美術館;(右)2024年新落成的富邦美術館

(左)奇美美術館;(右)2024年新落成的富邦美術館


去年5月富邦美術館以羅丹展開幕,因為票價引發許多對於藝術推廣公共角色的討論,年底勤美術館也開幕了,私人的美術館是否成功的擾動了這個價值,或者可以有更多對於公共角色和教育立場的討論,當然,我們也許不需要被這些命名框限,但意識到這些邊界定義的變化,或許是必要的開始。

——

2025.01.03 記


avatar-img
28會員
43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此為韓國旅行中後的雜記,臺灣與韓國之間的文化關係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是閱讀《用心了解韓國》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紀錄。
0/5韓國
「如果你年老而且住院,你可以成為以下三者之一:可愛、難搞、裝聾作啞。 如果希望大家對你很好,我建議你選可愛。」——《親愛的人生》
我在兩三個月前預約了《小鳥小哲學》,等候了一段時間才拿到手。即使此刻,它在市圖的借閱依舊需要等候預約。拿在手中時,突然能夠理解為何它會如此受歡迎,這麼輕盈的書與舒服的書籍設計,讓人閱讀起來非常愉悅,陪伴了我這幾天睡前的美好時光。
如同書中引用拉斯金所說的「我們不是虛度一天又一天,是用所擁有的去填滿。」我想每個人都希望填滿的是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這點可以從今天的一小步開始。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此為韓國旅行中後的雜記,臺灣與韓國之間的文化關係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是閱讀《用心了解韓國》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紀錄。
0/5韓國
「如果你年老而且住院,你可以成為以下三者之一:可愛、難搞、裝聾作啞。 如果希望大家對你很好,我建議你選可愛。」——《親愛的人生》
我在兩三個月前預約了《小鳥小哲學》,等候了一段時間才拿到手。即使此刻,它在市圖的借閱依舊需要等候預約。拿在手中時,突然能夠理解為何它會如此受歡迎,這麼輕盈的書與舒服的書籍設計,讓人閱讀起來非常愉悅,陪伴了我這幾天睡前的美好時光。
如同書中引用拉斯金所說的「我們不是虛度一天又一天,是用所擁有的去填滿。」我想每個人都希望填滿的是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這點可以從今天的一小步開始。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英國國家藝廊IG有一段影片吸引我的目光,一位女士形容她如何愛上藝術。 她說:「我對藝術的喜愛要歸功於我的父親。小時候每個週末我的父親都會帶我去英國國家藝廊,唯一規則就是我們只欣賞一幅畫。我們會站在畫前談論那幅畫,一直談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談到最後我們總想對畫作有更多認識。」 奇美博物館引進英國
Thumbnail
若想更深入地欣賞奇美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先在官網上觀看展品清冊,並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在觀賞畫作時,可以思考畫中人物的身分、畫面的構圖等等,以更具體的角度欣賞畫作。另外,也可以在忙碌的人流中找到另一種欣賞畫作的角度。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即將開展,先帶大家先來暖身一下!關於英國國家藝廊的5個冷知識....
Thumbnail
當我們討論「博物館建築該長什麼樣子」時,其計畫範圍中典藏、研究、展示以及教育等活動其實是可以藉由與地方互動而將部分機能轉嫁至既有的公共空間,或將地方既有的活動嫁接進博物館的機能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英國國家藝廊IG有一段影片吸引我的目光,一位女士形容她如何愛上藝術。 她說:「我對藝術的喜愛要歸功於我的父親。小時候每個週末我的父親都會帶我去英國國家藝廊,唯一規則就是我們只欣賞一幅畫。我們會站在畫前談論那幅畫,一直談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談到最後我們總想對畫作有更多認識。」 奇美博物館引進英國
Thumbnail
若想更深入地欣賞奇美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先在官網上觀看展品清冊,並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在觀賞畫作時,可以思考畫中人物的身分、畫面的構圖等等,以更具體的角度欣賞畫作。另外,也可以在忙碌的人流中找到另一種欣賞畫作的角度。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即將開展,先帶大家先來暖身一下!關於英國國家藝廊的5個冷知識....
Thumbnail
當我們討論「博物館建築該長什麼樣子」時,其計畫範圍中典藏、研究、展示以及教育等活動其實是可以藉由與地方互動而將部分機能轉嫁至既有的公共空間,或將地方既有的活動嫁接進博物館的機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