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館學運動:博物館的功能轉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1970 與80 年代之間,博物館學發生了一場關鍵性的運動;學界和博物館從業人員開始反思博物館的功能以及這些機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一場被稱為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的運動,質疑博物館在決定社會與文化價值及意義上所佔據的地位及權威。新博物館學主張博物館需要改變,因為它們只為社會中少數特定分子的利益提供服務,而並未有效地使用公共資金或謀求整體社會之福祉。新博物館學認為,博物館應該放寬眼界,不再只是埋首於館藏維護與策展的功能性角色,而是需要在社會中承擔並發揮更多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功能;變得更加以人為本;為更多元化的公眾提供服務與代言;並且採用全新形式與觀眾交流及互動,透過對話創造並交換知識。

1971 年,鄧肯.卡麥隆(Duncan Cameron)主張博物館應該同時作為「神殿」(temple)也是「論壇」(Forum):既是為官式文化(official culture)服務的機構與權威性場域,同時也是促進討論與對話的大眾空間。在數年後,肯尼斯.哈德森(Kenneth Hudson)建議博物館需要質疑其工作的性質,並且不應止步於作為單純提供知性探索的場所,而是要朝向提供帶有情感與感官感知的體驗方向發展。1983 年,史蒂芬.威爾也提出主張,認為博物館需要在以物件為本或以人為本,以研究為導向或以提供公共教育為主等不同的機構角色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這些想法的提出,加諸以過去 50 年間重大政治和經濟壓力,博物館已經不再盲目地埋首於物件的研究與展示,而是轉將參訪者體驗和互動也納入考量,並提供更多以參訪者為導向的服務。雖然博物館一開始創建時的某些重要原則與核心活動,如研究、探索及公眾教育等仍然存在,但這些組織毫無疑問地已經進化。博物館在淡化菁英小眾組織的形象上取得了某些進展,同時也有許多博物館開始轉向:

  • 提供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體驗。
  • 為更廣泛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更多近用的機會。
  • 在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與活動中呈現更多元的歷史、
    文化與生活方式。
  • 鼓勵公眾更多地參與並投入博物館的內容與服務。
  • 從事有助於應對社會問題的活動。

雖然我們所理解的博物館功能在現代社會發生了變化,但新博物館學運動的完整理念其實並未完全落實在所有的博物館與館內所有的部門之中。許多作者認為這項運動的主張只獲得不同國家、組織與博物館人員零星的採用,並呼籲各方應更加努力落實更多工作,以打造開放而兼容的組織,積極地為全體社會提供服務。

上述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博物館人力的性質以及許多博物館人員的功能。由於在歷史上,策展人曾作為富有收藏家或學術團體所擁有之藏品的專業學術看管者,博物館策展人傳統上被視為館藏的專業看守人,僅容許少數獲選的訪客近用這些物件。也因此,博物館的工作團隊大多由學術研究界出身的策展人所組成,負責執行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一直到20 世紀中葉,學術研究仍是許多策展人最主要的活動與工作內容,營運、行政管理與公眾教育工作則是次要職責。


(本文節錄自《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一書第九章〈當前策展人的角色及結論〉引言)

raw-image

新書上市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
The Museum Curator’s Guide – Understanding, Managing and Presenting Objects
作者:妮可拉.皮克寧(Nicola Pickering)
譯者:高文萱

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
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
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必備工具書!

「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博物館策展人的職責包括蒐藏物件、確保物件受到妥善的長期保存、理解與鑑賞,同時能向社會大眾展示並詮釋。策展人的角色兼具多重功能,除了必須對藏品具有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務實、靈活、社交能力,並在公共傳播、行銷方面擁有多面向的技能,同時也需負責館藏的發展,並主導新品的蒐藏,以因應博物館角色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博物館策展人的多元角色及工作內容。

書中探討了包括博物館為何存在、博物館該如何對待並展示物件,策展人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與物件之間的互動以及物件的保存維護、編目、展示、搬移、陳設、儲放、詮釋與解說等工作,提供了詳盡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當前物質文化研究與博物館學的理論,並在書中展示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於博物館館藏。

無論是主修藏品管理與策展的學生,還是藝廊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以及私人收藏家,《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為所有從事和蒐藏、物件的保存維護與展示工作相關的人員,提供了重要且實用的專業資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的沙龍
65會員
122內容數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邁向繆思」到暢遊「繆思意境」!博物館該是怎樣的?博物館可以或可能做些什麼、如何經營?它跟民眾之間的距離該多近、又要如何拉近?
Thumbnail
從「邁向繆思」到暢遊「繆思意境」!博物館該是怎樣的?博物館可以或可能做些什麼、如何經營?它跟民眾之間的距離該多近、又要如何拉近?
Thumbnail
提供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體驗。 為更廣泛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更多近用的機會。 在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與活動中呈現更多元的歷史、 文化與生活方式。 鼓勵公眾更多地參與並投入博物館的內容與服務。 從事有助於應對社會問題的活動。 新書上市
Thumbnail
提供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體驗。 為更廣泛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更多近用的機會。 在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與活動中呈現更多元的歷史、 文化與生活方式。 鼓勵公眾更多地參與並投入博物館的內容與服務。 從事有助於應對社會問題的活動。 新書上市
Thumbnail
什麼是博物館策展人,策展人都做些什麼呢?「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新書上市~
Thumbnail
什麼是博物館策展人,策展人都做些什麼呢?「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新書上市~
Thumbnail
你認為你在大英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什麼?你面臨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大英博物館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的研究和收藏計畫,人類館在過去的十年間,從波利維亞、祕魯、厄瓜多爾、北美、馬達加斯加、迦納、斯拉維西等世界各地,為博物館增加了23000項收藏品。最初的困難是要說服資深的館員必須進行田野工作
Thumbnail
你認為你在大英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什麼?你面臨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大英博物館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的研究和收藏計畫,人類館在過去的十年間,從波利維亞、祕魯、厄瓜多爾、北美、馬達加斯加、迦納、斯拉維西等世界各地,為博物館增加了23000項收藏品。最初的困難是要說服資深的館員必須進行田野工作
Thumbnail
博物館與建築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的關係。博物館人員自收藏與展示功能的觀點,極不重視建築,甚至有反建築的傾向;而在博物館的大眾形象方面,又極重視建築,時常把建築物的外觀做為該館的標誌。 應該了解的是,建築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藝術。理想的建築是外形與內部空間配合良好,毫無遺憾。
Thumbnail
博物館與建築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的關係。博物館人員自收藏與展示功能的觀點,極不重視建築,甚至有反建築的傾向;而在博物館的大眾形象方面,又極重視建築,時常把建築物的外觀做為該館的標誌。 應該了解的是,建築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藝術。理想的建築是外形與內部空間配合良好,毫無遺憾。
Thumbnail
博物館與建築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的關係。博物館人員自收藏與展示功能的觀點,極不重視建築,甚至有反建築的傾向;而在博物館的大眾形象方面,又極重視建築,時常把建築物的外觀做為該館的標誌。
Thumbnail
博物館與建築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的關係。博物館人員自收藏與展示功能的觀點,極不重視建築,甚至有反建築的傾向;而在博物館的大眾形象方面,又極重視建築,時常把建築物的外觀做為該館的標誌。
Thumbnail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Thumbnail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Thumbnail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
Thumbnail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
Thumbnail
〈The Art Museum as Ritual 〉from《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Carol Duncan 1995 美術館做為一個儀式的場所   現今的世界是世俗化的世界,而博物館是其中世俗化的發明。如果博物館在外貌上林
Thumbnail
〈The Art Museum as Ritual 〉from《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Carol Duncan 1995 美術館做為一個儀式的場所   現今的世界是世俗化的世界,而博物館是其中世俗化的發明。如果博物館在外貌上林
Thumbnail
一群名為”博物館駭客”的年輕人,靠著帶團導覽賺進一大桶金。
Thumbnail
一群名為”博物館駭客”的年輕人,靠著帶團導覽賺進一大桶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