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的檢驗檢查報告,是醫師判斷病情與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所以每家醫院都有專門的檢驗科進行各式各樣的檢體分析。每樣檢驗數值的正常標準值會是一個範圍,不一定只是一個數字,因為許多檢驗數值會受到性別、年齡、儀器不同影響。
預計住院的患者,入院前是否需要安排檢查以及檢查那些項目,是由醫師依照病情與治療需要來決定,有的醫院是在入院登記報到後,全部檢查完成再到病房護理站報到,有的醫院是入住病房後,由病房醫師開立檢查單再開始安排檢查。
住院前檢查安排流程,大多會在住院須知或住院通知單可以查到,或是門診時先詢問醫師,醫師會告知與說明。醫療檢查項目非常多且專精,需要醫師的專業判讀,因此僅就常見的住院前檢查項目,解說檢查目的與照護小提醒,讓民眾有些許概念與心理準備。
臨床上的血液檢查項目非常多樣,不同檢驗目的其檢驗試管與採血方式也會有差異,有的病患因為檢查項目較多,抽血試管一字擺開五顏六色,以手術前住院檢查來說,入院時最常安排的是血液常規檢驗與生化學檢查。
1.血液學與生化學檢查的目的
抽血檢查項目會依照治療目的而選擇,像是預計手術的患者,如果有貧血或感染情形,會影響醫師判斷病患是否可以接受手術的決定,可藉由血液常規檢驗(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differential blood count)或稱全血球計數(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 CBC)來評估。此項檢查提供紅血球計數、血紅素濃度、紅血球平均容積、白血球計數、白血球分類、血小板計數等資訊,主要幫助第一線醫師評估病患貧血與否、有無發炎與感染狀況、白血病評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等。
血液常規檢查中,有三個指標一定會看,(1)血色素/血紅素(Hemoglobin/Hb)主要是評估是否貧血、(2)血小板(platelet count)是評估凝血/止血功能、(3)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評估免疫力與感染狀況。
血液的生化檢查,主要是用來評估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及血糖等,因為糖尿病、嚴重腎病與肝病都會影響疾病與傷口恢復,甚至影響臨床使用何種藥物的選擇,所以也是常規會安排的檢查。
常見的生化檢查項目包括:(1)評估肝功能的天門冬安酸轉氨酶(AST,又稱GOT)、丙氨酸轉氨酶(ALT,又稱GPT);(2)評估腎功能的尿素氮及肌酸酐;(3)評估血脂肪的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等;(4)評估血糖的空腹血糖、三個月內血糖變化的糖化血色素(HbA1C)等。
因為人體是一種動態平衡,不要因為一個檢驗數值有紅字,就自己嚇自己,任何醫學上的診斷都需要由醫師整體評估後決定,有擔心與疑問,記得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喔!
2.抽血檢查護理小貼士
做過健康檢查或是住院過的人,每次遇到要抽血時,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感到緊張,希望一針就抽好或是打上,不要再挨第二針,厲害的學姊甚至會有"一針"的暱稱。
雖然每位護理人員都希望打針時,病患血管都像高速公路一樣又粗又直,但不得不說,有些人因為體質、長期治療、年長又少活動的人,血管真的偏細、脆弱及位置深沉不容易找,再厲害的醫療人員也會感到棘手。除了祈禱遇到高手以外,我們其實也可以努力一下,以下提供幾個可以讓血管比較好找的方式提供參考,但是請不要太勉強反而導致抽血當下不好找,反而弄巧成拙喔!
抽血時讓血管可以好找的小技巧
(1)平時維持運動習慣,抽血前彎曲伸展手肘數次
(2)把手臂自然下垂,讓血液把血管充盈
(3)輕輕拍打及按摩要抽血的部位,記住自己比較好抽血的部位
(4)如果抽血前不需要禁食,請補充適量水分
(5)不要穿袖子太緊太厚的上衣,方便尋找可抽血的部位
(6)天氣冷時做好保暖,身體暖和血管也會比較好找
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是希望可以順利完成每項技術,不要讓民眾及患者感到不舒服,如果真的需要抽到第二針,請多多體諒。真的很介意很害怕,或是已經扎過2針以上了,可以主動反應希望換個人抽血。如果剛好遇到前一位抽血患者血管不好找,可能因為工作人員人力有限,會導致要等候久一點才能輪到你檢查,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健康狀況不好的時候,請互相體諒耐心等候,不要有言語及肢體上的暴力行為喔!
有進有出是自然的生理反應,尿液與糞便是身體代謝後的產物,這些檢查數值可以做為泌尿系統與消化系統初步的健康評估。但不是所有的術前與住院檢查都會安排,或許有人會疑惑為甚麼不要像健檢套組一樣,所有檢查做一遍不就好了?
以全民健康保險身份入院後的所有治療包含每項檢查,醫院都會依比例向健保局申請給付,也就是說,不僅是因為健保局會審核,住院期間的所有健保支出都是用全國納稅人的錢,當用才用,才能讓全民健康保險不被浪費,希望民眾了解。
如果有免費健康檢查需求,民眾可多加利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成人健檢服務,年滿30歲以上未滿40歲民眾每5年1次、40~64歲民眾為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可每年1次。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對於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可以得到相關的數值評估,也可在自己的健保快易通內,追蹤數值的變化,方便民眾進行自己的健康管理。
1.尿液檢查
尿液檢查時,常會聽到要留取中段尿,相信有些人不太理解何謂中段尿,簡單來說,先尿掉一些尿液後,再小解一部分尿液作為送化驗的檢體。
為何希望以中段尿送化驗?因為身體的泌尿系統除了尿道口,會有身體的正常細菌叢存在外,其餘器官不應檢測出細菌,所以先將可能有這些常態細菌存在的尿液排除,較能判斷尿液檢驗數據的真實性與臨床診斷的正確性。
做尿液檢查時,都會收到一個免洗杯與一個有蓋子的試管,留取中段尿時,請先解尿一部份於馬桶,然後憋尿一下,把剩下的尿液小解在免洗杯中,再倒入試管內,試管有刻度,只要有7~8分滿都可以,重要的是要把蓋子蓋緊,然後送到檢體收集處,就完成啦!
2.糞便檢查
糞便檢查最常見的目的是察看是否有潛血反應,常作為大腸癌檢查與消化道出血的初步篩檢工具,而糞便潛血檢查可能因為痔瘡及女性生理期,造成偽陽性的結果,建議避開生理期,但如果必須體檢時剛好生理期,宜主動告知。
(1)糞便檢查前需要禁食或避免吃什麼嗎?
做糞便潛血檢查前須要避免吃某些食物嗎?早期大腸癌的檢驗方式是使用化學法(利用紅血球中的過氧化酵素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劑顏色來判別),因此容易受到食物的影響,如:紅肉中的鐵質、水果中的維生素C等。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以單株抗原抗體,檢測糞便中是否含有人類紅血球,由於專一性高及檢測方便,已逐漸取代化學法。依據國民健康署網站說明,國民健康署從 2004 年起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已採用免疫法(偵測的目標是血紅素裡的球蛋白(抗原)),對下消化道出血敏感度及專一性高,抗體只針對新鮮的血色素作用,所以胃潰瘍出血經過消化道黑色的變性血紅素為陰性反應,不易受到食物成分影響,所以在採便前一般是不需限制任何飲食,但如果您的醫師有指示須避免某些飲食,仍應以您的主治醫師指示優先。
(2)無法下床病人的糞便檢查可以怎麼取樣?
糞便檢查方法,需要檢查時,會收到一支檢驗管,不同醫院的試管形狀會有點不一樣,大多是用試管裡的拭棒取少量糞便,放入試管中並鎖緊即可,有的患者症狀是腹瀉,就儘量取樣,臥病在床或是不便於廁所取樣的的患者,可以透過包尿布或使用床上便盆取得檢體。
X 光後擁有能穿透物質的特性,對不同密度的物質,有不同的穿透能力。X光穿透人體後,由於人體組織間對輻射吸收能力不同,其密度較高的組織會吸收較多的X光量,因此影像成像板所接收到的X光劑量也不同,在成像板上也出現不同的黑白對比訊號。像是密度較高的組織吸收較多的X光量影像呈現白色(例如骨骼、金屬),相反密度較低的組織吸收較少的X光量,則會呈現黑色(例如肺部空氣、或其他如腸胃道的空氣)。
X光被醫學界廣泛使用來做為疾病診斷與評估的工具,依照治療需要安排不同部位的X光檢查,而手術前多會安排胸部X光檢查。胸部X光檢查的影像,可以從心臟大小、大血管位置與寬度、肺臟內鈣化點與陰影、肺臟邊界位置與是否清晰等,作為心臟與肺臟功能的初步評估。
1.X光的輻射劑量很高嗎?
X光檢查是常見的檢查,但有的民眾會因輻射劑量感到擔心,依據馬偕紀念醫院輻射管理委員會網站說明,一次胸部X光攝影劑量大約0.02毫西弗,由原能會特製作的「一般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及「醫療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可得知,台灣民眾日常環境中原本就有來自宇宙射線、地表、食物等天然輻射,一年大約會承受約1.6毫西弗來自生活環境的輻射,所以一次胸部X光攝影輻射劑量其實非常低,民眾無須太過擔心。
2.檢查前要注意什麼事?
在X光攝影檢查前,為避免在影像上造成假影或陰影,請病患配合取下身上的飾品,如耳環、髮夾、內衣、項鍊、拉鍊等物品及更換醫院的檢查服。因為這些假影或陰影不但對醫生的診斷構成困擾,甚至有可能引致錯誤的診斷。
檢查時,X光檢查室的放射師,會提供適當防護(例如固定的身體束帶,避免患者後仰跌倒),且會評估病人意識是否清醒可以配合,並請病人採標準姿勢攝影及配合吸氣與吐氣動作,因為正確的檢查姿勢可以讓影像更清晰及準確,請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配合。
如果是無法配合的病人或幼兒接受檢查時,需要他人或家屬協助才能完成檢查,也會提供鉛衣讓在檢查室內陪同的輔助者穿著,鉛衣很重但可以避免接觸輻射,因為X光檢查很快就完成,請家屬披在身上即可,也無需太擔心輻射劑量。
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手術過程中可能因為患者身體健康狀況、麻醉、出血等諸多因素影響心臟功能進而影響血壓與全身器官機能,因此手術過程中,會全程監測心律維護病人安全,心臟功能也會影響手術中病患的安全,而心電圖檢查則是可以初步評估心臟功能的工具之一。
1.心電圖檢查有必要嗎?
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對於自己是否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異常自知率,大約有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檢查數值已有異常,顯示許多民眾未曾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在醫院,常聽到患者說自己很健康,但是檢查後很多數值都異常,"自認為很健康"不一定真的是健康。
國民健康署在2018年運用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高血壓所引發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以心血管疾病的1.8倍為最高。考量病患安全與了解當下真實的健康狀況,手術前多會安排心電圖檢查作為初步的心臟功能評估依據,有的醫院只要短期時間內在該院有做過相同的檢查時,會先評估原本報告再決定是否需要再做一次心電圖,有的醫院則是一率在手術前重新檢查。
2.心電圖檢查會痛嗎?
心臟是靠著心肌的收縮和擴張來將血液運送到全身,收縮和擴張時產生的微弱電流會流經全身,所以心電圖檢查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四肢和左前胸放置數個電極片,用來偵測流經體表的心臟電流變化,再將它傳輸到機器後分析並記錄。
檢查時會需要坦露胸口與四肢,大多不需更換檢查服,所以建議不要穿連身式的服裝(像是連身裙)與太合身的上衣,避免穿著絲襪(像是光腿神器)與過緊的長褲,以免因為衣服穿脫造成檢查時的不方便。
此項檢查會有儀器貼合在身上,但不會有侵入性的行為,只會感覺到機器冰冰的,多是躺在床上檢查,放輕鬆正常呼吸不要亂動就好,不會感到疼痛,檢查時間也很快,請不用害怕。
《下一篇章:"住院"要準備那些證件與用品?》
【醫療決定應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尊重醫療專業並自己思考,理性溝通後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