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北市金華街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官舍,2022年完成老屋修復,現為全臺最具規模之日式宿舍群,來到這裡,可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是文青網美最愛的打卡景點之一。
在臺北刑務所官舍群的後方有一道圍牆,是昔日臺北監獄圍牆,牆內監獄舊址空地(金華特五基地)是社會住宅的預定地。目前以施工圍籬遮蔽,進行開發前期的考古調查工作。
相較於被美稱「一秒到京都」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我對圍牆內的世界更是好奇。幾周前,得知考古調查已告一段落,將辦理考古現場導覽,每場限定20人,立刻手刀報名。
原本僅以為是臺北監獄時期的遺構或碎瓦、器皿的展示,想不到探坑深入數尺後,竟出現3600年前的史前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的陶器碎片陸續出土,接著是清代建築遺構及大量的瓷器;臺北刑務所時期的排水溝、燻蒸室、明溝分流管、倉庫基礎、放角基礎,司法新村時期的汙水處理池、倉庫基礎等等,各個不同時期文化層積、生活痕跡一覽無遺,豈止是一秒京都,簡直是一眼千年、遨遊古今,太不可思議了。
臺北刑務所職員共同浴場
原臺北刑務所的基層官員宿舍內並無浴室,所以設置共同浴場供公共沐浴使用。這棟建築在201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於建物閒置多時,從牆邊長出了茂盛的大樹,與紅磚建物依偎而生,為了讓建物與樹木和諧共生,在活化再利用時刻意保留了大樹的生長環境。
從榕錦時光的建物二樓,鳥瞰金華特五基地社會住宅的預定地。這裡便是考古現場
我雖然不是第一次參加考古活動,但對於住家附近就有考古遺址感到莫名興奮。早早報到後,領到一份簡單的說明折頁和黃色反光背心。
活動開始先由龍門考古團隊隊長先進行室內簡報,介紹基地演變及考古緣由和研究成果,接著再帶大家到戶外參觀現場。
日治時期臺北監獄、臺北刑務所
臺北刑務所最早是在1896年,日本總督府借用清代參府衙門加以修補而成,位置大約在臺北城東南角,當時稱「臺北縣臺北監獄署」。1897年時隨地方官制變更,改「臺北縣監獄署」,1900年時又改稱「臺北監獄」。
其後因建物老舊、犯人增加、監獄不敷使用,於是往城外遷移擴建,搬到今愛國東路、金華街一帶。當時,東門城外都是水田和埤塘,住家也很少,很適合設置監獄和軍營。
竣工於1904年臺北刑務所,是全臺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監獄之一,佔地總面積58,752坪,由日本內務省技師山下啓次郎規劃設計,格局上參考美國最新式的「賓夕凡尼亞式」建築,以中央看守塔為監控核心,配置輻射狀獄舍,以節約監控人力。目前在嘉義還留有一座獄政博物館,也是同樣形式的建築。
1924年再更名「臺北刑務所」。
臺北刑務所的範圍以杭州南路二段為東界、西至金山南路;北至金山南路二段44巷、南至金華街,大門就設在杭州南路上。
走入後可看見右手邊有警察練武的武德殿,木造建築樓高兩層,外觀相當氣派。武德殿存在時間相當久,一直到1992年才遭惡火燒毀。
監獄構內包含辦公室、男女監房、拘置間、懲役間、刑場及炊事場等規劃,除了獄舍外,還規劃受刑人的工場及農場,強制受刑人勞動生產,以達到「教育化懲戒」的目的。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臺灣文化協會創辦人蔣渭水、抗日烈士羅福星、國際知名考古學家張光直等人都曾在此受刑,是臺北獄政的重要歷史場域。
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
臺北監獄主結構的四周砌有圍牆,圍牆的建造石材大部分取自1900年起,日本人陸續拆除的臺北城的城牆石,這些都是清光緒年間,從北投唭哩岸、大直與內湖金面山礦石場,所開採的唭哩岸石與安山岩。
監獄北面圍牆、監獄南面圍牆,分別在1989年、2014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另外兩道牆均已移除。
70年代司法新村與華光社區
二次大戰時期,臺北刑務所成為關押與處決盟軍戰俘的處所,曾囚禁四千多位來自東南亞及太平洋戰爭的戰俘、處決14名美國海軍與陸軍航空軍成員。在歷經台北大轟炸之後,臺北刑務所也有多處遭美軍軍機損毀。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改為「臺灣臺北監獄」。其後也因建築老舊破損、犯人增加、監獄不敷使用等原因,另覓他處蓋新監獄。當局將部分土地出售後,於1957年將監獄遷至桃園龜山。
監獄搬走之後,構內也陸續拆除改建,1968年蓋了一批供法官、獄卒、行政人員居住的司法宿舍,稱「司法新村」一共蓋了八棟。後來還蓋了台灣郵政總局、中華電信等。
監獄外圍的部分,法務部將臺北刑務所南北兩側附屬的日式平房,作為官員宿舍,安置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軍人、軍眷。與早期就落腳此地的居民成為聚落,70年代起此區被稱為「華光社區」,當地居民則通稱「監獄口」。知名的廖家牛肉麵、炭烤老麵燒餅、金華麵店、新鮮豆漿店,杭州小籠湯包都是出自這裡。
四大金磚計畫、華光拆遷爭議
2007年行政院頒布「四大金磚」都市計畫,欲打造臺北六本木,將華光社區納入都更範圍,下令強制拆遷,並且控告部分居民侵佔國有地,索討居民不當得利的賠款。華光人就彷若金磚上的難民,踏上抗爭陳情以及遷徙之路。
接下來可想而知的是,華光社區接二連三的發生火災,而且每次燒的位置都不太一樣。再不然就是不斷推出新的都更計畫,用時間來消磨住戶與社運人士的耐性。
2013年,華光社區最終仍遭到怪手剷平。原本社區裡的美味攤商,有的在附近找店面繼續做生意,有的則隨房子拆除而消失。
文化資產保存行動與考古研究
2013年3月民間團體發起「臺北刑務所群落文化資產護育聯盟」,再次啟動文化資產討論,爭取文化資產指定與老樹保護,2013年由台北市文化局重啟文資鑑定,2014年指定南面監獄圍牆為市定古蹟、並登錄刑務所官舍與浴場為歷史建築,範圍內還有榕樹、芒果、香椿、樟樹等數十株受保護樹木,成為老屋新生的起始。
與此同時,社會住宅開發案,也在政府規劃下同步展開。在2016年5月8日文化資產審議會當中,曾做出一項決議:「...監獄主體建築以外的範圍(指兩道圍牆以外的區域)未來開發單位於執行實質開發之前,應先進行該區之完整基地試掘及文史調查工作...」
因此開發單位委託專業考古團隊「龍門考古」,進行事前的考古挖掘、並公開展示,報告完結之後亦將再次提送審查。
本次考古團隊的調查基地,就位在監獄南側圍牆內、郵局以南的長條區域內,大約是司法新村四連棟的位置。
結束室內簡報後,大家便跟著考古大隊踏進這一眼千年的歷史現場!精彩現場解說與照片請見【這一篇】
◎感謝龍門考古隊專業導覽
◎參考資料
1.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2.臺北市政府新聞稿:金華街原臺北刑務所官舍群打造全齡生活園區
3.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
4.金磚退散,市民來提案:我們的城市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