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大圳水岸綠廊」起點位於國道3 號高速公路下的員樹林隧道出口,終點在楊梅埔心治平中學旁鎮德路口,全長約13公里,臨大溪、龍潭、平鎮、楊梅四區交界處,本段防汛道路為大圳維修、管理之用,經綠化後開放民眾散步、健行、跑步及自行車使用,沿途風光明媚,穿越鄉村田野,是一條很好單車休閒路線!
早上七點從中和出發,還是沿著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騎過去,九點到達大溪武嶺橋,右切出去接上桃64鄉道的三元一街(0911、39.42K),這是騎上桃園台地最便捷的路線,坡度平緩好像騎台北華城一樣,但路窄車多要特別小心!
到達員樹林市區左轉沿台3線往南行,在員林路380巷路口(0924、42.24K)往右前方進入,路口有塊「瑞原里守望相助隊」的招牌很好認,「大溪落羽松大道」北側出口也離此不遠!
前行約400公尺右轉是瑞原里的社區公園,遠遠就看到國道三號高速公路,此處也種植不少落羽松,唯獨這棵最亮麗!
穿過高速公路涵洞後,就是石門大圳員樹林隧道的出口(0930、42.84K),右側為防汛道路,左側為一整排的落羽松,如果早來兩個禮拜應該非常壯觀,可惜黃葉落盡一片枯枝,充滿冬天的景象!這裡也是「石門大圳水岸綠廊」的起點,碼表歸零重新起算!
這次來騎石門大圳也算巧合,在網路上搜尋霄裡大池落羽松時無意間發現的,很少人知道,算是一條單車秘境,但對路線不熟,只能邊騎邊找慢慢的休閒騎過去!
沿道路往北行,右側是一排「黃花風鈴木」行道樹,期待開春後三、四月金黃花海一定很艷麗!
前行約1.5公里,圳道右側又出現一排落羽松,一片深黃,很動人、很壯觀!
就這樣水圳沿途不斷出現一片片落羽松,隨著圳道的變化,也展現出不同的美感!
前面是石門大圳三號渡槽(0950、3.58K),「渡槽」簡單的講就是水走的橋,又稱「過水橋」,全長31公尺;如果將整條「石門大圳水岸綠廊」分成幾個路段,那麼從員樹林隧道口到洪圳路三號渡槽是屬於「員樹林段」,這段距離長約3.5公里,這個季節以落羽松最醒目!
如果右轉沿洪圳路往北走可以到達「霄裡大池落羽松」,回程再去看看,我先沿石門大圳往西行!
桃園素有「千塘之鄉」雅稱,這種陂塘具有蓄水、防洪、灌溉、養殖等功能,現在又多了一項發電,前面是「社子一號池」(0954、4.03K),又稱「建宏釣魚池」,陂塘上有一半架滿「太陽能光電板」,期進行太陽能發電,解決能源不足問題,今天果然看到了!
防汛道路沿大圳兩側興建,騎在這種鄉間小路很舒服,前面是「66號快速道路」,剛才由南往北穿過來,現在又要由北向南穿過去!
直行就到達113甲縣道福龍路,前方是「台北商業大學」桃園校區,此地昔稱隘寮腳(1003、5.92K),是石門大圳東勢工區與南勢工區分界點,經過斑馬線到對面,右接石門大圳防汛道路!
石門大圳南勢工區從113甲縣道台北商業大學到113縣道旁幹線工作站,均穿行在鄉間田野間,現在冬季稻田休耕,有的種植綠肥植物,有的翻土休養生息,騎行其間輕鬆暢快!
很快的來到橫越於老街溪上的「五號渡槽」(1012、7.25K),石門大圳到此轉向西北,接著通過長安橋右轉沿防汛道路續往前行!
南勢區這段道路典型遊走在田野間,左側是防風的竹林,右側為一大片廣闊的稻田,冬天看不到迎風搖曳的稻浪,但空曠的鄉間就令人舒服!
大圳與三興路比鄰而行,這段防汛道路好像進入樹林裡,路旁不時出現幾棵落羽松,靜靜的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這裡是「農田水利署石門管理處幹線工作站」,騎到這裡約8.5公里,還有4.5公里就到達終點了,此地也是南勢工區與山子頂段的分界點!
前面是113縣道中豐公路,車輛流量大,此處設有跨線高架橋通往對面,方便人員通行!
下方是113縣道中豐公路,早年在龍岡六軍團服役時,有時會從這條路到龍潭洽公,此地又稱山子頂,印象中上坡後旁邊有所陸軍後勤學校及陸軍通信電子學校,現在回憶起來有些模糊了!
走下高架橋這段石門大圳山子頂自行車道又稱「望路寮生態步道」,水圳邊林蔭下生態豐富是條極佳的休閒步道!
「平鎮區」原名叫「掌路寮」(亦稱張路寮、今楊梅埔心地區)與「望路寮」(今山子頂),先民為防禦盜匪,因此在交通要道搭建守望寮,也因守望寮設置,讓地方日趨平安,因此也改稱「安平鎮」,民國九年日本實施地方改正,將三個字的地名均改為兩個字,而改為「平鎮」,這條平鎮休閒步道因而稱「望路寮生態步道」!
早上出來時有點陽光不會覺得冷,現在陽光隱去停下來感覺穿少了些(1030、9.12K),騎到這裡請旁邊運動的小帥哥幫我拍一張,免得看到等一下發抖的窘樣!
「石門大圳山仔頂自行車道」從這裡到仁壽宮全長約1.6公里,全程平緩穿行在山腰間,兩旁是大片相思樹林,因此又稱「相思仔步道」,運動休閒的人不少,最大的特色是有許多自導式解說牌,介紹在地人文歷史及生態景觀,讓人輕易融入其中!
步道終點是石門大圳「平鎮虹吸工」隧道入口,穿過下方大坑缺溪到對面「大坑缺石駁生態園區」,長500公尺,這種水利工法很特別,入口隧道為防止人員不慎掉落,還加掛鐵網以策安全!
從「平鎮虹吸工」隧道入口到仁壽宮是兩段很短很陡的道路,上下坡要特別小心!「仁壽宫」是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公廟(1043、10.85K),聽在地人說很靈,他不僅是石門大圳自行車道上重要的地標,還是附近居民休閒聊天的好地方!
下山後左轉便接上「鎮興里自行車道」,這段跨越大坑缺溪到桃73中興路,長約1200公尺,自行車道規劃的很好,有景觀橋樑、雕塑、綠地、涼亭、觀景平台、石駁公園等!
經過大坑缺溪上的景觀拱橋,橋頭右側有一座舉著火把推著糧食的白色雕像,這應該是乙未年(1895年)日軍登台進攻安平鎮(平鎮),胡嘉猷率領義軍抵抗的「安平鎮戰役」場景,這場戰役也是日軍少數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浮雕下有戰後胡家後人重建的中山堂夥房!
左側是通往「安平鎮庄水岸公園」的步道,那裡有百年樟樹及糯米橋就騎進去看看!
「安平鎮庄水岸公園步道」沿大坑缺溪左岸而行,短短的500公尺,穿梭在相思樹及竹林之中,夏天來一定很舒服!
到達中庸路旁的「安平鎮庄水岸公園」,迎面的是那棵已有200多年的老樟樹,據傳生長於清嘉慶年間,樹下的「大坑缺鎮南宮」,又稱「樟樹伯公」,也是鎮南橋前的橋頭伯公,百年來保佑先民行旅平安!
旁邊是橫跨於大坑缺溪上的「鎮南橋」,是桃園五座糯米紅磚橋之一,龍潭三坑太平虹橋最有名,平鎮這座鎮南橋最易親近,早期是南勢居民前往楊梅的交通要道,民國39年(1950年)遭大水沖毀改建成現況,南側橋拱貼上新磁磚,但北側還保留原糯米紅磚橋樣貌,值得好好欣賞!
騎回「鎮興里自行車道」,筆直的車道左側是廣闊的心怡草坪,右側實木柵欄,感覺很有牧場的味道!
騎上「大坑缺石駁生態園區」這個坡道,回首來時路,前方是雙陂塘,然後心怡草坪,遠方山上是平鎮工業區,平鎮虹吸工從山腰穿過來!
路旁石門大圳隧道就是「平鎮虹吸工」西側出口,隧道上大理石刻字已退色,看不清「平鎮虹吸工」的大字!
穿過桃73鄉道中興路接上石門大圳,此地因位於山坡下故稱「崎腳」,利用冬季農閒灌溉用水不多時刻,實施石門大圳清淤工程,以保持水圳暢通!
前面是中興路在此爬坡上埔心,我直行從對面95巷下去!
通過十字路後直行約200公尺,便看到一座上下坡引道(1108、11.71K),上去後才能銜接上石門大圳「鎮興段自行車道」!
「石門大圳鎮興段自行車道」從中興路引道到治平中學旁鎮德路口,長約一公里,行走在山腰上,左側是地勢較高的楊梅埔心,右側下方屬平鎮區,沿途種植許多仙丹花,故又稱「仙丹花步道」,不過現在並非花期,看不出繁花錦簇勝景,此地是埔心地區居民運動、休憩的地方,這段石門大圳已完成清淤工作!
終於到達「石門大圳水岸綠廊」埔心端的終點(1117、12.83K),從大溪員樹林隧道到埔心治平中學鎮德路口,全長13公里;如果從中和算到這裡是56.77公里,亦即回到家也要100多公里,休息片刻吸口氣準備往回騎,期待逆風不要太強!
循原路往回騎,到達洪圳路左轉往北,終於到達八德區的霄裡大池(1214、66.81K),一直以為它是在八德市區那裡,原來是在龍岡附近,早年在龍岡六軍團服役時,每次返家都是走這條112縣道,上大溪交流道回台北;現在「霄裡大池落羽松」已泛紅並逐漸掉落,好像已經來遲了!
沿著霄裡大池步道往北走,下午的太陽不賞臉,看不到最亮麗金黃泛紅的落羽松,如果有陽光灑落該多美!
接著從霄裡大池北側的浮筧街往東北騎去,約700公尺便看到「八德落羽松」,但行政區劃卻屬大溪區,所以有人也稱「大溪南興落羽松」,這處占地3公頃種植三千多棵落羽松看起來很壯觀!
沒有陽光加持就是少了那份艷麗,聽說是私人土地還要收費,我就從旁邊繞過去,從東南側看過去反而更美,隨意照了幾張聊表心意!
12點半開始往回騎(69.89K),半小時後經過大溪河濱公園(1300、76.15K),開始感受逆風的威力,還是把風衣穿上,二點到達城林橋(1404、96.05K),經過新月橋陽光露臉了(1431、102.89K),到達永和水門陽光普照,但依然覺得寒冷,下午三點十分回到中和!
今天騎了八小時,113.27公里,是最近騎最遠的一次,感覺「石門大圳水岸綠廊」真是一條不錯的自行車道,人少風景美,如果是夏天來騎林蔭夾道、稻浪搖曳、清風送爽一定非常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