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夏(Bashar)在這段分享中解釋了「同步性」是怎麼一回事——它就像一個自動導航系統,能幫我們在地方或全球範圍內調配資源,完全不用擔心「為了環保未來,是不是得放棄科技便利?」這種問題。他還聊到:其實「資源不夠用」只是我們自己腦補的劇情,只要打破這種限制性信念,資源反而會像魔法一樣自動流到你手上!
巴夏特別強調:與其糾結「科技 vs. 永續」二選一,不如把格局打開!只要跟著同步性的節奏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絕對會在最剛好的時間出現。下面這段內容超適合關心環保、對宇宙法則好奇,或想搞懂全球大轉型怎麼玩的人。
問題 1:關於資源分配與技術本地化
提問:
「關於資源分配,如果人類轉向更小、更本地化的中心,技術進步和資源平等分配如何持續?這會如何影響供應鏈?例如,現在買一台電腦需要全球生產,但若未來本地化,是否還能保有技術帶來的便利?為什麼進入更積極的現實反而會剝奪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這不合理。」
巴夏回答:
「不需要將技術與本地化視為對立。供應鏈可根據需求靈活調整——某些生產適合本地,某些需要全球協作。同步性(Synchronicity)會自然協調這些需求,確保資源以最適合所有人的方式分配。關鍵在於信任流程,而非堅持『非此即彼』的思維。當社會共振頻率提升,資源會精準匹配需求,既不過剩也不匱乏。
即使轉向更積極的地球版本,技術帶來的便利仍會存在,因為同步性會自動組織一切。例如,某個區域的人需要某物時,其他區域的人可能恰好生產它。這不是剝奪,而是更高效地滿足真正需求。問題在於人類常假設『資源有限』,但若能擺脫匱乏信念,專注平衡與協作,你會發現資源總是『剛好足夠』——需要時出現,不需要時不浪費。
此外,未來的生產模式可能混合本地、全球甚至星際層級。例如,某些零件在地球製造,某些在太陽系其他行星,某些在銀河系其他文明。只要符合共益原則,無需拘泥『本地或全球』的二分法。限制性思維才是阻礙,而非技術本身。」
提問:
「在比我們更高密度的存有中,是否仍存在以支配對手為目標的競爭性遊戲?」
巴夏回答:
「不會。更高密度的存有主要與『自我』競爭,追求內在成長,而非與他人對抗。外在衝突是低密度世界的特徵。隨著頻率提升,合作與共生成為核心。競爭可能看似存在,但實質是共同探索潛能,而非爭奪資源或權力。」
提問:
「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如何影響地球的『外殼』(能量層)?是否造成跨維度破壞?是否有未知生物(如元素靈體)因此受損?」
巴夏回答:
「原子彈的高溫與能量衝擊暫時『僵化』了爆炸區域的以太層(地球的能量結構)。這導致元素靈體(Elementals)——管理自然能量的意識體——在這些區域的活動能力受限。它們並非被摧毀,而是暫時無法自由流動或運用該區域的能量,就像土地被『疾病』或『硬化』侵襲。
這種影響隨時間逐漸消退,但提醒人類:大規模核戰會嚴重破壞地球能量網絡,因此不被允許。我們(高維存有)會協助避免此類事件,但最終需人類主動選擇和平。」
提問:
「地球如何形成以『限制』為核心的共振?如何轉向豐盛?」
巴夏回答:
「地球最初設定為『高密度、低頻率』的環境,以便生命體驗挑戰與成長。『稀缺』是人類集體信念的產物,源於恐懼與失衡。例如,過度開採資源是因為忽視平衡,而非資源真的不足。
當社會提升振動頻率,專注真正需求(而非無止境慾望),資源會以平衡方式顯現。某些被認為耗盡的資源,可能在頻率轉換後的平行地球中重新出現。關鍵在於釋放恐懼,信任同步性引導——需要時資源自然到位,無需囤積或爭奪。」
提問:
「地球的密度與頻率如何關聯?人類如何協助提升地球振動?」
巴夏回答:
「地球最初以低頻、高密度形式存在,為生命提供『挑戰性教室』。隨著人類提升自身頻率(通過意識進化與內在平衡),地球整體振動隨之提升,逐漸成為『更高維度』的學習場域。這為未來的存有創造更輕盈的環境,減輕原始密度的沉重感。
人類的意識升級直接影響地球。當你選擇愛、合作與永續,地球頻率同步提升。這是一項服務:你們為後來的存有鋪路,讓他們能在更友善的版本中學習,無需從最艱難的密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