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存在的物體與到處不存在的主體:讀《物體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有對布希亞深入了解的譯者為新版作序,補充了這缺憾。

儘管如此,我們假裝沒有預設地閱讀《物體系》時,會發現即使我們經歷了又一次(甚至不只一次)的科技革新,包括他當時所見的消費皆以光速演變(譬如提到的信貸,今日則有各種支付),卻不會構成太多理解上的阻礙。其中之一的原因,是《物體系》的書寫,很清楚的並不直接緊扣某個社會、時代,某種程度上,是去脈絡的。四大章節的論述,時間的分界幾乎以「傳統」與「現代」來區分,抹去了實際的年代與各國家、社會必然有的發展差異。這並不表示這是純抽象理論之作,布希亞的策略,在於這本以「物(objets)」的書裡談論的不僅僅是「物」,而是它的體系。猶如其中重要的論述之一,體系總是被另一個次級的體系掩蓋,作為無罪的證明。《物體系》的論述展開,並不以線性的因果關係一一推論,每一章書寫起來就像型錄般陳列的「物」,如同他所言的是一個個記號。不僅是記號,還是記號的系統。《物體系》的閱讀,事實上還是要連結起結構主義的基本預設,即使未必要將布希亞視作結構主義當中的一員:符號的意義,不在於能指(signifiant)與所指(signifié)的連結,而在於能指之間的差異系統。書名「物的系統(Système des objets)」無論是法文本身還是中譯,給予人都相當中性。卻也是這中性,是無論同不同意都該注意的:組構我們大部分日常生活的「物」,如何暗自脫離我們原以為的意義系統,亦即在我們「主體」選擇、安排的秩序,成為一個物自身的體系。這體系真正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換言之,布希亞的思想,確實是一種末世論,以一種人類全體的命題,談論物所接管的我們的世界。這同時是一本談論幻象之書。於是,布希亞的書寫,本身就是以一種系統性論述,一個系統滑移往另一個系統,以系統隱藏且同時彰顯的,莫過於主體的匱乏。人在這末日景觀中,在物質世界裡,不再是主角,甚至不是一個角色,僅僅是個觀眾,在幻覺之中而不自知。


《物體系》可能沒那麼像社會學研究,甚至也不像歷史學或哲學,它較近似於羅蘭巴特的《神話學》與《流行體系》的研究。我們可暫且視為對當代物件的語義學(sémiologie)研究。以學術系譜來說,關聯到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的思考回應,也不時挪用了拉岡的精神分析。如同先前所說,布希亞的回應與思索經常掩蓋了推論的過程,若說因果推論的過程實際上是滿足說話主體(sujet parlant)的權力型態,布希亞的一部分策略在於使這個說話主體失能。後果是,作者本人的話語彷彿也是某種表演,作者不必(或無法)為他的論述負責,既然他已預先抹消了話語之所以成為話語的權力。不是迴避責任,而是沒有責任存在,就像是他論述起傳統的室內與現代室內的差異,進入現代的序列後,人就無需在空間裡反映出自己的形象,只要一再滿足自身(被製造出的、補償的、虛妄的)慾望即可。

也許是消除了最大障礙物,所謂作者權威的自我證成,《物體系》的ABCD簡明的陳述,處理「物品的『語言結構』如何被說出」及其實踐上的矛盾。

A〈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處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談論物如何從傳統的象徵功能解放出來,成為體系。我們已經由一種傢俱社會學(專注在物品反應的人格與階級),進入到一種擺設社會學。在此,布希亞很清楚「人只有從影像中消失一途」。而色彩也是,色彩從各種象徵價值中解放,進入了序列裡,成為可以計算的氛圍。

接續的B章節則對稱處理〈非功能性系統或主觀論述〉,處理物與人的關係。一方面談論古物歷史性的氛圍與起源神話的象徵價值,這樣的追求,其實不僅是非功能,甚至也是一種退化的心理機制;談論收藏,則聯繫了前面的物的體系,以及主體對於此永不停歇的追尋,這種追尋再也不是哪個特地的物件,而是一整個物序列,甚至是當中的空缺。這將貫串到此書的最末消費結論。

C的〈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延伸了前兩章。物的體系的自身發展岐出,成了功能之上的功能(超越需求、回應了超越現實的現實的需要),於是也「失能了」。自動化主義是技術的功能超越性的發展,卻落得無用(不為任何實際生活需要,而是為了某種幻夢慾望),成為功能失調,回歸到主體的幻夢裡;機器人是機械的擬人,是人的終結形象,卻總會成為人類被取代(又無比吸引人)的惡夢,非功能性發展成後設的功能。

到了D章,則是本書著重的社會意識形態(socio-idéologique)分析,無論是個性化、模範與系列、信用貸款這些建制(institutions),都在讓我們成為此一意識形態中自認為有自由、有選擇的主體。消費,不再是某種個人或群體的表達,而是消費自身已成「一個真正的語言、一個新的文化」,布希亞稱為「新人文主義」。一種由消費形塑的個人完成,物也不僅是體系,也在消費系統中成為一種語言。

於是,我們的消費,當中的所有訊息,成為一種「記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物品成為記號,且「在物品構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費的是關係的理念」。是以,生命不斷在此被割裂,自我消解,消費的慾望不可能被滿足,在布希亞殘酷的手勢指出,是因為消費本身是建基在空缺之上。

本書最初出版於1968年,也是布希亞本人涉入許多的六八學運的年代。儘管過度推論總是閱讀需要審慎的態度之一,這樣對一個現代社會的全面性批判的研究,以後見之明來看,也是種時代氛圍了。原來我們可以使用物,與世界建立關係並認識自己,而技術的一再演進使得物不但自成體系,甚至化成一連串的符碼。我們一切的主觀意識,只如旋轉玻璃球打出的炫目光影。布希亞在書的開頭,對於尋找「物的結構語意系統」的企圖,其實反過來是告訴我們,對於自身世界,早已失語。


如今看來,布希亞的說出的倒不像是預言、對我們所在的當代的精準預測,不如說是在一個已經太遲的世界裡,幽魂般的悼念碎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cus Solus:朱嘉漢的文學沙龍
25會員
52內容數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你們構築的概念,是你們所發明的實相,以便去創造一個結構,在其中擺放你們的經驗。如果不是如此,你們 (我們) 所有的經驗都會重疊。 實際上它們是重疊的——也就是說,在同「時」發生——只是你們不知道。你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知覺的殼中,阻斷了整體實相。 一切事物都同時發生。一切。所以,
Thumbnail
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你們構築的概念,是你們所發明的實相,以便去創造一個結構,在其中擺放你們的經驗。如果不是如此,你們 (我們) 所有的經驗都會重疊。 實際上它們是重疊的——也就是說,在同「時」發生——只是你們不知道。你們把自己放在一個知覺的殼中,阻斷了整體實相。 一切事物都同時發生。一切。所以,
Thumbnail
什麼是業?業是一切存在的固有基礎,它指的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為自己編寫的舊軟體程式,我們一直在體驗的,其實是「業的印記」。 換句話說,業不是懲罰或獎勵,而是生命試圖完滿自己的過程。 我們受制於所累積的過去,人生因而變得慣性、重複、和受困。換句話說,無意識的頭腦就是一個充滿「記憶」的龐
Thumbnail
什麼是業?業是一切存在的固有基礎,它指的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為自己編寫的舊軟體程式,我們一直在體驗的,其實是「業的印記」。 換句話說,業不是懲罰或獎勵,而是生命試圖完滿自己的過程。 我們受制於所累積的過去,人生因而變得慣性、重複、和受困。換句話說,無意識的頭腦就是一個充滿「記憶」的龐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