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游業務的範圍與主要角色
下游業務(Downstream)通常包含:
- 煉油(Refining)
- 將原油精煉成各種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石油焦、瀝青等。
- 煉油廠依據所處地理位置和裝置配置,煉製不同類型的原油,並生產不同組合的成品油與副產品。
- 石化(Petrochemicals)
- 使用煉油後的原料或伴隨開採產生的天然氣液體(NGL)進行進一步加工,製造乙烯、丙烯、芳香烴等基礎化學品,再進一步延伸為塑料、化纖、橡膠等化工產品。
- 石化業務一般附屬於綜合性能源公司,或與煉油業務整合度較高,方便原料供應。
- 行銷與零售(Marketing & Retail)
- 通過加油站、批發市場或直銷方式,將成品油(汽油、柴油)及其他石油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企業或政府機構。
- 大型能源公司常有自有品牌的加油站、便利商店,或與其他零售業者合作。
簡而言之:下游業務負責「將原油轉化為最終可使用的燃料與化工產品,並送到用戶手中」。
二、下游業務如何獲利
- 煉油毛利(Refining Margin)
- 煉油毛利又稱「Crack Spread」指煉油廠購買原油成本與所生產的成品油售價之間的差額。例如市場上常用「3-2-1 Crack Spread」來代表:3桶原油被煉成2桶汽油和1桶柴油時所產生的毛利。
- 毛利高低取決於:原油成本(通常對標國際油價,如WTI、Brent)成品油價格(汽油、柴油等在區域市場的批發價)煉油效率與裝置配置(不同煉油廠對不同類型原油的適應度不同)
- 石化利潤(Petrochemical Margin)
- 原料來源:可能來自煉油分餾過程中的石腦油(Naphtha),或來自天然氣提煉的乙烷、丙烷等。
- 利潤主要來自:基礎化學品(乙烯、丙烯、苯、甲苯等)與衍生產品(塑料、合成纖維等)的市場售價與原料成本之間的差額。
- 市場與供需:石化產品的價格往往受全球經濟景氣、工業生產與貿易政策等因素影響。
- 行銷與零售利潤
- 零售價 vs. 批發價(或煉廠出廠價):加油站或批發商從煉油廠購買成品油,再轉售給最終消費者或商業用戶,差價即為利潤。
- 品牌與通路優勢:大型石油公司透過自有品牌加油站,能在油品品質、會員機制等方面吸引客戶,提升利潤空間。
- 附加價值服務:如便利商店、洗車服務等,也能帶來額外收入。
- 整合性優勢(與上游或中游協同)
- 若公司同時擁有上游資源,能以自有或合約方式獲得原油,使煉油端能穩定取得原料,並適度對沖油價波動。
- 中游管線或儲存設施也可確保成品油在運輸和分銷端的效率與穩定度。
三、油價下跌對下游業務的影響
- 煉油毛利可能上升,但需考慮成品油價格走勢
- 原油成本下降:當國際油價下跌,煉油廠進口或購買原油的成本降低。若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的市場售價並未同步大幅下跌,煉油毛利可望上升。
- 成品油價亦有壓力:油價下跌通常也意味著市場需求不強或供應過剩,下游成品油價格可能隨原油價格下調。但若煉油廠能掌控速度差或區域價差,仍可能享受一段「原料降、售價相對高」的利潤甜蜜期。
- 石化利潤易受經濟環境與原料價格同步波動
- 原料成本降低:油價下跌也會導致石腦油等原料成本下降,若下游化工產品需求依然堅挺,石化利潤上升。
- 需求同步下滑:如果全球經濟景氣衰退,工業與消費領域對塑料、化纖等需求減弱,化工產品價格也會下跌,利潤空間被壓縮。
- 零售與行銷影響
- 零售價可能降,銷售量增加或維持:油價下跌使消費者加油或用油的成本降低,有時會提升用油需求量,刺激成品油銷量。然而,若經濟不景氣時,整體運輸與工業活動減少,也可能導致汽、柴油需求不上升。
- 價格競爭加油站之間或不同品牌間為搶佔市佔率,可能引發價格競爭。公司整體利潤可能不一定增加。
- 整體景氣與庫存價值調整
- 庫存損益:在油價下跌環境中,煉油廠手中若握有高成本原油或成品油庫存,會產生庫存損失。相對地,若油價趨降前煉油廠以較低成本入手原料,且成品油售價尚未同步下修,則會短暫產生「庫存收益」。
- 需求結構改變:例如電動車或可再生能源崛起,都會影響長期的成品油需求及下游產業布局。
- 與上游對沖的效果
- 公司內部互補:若同一家公司同時擁有上游與下游業務,當油價下跌,上游利潤下滑,但下游毛利有機會上升,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緩衝。
- 純下游企業:沒有上游資源可對沖油價風險,獲利波動性主要依賴煉油、石化利潤及終端市場需求。
四、綜合評價:下游業務在低油價環境的特徵
- 短期:常有「原料下降、售價未及時同步」的利潤擴張空間
- 尤其是煉油業務在油價快速下滑初期,往往能擁有較高的煉油毛利,因為原油成本立即下降,而成品油售價可能有一段時間保持相對高位。
- 中長期:需求面決定最終利潤
- 如果油價下跌主因是經濟衰退或需求長期低迷,下游成品油與化工產品價格也會隨需求萎縮而下跌,利潤空間被侵蝕。
- 庫存管理能力關鍵
- 庫存策略可決定在油價波動時,產生損益加乘或抵消。
- 煉油廠若能靈活調整原料採購與產品生產結構,可在低油價周期降低風險、提高利潤。
- 整合型企業與純下游企業的差異
- 大型整合型能源公司(如埃克森美孚、道達爾、雪佛龍等)擁有上游、中游、下游多環節,能互相對沖風險,整體波動較小。
- 專注於下游的企業,如部分獨立煉油廠或石化廠,對油價、需求和競爭的變化更敏感。
五、結論
- 下游業務的獲利核心:
- 煉油業務主要依靠「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之間的利差(Crack Spread)。
- 石化業務依賴「化工原料成本」與「化工產品售價」之間的差價。
- 行銷與零售靠最終銷售價與批發/煉廠進貨價的差額,以及品牌與通路優勢。
- 油價下跌的影響:
- 在油價迅速走跌且需求並未馬上萎縮的狀況下,下游企業短期毛利可能提高,尤其是煉油環節。
- 長期若下跌因素來自全球經濟不景氣,成品油及化工產品需求減弱,價格和利潤最終同樣受壓抑。
- 庫存管理、合約配置與上下游協同效應,在低油價環境下十分關鍵。
總而言之,下游業務在低油價時常有「利潤擴張」的機會,但也需警惕需求面下滑、庫存損失與市場競爭等因素對獲利的侵蝕。能夠彈性調整產品組合、採購與銷售策略的下游企業,更能在油價波動中尋求機會並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