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當初為何開始緩慢進行斷捨離的?
住在小小的老舊公寓,唯一覺得家裡很大的時刻是拖地時,拖完地後那種「我家怎麼這麼大」的幻覺就會消散。心果然受情境影響。
但這沒有我囤積的習慣。「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這對我來說顯然只是背了起來,沒有內化到行動。大概就囤積書籍跟一些紀念品等,例如我有幾百張台鐵車票。總覺得丟了似乎過去的記憶就少了什麼。
我記得開始丟書是因為儲存不當,加上潮濕不透氣的空間讓書逐漸的發霉,於是就慢慢的丟。當時還是頗不想丟。
後來斷捨離的相關文章開始出現在我的Facebook,一向走在潮流後端的我也遇到這股風潮了。於是看了看相關的資訊。這時應該比較願意丟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一部影片,具體來源與內容大概忘了,主旨是訪問一位經濟有成的女性,她說她錢賺越多,房子倒是越換越小。核心概念是:空間也要成本的、也是資產(寫到這突然想到早年日本流行just in time的基本思維也是如此)。當時覺得這訪談想說的概念頗有道理。再說,若空間能清空,讓家人能有好點的生活品質(至少空間清爽點)也是相當合理。於是便開始放開來丟了。那時還添購了一台掃描器,把書攤開翻拍的那種,開始翻拍然後丟掉一些實體書。
最近兩年開始盡量每年都丟掉一些去年捨不得丟的物品,書已經差不多了,一些紀念物品也丟一丟。除了前述的理由外,這兩年覺得可能養個寵物不錯,既然要養寵物,那空間有限下自然得斷捨離的乾脆點。
最近的理由則是一些反思。突然覺得自己一直固著在過去似乎不太健康,畢竟我個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已經夠多了,少點也是好。而且,把時間花在回憶過去,那不就少了時間精力在走向未來?還是專注點好。所以今年又放開了點,持續著自己小小斷捨離的進程,雖然沒有社群媒體照片裡那種一乾二淨,至少跟幾年前比也是清爽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