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的歲月,努力要讓下一代接棒。
以慈祐宮為中心,往東到武聖廟、往西則是到廣福宮(三山國王廟)這一段路,昔稱「五十六坎仔」,這56間店面可說是新莊老街的商業中心所在,重要機構也設在這裡。
漫步其中,可親炙清朝、日治與現代的建築,如果遇上當地神明誕辰等活動節慶,還可以看到許多傳統的出巡陣頭,感受熱鬧的廟會氣氛呢!
日治時代新莊店家圖(圖片來源:新莊市誌)
新莊老街舊照(圖片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台史所資料庫)
新莊廟街舊照
慈祐宮與新莊廟街
來到新莊廟街,除了路旁許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之外,幾條與老街垂直的巷弄,包括戲館巷、挑水巷、米市巷等,印證了新莊街當時的繁榮景象。其中,359巷的戲館巷最具特色,也是新莊全盛時期帶來的效應,絕對不能錯過。
【戲館巷】
首先來到「戲館巷」(新莊路359巷)。新莊港發達後,開始大興寺廟奉祀,每年的神祇誕辰,往往成為地方最熱鬧的大拜拜,不但有迎神廟會大遊行,廟前的大埕更是重金禮聘原鄉布袋戲團,上演耳熟能詳的家鄉戲。
日治時代曾有多家布袋戲團進駐,例如:小西園、哈哈笑、新盛花樓、宛若真、新福軒、錦上花樓、小世界及盧虛觀等,當時全台廟會常可見到新莊布袋戲團的演出,真可說是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盛況非凡,有「北管布袋戲藪」的美譽。
享譽中外的小西園掌中戲團,就是從這裡發跡。許正宗師傅是小西園創辦人許天扶的嫡孫,是現今居住戲館巷的唯一傳統藝師。
右側的紅磚古厝,大門上方鑲崁著漂亮的花磚,根據地方耆老口述,新莊從前有「藝旦間」,會有老師教藝旦表演唱曲,這裡是曲仙(藝旦老師)居住的地方。後來變成客棧,一些從外地到台北表演歌仔戲的戲班,也會借住在這邊。歌仔戲的吊嗓子練唱、布袋戲不甘示弱也敲鑼打鼓,整條巷熱鬧滾滾,因而被稱作「戲館巷」。
戲館巷
戲館巷
戲館巷
戲館巷
戲館巷
巷內的磚造老屋,山牆上崁了漂亮的花磚。
戲館巷
戲館巷
新莊出名鹹光餅
豆干世界尚有名
掌中偶戲有車拚
大鼓響出太平聲
這四句寫出新莊傳承至今,最負盛名的:鹹光餅、豆干、偶戲、大鼓。
★延伸閱讀: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戲館巷
戲館巷走到底的「港口宮」,因建在昔日的新莊港附近而得名。
不過這座宮廟不是古廟,而是1991年施工單位在修築環河道路時,由河底挖出一具泥團,洗淨後發現是一尊觀世音菩薩,據稱已有百年之久,地方人士遂出資創建「港口宮」加以祀奉。
戲館巷走到底與老街平行的巷子,為「碧江街」,是從前緊鄰大漢溪畔的古道,街旁有許多老榕樹,盤根錯節,看上去都有百來歲數。
仔細觀察碧江街,巷弄非常狹窄,但榕樹的生命力很強,樹根會纏繞破壞到屋舍結構,影響居住品質,而枝葉也會妨礙交通(?)所以老樹都被拿來架設天線,或被砍斷枝幹。
這些樹木其實原本是種在大漢溪畔的。據說老一輩的會用三輪車推著一車車的泥土,慢慢地向外填出土地,到最近幾十年,政府徵收土地蓋堤防、闢道路,這些老榕樹才會慢慢退到擁擠的都市中。就像淡水河一樣,河流沒了船運功能了,政府便不斷地擴張土地,越填越多...
原本是緊鄰大漢溪的碧江街
原本是緊鄰大漢溪的碧江街
【挑水巷與隘門】
新莊地區昔日最重要的水圳-後村圳,除了用來灌溉農田以外,還兼具生活用水、洗滌、戲水及防禦等功能。
新莊舊街上,有一條巷弄叫「挑水巷」(新莊路278巷),由來據說是有一位擔水的工人阿溪仔,每次都固定走這條巷子到後村圳(現今景德路)去挑水來賣,每次擔水,都會隨口說一句:「好錢擔好水,歹錢擔歹水」意思是錢給我多一點,我就走遠一點、到上游挑乾淨一點的水,不然我就隨便挑。久而久之,這一條就被稱做「挑水巷」。
挑水巷走到底,有一道「隘門」,是從前用來防範盜賊、或族群衝突時所設的閘門。當時漳泉械鬥嚴重,如果對岸板橋的漳州人要打過來,可以立刻將隘門關閉,通知村民做好防備。以前新莊街上共有七道隘門,是守護地方安全的重要設施。如今只留下這唯一一道了。
挑水巷
挑水巷原本位於兩棟古厝之間,僅容一人通行,宛如一條狹窄的摸乳巷。然而,其中一側的房子在2020年4月毫無預警地被拆除。另一側的山牆上,依然可以見到斗砌磚牆、鳥踏等傳統建築工法和構件,這些珍貴的清代古建築元素至今仍然屹立。
然而,這棟古厝和隘門目前並非古蹟或歷史建築,讓人不禁擔心,它們有一天會悄然消失。
挑水巷
挑水巷。為了增加趣味性,牆面上有與水相關的主題彩繪
挑水巷。為了增加趣味性,牆面有與水相關的彩繪、地磚也鋪設成挑水模樣
原本新莊街有七處隘門,被拆到只剩下這一座。
隘門外的景德路,就是昔日的後村圳,現在全部加蓋變成馬路了,但仍可見到水圳蜿蜒的弧線。
新莊老街和淡水老街一樣,擁有可以穿廊走巷的特色。這些巷道有幾個功能,首先,每條巷子都能通往碼頭,方便如果在老街買貨趕時間時,就可以迅速從任何一條巷子穿越到達碼頭去搭船。
其次,在乾隆年間,新莊老街曾發生過兩次大火,空出這些巷弄不僅是為了通行,也能有效防止火勢蔓延,類似現代的防火巷功能。
【米市巷、潮江寺】
最後一條是我最喜歡的巷子,米市巷。(新莊路387巷)
新莊因盛產稻米而發達,早年新莊街是新莊平原的米糧批發中心,來自大陸的商船抵達新莊港口後,在慈祐宮前卸貨的苦力(工人),就會扛著自船上卸下的貨物,沿著387巷走到新莊街交貨給店家,船家再買米裝滿船艙運回大陸,「米市巷」就成了搬運米糧的主要巷道而得名。
米市巷
走進米市巷,牆面上有國小師生的彩繪壁畫
走進米市巷,牆面上有國小師生的彩繪壁畫
米市巷的尾端,靠近大漢溪的方向有一座潮江寺,原本是苦力們的歇腳處「平厝間仔」,後來因為漳泉械鬥日益嚴重,於是新莊人便將樓上改為瞭望台,來防禦板橋漳洲人的攻擊。
而米市巷短短不到100公尺,但卻從街頭見不到巷尾,據說這是古人的智慧,刻意在巷子中間做了個折角,好方便閃躲敵人,製造有利於己的攻防位置。
從前挑夫擔米,就是穿梭在這條巷弄。米市巷可是新莊好野人居住的地區
日治時期,潮江寺因被大水沖毀,重建後,改為二樓奉祀觀音、一樓供奉土地公的福德祠。
潮江寺以前是面向大漢溪,新莊人就認為這樣菩薩都保佑到板橋人,沒保佑到新莊人,改建時便把廟門改朝新莊,也就是朝著米市巷。後來,板橋人也就不來祭拜了。
有別於一般廟宇建築,改建後的潮江寺立面融合了閩南、新巴洛克與日本大正厝風格,造型精巧。這棟別具特色及歷史意義的新莊潮江寺,2013年獲指定為市定歷史建築,是走訪新莊不可錯過的景點喔!
一、二樓門額分別為「福德祠」和「潮江寺」;二樓的半圓形露臺設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泥塑欄杆,既富有個性,又能完美融入整體建築
我來過潮江寺四次,終於碰上廟門打開,可以進去參觀。參拜完土地公後,我登上二樓的露台,眺望米市街,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挑夫擔米、進出忙碌的情景。
潮江寺
潮江寺
在漳泉械鬥時,潮江寺發揮了防範漳洲人的功用,不過,說到板橋,富可敵國的板橋林家也是漳洲人,而且還是新莊賣米起家的呢!
當年米市巷裡,有許多米行,板橋林家始祖林應寅,其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追隨父親渡海來台,就是受僱於米商鄭谷家。由於他做事勤勞謹慎,很得鄭谷的信賴,鄭谷便借錢給他做稻米買賣生意。幾年下來攢了不少銀兩,林平侯善於書算,又有經商頭腦,後來還經營鹽務、買進帆船於南北洋做生意,無往不利,擁資數十萬,富甲一方。但是後來為何離開新莊呢?新莊文史工作者康隨華,在一段訪問中,曾描述林本源家族與新莊的一段歷史。
咸豐三年,新莊地區發生漳泉械鬥,戰況激烈。新莊有個(台語)俗語,可說明當時戰況之慘烈:
"陳刺陳、
姓蔡的公媽攏弄破
姓陳的拿刀亂亂銼"
意思是漳州陳要去刺殺泉州的陳,姓蔡的連祖先都打破不管了,要去赴死拼鬥,姓陳的則拿刀在那邊亂揮亂砍。
板橋林家的祖先林平侯最早落腳新莊,做稻米買賣生意,但新莊是以泉州人的主的地區,而板橋林家是漳州人,因為漳泉械鬥的關係,林本源家族決定放棄新莊的產業,遷往大溪,也就是現在的梅鶴山莊。大溪因林家而興盛,後來林家在板橋人士的力邀之下,又從大溪遷到板橋。
林本源家族記取漳泉械鬥的教訓,所以在板橋林家花園旁,於同治二年設了一個「大觀書社」,同治十二年又創辦「義學」。所謂義學,就是提供窮苦人家來讀書,當時請了一位老師,叫莊正,莊正是泉州人,意思是希望漳泉能和諧相處。後來林家有個女兒就嫁給莊正,漳泉聯姻,更是象徵和平,希望永遠不要再有械鬥,因為戰爭對大家並無好處。
潮江寺一旁的磚造古厝,古色古香
日治時期,新莊郡改隸台北州,管轄新莊街、蘆洲庄、五股庄、林口庄,是當時的農業重鎮。並隨著距離台北市的近便,商業活動也逐漸繁榮起來。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總督府為了疏散台北市的重要機構,把工廠都遷移至鄰近鄉鎮,新莊的工業就在此時漸漸起飛,奠定了今日工商發達的繁榮基礎。
碧江街的盡頭,可看到一座Z字型的引道連接著新月橋,對岸的板橋若隱若現。站在高處,潮江寺的屋頂在眼前清晰可見。大漢溪輕輕流淌,彷彿一條歷史的長河,靜靜地向淡水港流去,將那一段有河的時光緩緩帶走。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2020.10.15/2023.2.25
◎導覽老師:呂慶炎老師(廣播金鐘獎入圍,古道學、民俗學專家)
◎導覽老師:郭平和老師(資深文史導覽員)
◎參考資料
1.國家記憶文化庫/日日用打鐵店
2.新莊市誌/國家文化記憶庫/林泉成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