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中午時分,一座重達250公斤的百年佛鼓從天而降,落在龍山寺對面艋舺公園廣場。這座龍山寺鼓樓裡的佛鼓,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面鼓的身世與來歷又是如何?
艋舺龍山寺屹立台北城近三百年,正殿左側的鼓樓內,懸有一具百年的彩繪大鼓,於龍山寺鐘鼓樓興建時期就已存在,但因年代久遠且經戰亂,現已無從追溯其歷史淵源,但無論是鼓面的彩繪,或是鼓環造型,都顯現出這面佛鼓製做精良、造型考究。
這座藏於龍山寺裡的鼓,甚少對外展示,現今公開讓世人觀賞,一探它的百年風貌。
這面百年佛鼓因年久潮濕受損,計畫將它遷出維修,日前完成退神儀式,今天請吊車從西園路側門,將整面大鼓吊出,並短暫停留艋舺公園,由龍山寺導覽解說員黃威翔介紹這座大鼓的歷史與工藝。
當天大鼓還未降落,現場早已擠滿大批等候人潮,甚至有老師帶領國小全班同學來聽講解。
這面大鼓的重量高達250公斤,一共出動九名工作人員及機器搬運才完成。大鼓直徑超過2米,站在大鼓旁,可說是相當震撼。
這顆大鼓的製做年份已不可考,但至少在1919年龍山寺進行大翻修時,就存放在鼓樓。這顆鼓的鼓面為牛皮,鼓面彩繪由日治時期、戰後初期彩繪名師洪寶真(1899-1962)繪製,並有落款,從這裡也可推斷這面佛鼓年代久遠,存在超過百年。
此外,根據1951年出版的《龍山寺全志》中,載有佛鼓的黑白照片,從鼓面上明顯的彩繪圖樣,幾乎可確定就是這面佛鼓。
這一顆由洪寶真所彩繪的大鼓,與傳統佛寺鼓不同的是,這顆鼓的彩繪是一般民間信仰的彩繪,而非常用的法輪或卍字圖騰。
洪寶真師傅彩繪的鼓,還有僅存的一顆,是吊掛在林口竹林山觀音寺的大鼓,現役使用中,它的鼓面圖騰就是彩繪著傳統文化裝飾。
鼓身的作法也很特別,根據製鼓名家新莊「响仁和鼓藝工坊」的王錫坤師傅鑑定,這面佛鼓特別之處,在於鼓皮與鼓身的連結處,有許多細小的「鼓釘」,這些鼓釘是以竹子為材質製成的「竹釘」,與現代所使用的工法、材質完全不同,實屬罕見,非常具有文化資產研究價值。
更特別的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共鳴效果,鼓桶內還裝置了一面鑼,這大約是七、八十年前的製鼓做法,目的是為了讓鼓敲擊時,聲音更為響亮。
可惜後來因鼓樓潮溼等問題,鼓聲不夠清脆、出現噪音。
鼓環工藝製作精美
每年除夕夜正子時,龍山寺正殿左右兩側的鐘鼓樓會打開,會由執法師父鳴鐘108下、擂鼓一通,象徵除去108個煩惱,開啟新的一年。
傳承百年鳴鐘擊鼓的祈福儀式,隨著佛鼓的老舊破損、不堪使用於1960年退役,後來龍山寺向台博館借了一顆鼓,就擺在鼓樓裡,這座佛鼓的下方使用。
借來的鼓,就是圓山飯店的前身-台灣神社的獨木大鼓。至於這顆鼓,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詳請見這一篇】
佛鼓在艋舺公園短暫停留30分鐘之後,緊接著再度打包,移至地下二樓龍山文創基地展示,展期結束後將送往新莊响仁和鐘鼓廠進行維修。
這顆重達250公斤的鼓,到底要如何懸吊展示呢?實在讓人好奇,於是我也跟過來見學。據說為了此次展示,還特地訂製了專用鼓座。鼓座的工藝師傅也來到了現場。
大鼓運到地下二樓,工作人員先仔細固定支撐大鼓的鎖頭。
然後用起重機,連同棧板架起大鼓,抬到與舞台同高,接著鋪上地毯,幾位壯丁合力將棧板拉到舞台中央。
拆掉保護的泡綿包裝以及棧板上的固定架,小心翼翼的將大鼓滾入起重機內。
大鼓轉正就定位後,慢慢推移到鼓架下方
將大鼓抬高到吊掛鍊的位置,工作人員爬爬梯上去將大鼓鎖住。
吊掛完成,現場全員鼓掌致意!我忍不住也跟著鼓掌了!
【後記】
近日,在整理這一批大鼓遷時的舊照(日期2021年3月19日),發覺已是將近四年前的事,想必這顆佛鼓早已經完成整修,回到龍山寺了吧!我立刻動身前往龍山寺,想了解這顆佛鼓的近況。想不到,寺方告訴我,這顆鼓目前仍在龍山文創基地(龍山寺前方地下二樓)展示!
◎感謝艋舺龍山寺、黃威翔先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