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輿論看台灣國防預算:外媒的侷限與爭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立法院農曆年前審查國防預算,由於在野黨凍結及刪除部份項目而引發執政黨強烈批評,認為此舉恐使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下更顯脆弱,甚至影響台美軍事合作。但事實上此次的預算調整包括3% 軍事裝備費削減60% 文宣費刪減,都不涉及台灣的核心軍事戰力,而執政黨念茲在茲的海鯤號潛艦則是後續艦預算 10 億元遭凍結,在野黨認為須待首艦海試的成果再考慮解凍後續的預算,才不至於造成浪費。

此預算調整也引發國際關注。美國 CNN 指出台灣此舉可能影響台美關係,並引發華府關切。英國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內部政治對立導致國防預算削減,可能讓國際對台防衛決心產生疑問。法國 《世界報》則強調,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但國防支出未大幅增加,恐使外界對其自衛能力存疑。這些報導讓部分台灣民眾對在野黨的作法產生更大質疑,甚至認為外國人都在關心台灣,為何國內仍有人忽視國防?

外媒在批評台灣國防預算遭凍刪時,多從國際各方勢力較量的角度切入,強調民主陣營與中共等專制勢力的對抗,但卻未深入理解預算遭到凍刪的真正原因及軍購的複雜性。過去台灣就曾發生多起軍購弊案,例如 1990 年代的拉法葉艦軍購案,涉及巨額佣金,讓當時的海軍上校尹清楓疑因掌握不法內情而遭到滅口。近期,美國軍火商 雷神公司在對台軍售中抬高價格,導致台灣付出巨額款項,美國司法部介入調查後證實其報價不合理,最終讓台灣獲得 9.5 億美元的賠償。

此外,台灣軍購延遲問題也層出不窮,例如 38 輛 M1A2 艾布蘭戰車原定於 2022 年交付,卻因國際因素延遲至 2024 年底;66 架 F-16V 戰機原計 2023 年開始交付,但受供應鏈影響,首批延後至 2024 年底,最終交付時間恐拉長至 2030 年。更令人關切的是,部分交付的軍備品質不佳,例如最近美國向台灣運送的軍事裝備中,包含 受損及發霉的物資,如過期彈藥和發霉的防彈衣,這不僅影響台灣的防衛能力,也削弱了對美國軍事支援的信任。而在關鍵武器上,台灣曾多次表達購買 F-35 戰機 的意願,但美國基於戰略考量,至今未同意出售。

除了軍購本身的問題,外媒對此議題的理解存在侷限也影響了國內外的輿論。許多駐台外媒記者來台時間有限,部分甚至過去主要駐點中國大陸,對台灣政黨生態與預算審查機制理解有限。同時由於部分記者 不諳中文,依賴英語資訊,導致報導未能精確反映台灣內部討論。這些因素使得外媒的報導往往流於簡化,將國防預算刪減直接解讀為削弱防衛能力,而忽略了監督與財政紀律的考量,甚至將內部政策辯論誤讀為台灣整體防衛意志動搖,引發國際及部份台灣民眾的誤解。

更進一步來看,外媒在報導軍購議題時,常以地緣政治作為主要框架,卻忽略台灣本身的預算考量。他們過度聚焦於台美關係,將軍購削減直接與美國對台支持掛鉤,卻忽略軍售本身的商業性質與長期交貨問題。美國軍火商的定價與交貨延遲,在其他盟國間亦屢見不鮮,但在台灣卻常被解讀為「台灣不願投入防衛資源」。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忽視台灣軍購的現實考量,也可能使國際社會誤判台灣的防衛決心,進而影響盟友的政策評估。

台灣國防預算的調整關乎財政紀律與監督機制,而非單純削弱防衛能力。在野黨監督軍費支出,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常態,確保資源能夠被合理運用。國防議題不應只是一場預算之爭,更應是台灣長遠安全戰略的一環。政府應確保軍購合理化,避免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而非被動的依外部期待而行事。唯有建立穩健的國防政策與審慎的財政規劃,台灣才能真正確保自身的安全與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侯立藩 時事解碼 的其他內容
「今年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創下歷史新高,但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爭論卻讓預算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護照短缺、發票獎金取消等危言聳聽的說法背後,真相究竟為何?在野黨提出的刪減與凍結預算,是為了阻礙國家運作,還是要強化財政紀律?」
「今年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創下歷史新高,但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爭論卻讓預算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護照短缺、發票獎金取消等危言聳聽的說法背後,真相究竟為何?在野黨提出的刪減與凍結預算,是為了阻礙國家運作,還是要強化財政紀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政治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有,但是很難馬上產生連結。 經濟、稅收、社會福利、最低工資、勞動法規、物價控制、健康保險、醫療資源。法律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如何處理污染問題、如何規劃城市建設、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治安政策、警察與司法體系的運作。國際貿易政策、外交關係。選舉權和參政權。文化政策
《白色叛逆》不僅是一部漫畫,更像是一部以黑白電影風格呈現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深刻作品,迫使讀者直面這段歷史的傷痛,揭示了白色恐怖的殘酷和不義,並反思自由的代價。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政治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有,但是很難馬上產生連結。 經濟、稅收、社會福利、最低工資、勞動法規、物價控制、健康保險、醫療資源。法律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如何處理污染問題、如何規劃城市建設、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治安政策、警察與司法體系的運作。國際貿易政策、外交關係。選舉權和參政權。文化政策
《白色叛逆》不僅是一部漫畫,更像是一部以黑白電影風格呈現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深刻作品,迫使讀者直面這段歷史的傷痛,揭示了白色恐怖的殘酷和不義,並反思自由的代價。
avatar-avatar
Moonrogu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親愛的鄉親們,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來了❤ ❤ ❤  這一次要幹話,台灣跟歐美先進強大國家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你是否同意? 不論鄉親你現在,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都容我先繼續說,這段話,肯定沒有錯: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 只不過,少了一小句非常重要的文字 這一小段文字就是:台灣跟歐美
「台灣要付保護費」之前提,必需先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台灣人民必需先主動的站起,使台灣先成為國家,國際各國才能伸出援手協助台灣。反之因為「台灣問題」涉及「一國(中國)內政不干涉原則」,包括美國都不可能主動的保護台灣,遑論保護費。
Thumbnail
時事) 美國川普:台灣要美軍保護,就要付保護費 以下,都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想法 總之,我看到這個新聞,真的只有唯一想法: 幹!為什麼不早說啦! 要是美國政府那邊,高層有人早點這樣明說,事情真的就會簡單許多了!!!!!! 至少,咱們台灣這邊,就不必一直在:美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親愛的鄉親們,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來了❤ ❤ ❤  這一次要幹話,台灣跟歐美先進強大國家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你是否同意? 不論鄉親你現在,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都容我先繼續說,這段話,肯定沒有錯: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 只不過,少了一小句非常重要的文字 這一小段文字就是:台灣跟歐美
「台灣要付保護費」之前提,必需先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台灣人民必需先主動的站起,使台灣先成為國家,國際各國才能伸出援手協助台灣。反之因為「台灣問題」涉及「一國(中國)內政不干涉原則」,包括美國都不可能主動的保護台灣,遑論保護費。
Thumbnail
時事) 美國川普:台灣要美軍保護,就要付保護費 以下,都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想法 總之,我看到這個新聞,真的只有唯一想法: 幹!為什麼不早說啦! 要是美國政府那邊,高層有人早點這樣明說,事情真的就會簡單許多了!!!!!! 至少,咱們台灣這邊,就不必一直在:美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