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號(RN Imper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四艘利托里奧級戰艦。她的名字取自義大利語「帝國」一詞,指的是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後在東非(索馬利蘭、厄立特里亞和衣索比亞領土)新征服的義大利帝國(1936年)。她和她的姊妹艦羅馬號一起是根據1938年海軍擴建計劃建造的。
帝國號於1938年5月開始建造龍骨,並於1939年11月下水。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義大利海軍剩餘艦隻駛往撒丁島與美國海軍會合。由於帝國號在的里雅斯特尚未完工,她被德國人捕獲,他們用這艘船作為射擊練習。1945年2月,該船被盟軍轟炸機擊沉,1947年重新打撈,並於1948年至1950年在威尼斯拆解。
排水量:446,215噸
長:240.7公尺
寬:32.9公尺
吃水:9.6公尺
裝置:8 ×鍋爐,128,200馬力(95,600千瓦)
推進系統:4 ×蒸汽渦輪機、4 ×螺旋槳
航速:30節
人員:(計劃)1,920人
武器:9 × 381 毫米(15 吋)火砲、12 × 152 毫米(6 吋)火砲、4 × 120 毫米(4.7 吋)/40 門火砲、12 × 90 毫米(3.5 吋)高射砲、20 × 37 毫米(1.5 吋)火砲、20 × 20 毫米(0.79 吋)火砲
護甲:主帶:350 公釐(14 吋)、甲板:162 公釐(6.4 吋)、砲塔:350 毫米、指揮塔:260 公釐(10 吋)
飛機運載:3 架飛機(IMAM Ro.43或Reggiane Re.2000)
航空設施:1組船尾彈射器
義大利領導人貝尼托·墨索里尼直到1933年才批准大規模海軍重整軍備。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於1934 年安放龍骨。1935年12月,海軍上將多梅尼科·卡瓦尼亞裡向墨索里尼提議,除其他事項外,再建造兩艘利托里奧級戰艦,以試圖對抗可能出現的法英聯盟,如果兩國聯手,他們的艦隊數量將輕鬆超過義大利艦隊。墨索里尼推遲了他的決定,但後來在1937年1月批准為1938年海軍擴建計劃規劃這兩艘船。12月,項目獲批准並撥款,她們被命名為羅馬(Roma)和帝國(Impero)。
帝國全長240.68公尺,艦寬32.82公尺,吃水9.6公尺,她的設計標準排水量為41,650噸;在滿載戰鬥載重的情況下,其排水量為46,215噸。該船由四台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額定功率為128,000馬力(95,000千瓦)。蒸汽由八台燃油鍋爐提供,這些引擎使該船的最高速度達到30節,續航里程在航速20節下可達3,920英里(6,310公里;3,410海浬)。如果「帝國號」完工,其船員人數將達到1,830至 1,950人。 帝國號的主要武器為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砲塔中的九門381毫米(15吋)50口徑 1934 型砲;兩座砲塔以背負式佈置在船頭,第三座砲塔位於船尾。其次要反水面武器為位於船中四座三聯裝砲塔中的十二門152公釐(6吋)55口徑 1934/35 型砲。另外還配備了四門單獨安裝的120毫米(4.7吋)40口徑1891/92型炮;這些火炮是老式武器,主要用於發射照明彈。帝國號計畫配備一個防空砲台,包括十二門90毫米(3.5英寸)50口徑 1938 型火砲(單裝),二十門37毫米(1.5英寸)54口徑火砲(八座雙聯裝和四座單裝),以及八個雙聯裝砲架中十六門20毫米(0.79吋) 65口徑火砲。
該艦的主裝甲帶厚280公釐(11吋),第二層裝甲帶厚70公釐(2.8吋)。主甲板在船體中央區域的厚度為162毫米(6.4英吋),在較不重要的區域厚度則減至45毫米(1.8英吋)。主砲塔厚350公釐(14吋),下部砲塔結構安裝在厚350公釐的砲座內,副砲塔表面厚度為280毫米,指揮塔側面厚度為260毫米(10英吋)。帝國號將在船尾安裝彈射器,並裝備三架IMAM Ro.43偵察水上飛機或卡普羅尼-雷賈納Re.2000隼I型戰機。
這艘新戰艦由熱那亞的安薩爾多公司授權建造,於1938年5月14日安放龍骨,1939年11月15日下水。由於熱那亞處於法國的轟炸範圍之內,戰爭已成定局,出於對法國攻擊的擔憂,帝國號於1940年6月8日遷往布林迪西。的里雅斯特被認為是一個更好的地點,但羅馬號正在那裡進行舾裝,造船廠無法同時容納兩艘戰艦。在布林迪西,她的一些機械設備以及部分小口徑武器被安裝。儘管有意將帝國號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布林迪西仍然遭到盟軍轟炸機的襲擊,不過帝國號並未受到損壞。儘管如此,義大利皇家海軍還是決定將生產重點轉向商船隊急需的護航艦艇。結果,為了加快這些船艦的建造速度,帝國號的建造被推遲,唯一完成的工作是安裝引擎和一些槍架。
帝國號配備了小口徑防空和反水面武器,於1942年1月22日使用自己的推進器航行至威尼斯。1943年9月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帝國號被德國人奪取,他們打算將其拆解成廢鐵。顯然這艘船從未完工,因為戰後盟軍在的里雅斯特發現了這艘半沉的船體。德國人反而把她當作靶船,盟軍在1945年2月20日的一次空襲中損壞了她。殘骸被打撈上來同年某個時候,該船被拖至威尼斯擱淺,並於1948年至1950年間在那裡被拆解。 投降時,帝國號的船體完成度為88%,引擎完成度為76%,但整艘船僅完成28%;這艘船大約還需要十八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工,武器裝備、電線和橋樑改造等主要部分仍未完成。
關於「將帝國號戰艦改建為航空母艦」這項設想,目前可查閱的文獻資料只有2018年出版,由David F.Jabes和Stefano Sappino所寫的《Aircraft Carrier Impero》一書。
在帝國號改建相關的檔案中,最早的是1940年的相關研究,該研究描繪了一種安裝在船首的飛機彈射器和起重機,除此外就沒有更多資訊了,這可能是一種類似於將嚴重受損的博爾扎諾號(RN Bolzano)改建為飛機起飛母艦/運輸艦(不能降落)或混合型戰艦(航空戰艦)的方案。但很快,相關研究轉變為了擁有正常飛行甲板的方案。到1941年,檔案顯示了一種「全甲板戰艦」以及一種「日式飛行甲板」的方案,但後者沒有更多的圖紙可供參考。同時,球鼻艏和艦島的設計也初具雛形,但艦島被放置在甲板的下一層,作者推測這可能是與戰前日本赤城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類似的多層飛行甲板和開放式機庫方案。
1942年,出現了第一份的完整的飛行甲板佈局設計圖,1943年,相關研究細分為兩個方向,傳統的艦隊航母或噴射或火箭推進武器的搭載艦。1943年8月,在義大利政府投降前夕,推出了最後一種改建方案。
在義大利政府投降後,相關研究可能仍繼續進行了一段時間,但實際上,帝國號仍然以戰艦規格建造,且工程在1942年4月就基本陷入了停滯,稀缺的資源也不可能支持如此前衛而龐大的航母改建方案,這些研究終究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供後人想像。
排水量:約41,000噸(標準)
長:約240米
寬:約50米
吃水:標準9.6米
動力:128200匹
裝置:8 x 亞羅式鍋爐;4 x 貝里佐式齒輪減速蒸汽渦輪機;4 x 推進器
航速:30節
武器:6 x 單裝120mm/50 高平兩用砲1939型;12 x 雙聯裝37mm/54 布雷達1938;20 x 雙聯裝20mm/65 布雷達1935(中小口徑防空砲不明)
裝甲:有裝甲甲板
艦載機:45 x Re.2001戰機或Re.2005戰機;25 x 備用飛機;無甲板繫留
其它:2 x 飛機升降機;1 x 飛彈升降機;1 x 彈射器;1 x 滑躍坡道(是否有彈射功能不明)
(航母資料來自《Aircraft Carrier Impero》,其他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