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產業發展的過程,在初創時期的產品或服務相對稀少,供給無法及時跟上需求,價格較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企業只要能夠提供相關產品或服務就能獲利,隨著產能提升,供給量達到一定水準之後,產品或服務的規模擴大,企業的成本可以降低,顧客也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服務,雖然產業規模擴大,需求增加,但同時加入競爭的企業也增加,企業反而不一定能獲利。
例如智慧手機產業初期的領先廠商是HTC宏達電,還有一些台灣品牌廠商都曾推出產品,但是當手機更普及,產業成熟之後,台灣廠商幾乎消失了,當時某一年一定可以稱之為智慧手機元年,需求將會大爆發,但是需求大爆發卻不是投資股票的理由,因為企業不一定能獲利,同樣的邏輯放在網路元年,網路需求大爆發,結果是網路泡沫,或是更早的電腦需求大爆發,後來的產業競爭發展成各製造商只有極低的毛利率,必須找尋更低成本的地方設廠才能獲利,各種XX元年需求大爆發不一定會帶來企業的獲利,不是投資股票的理由,現在的宣稱的AI元年也是。
讓股價上漲的不單只有需求的因素,更須加上供給的因素或產業競爭的因素,供不應求才是股價上漲的主因,如果需求大爆發但供給成長更快就不會讓股價上漲,這是現在看待AI伺服器製造商該抱持謹慎的原因之一,較早期的AI伺服器製造商應該是廣達、緯穎(緯創),後來是各電腦組裝廠都加入,供給增加就會壓抑股價,雖然無法以具體數據來檢視究竟有多少產線、產能加入,還是可以觀察相關企業的動作及股價來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