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21 年 11 月號文章"Making copies: Sounds like a match?"之摘要譯介。
讓我們隨著製琴師 Sam Zygmuntowicz 的思路,一起看看「仿製琴(exact copy)與原作的音色相似度」可以如何討論吧!
Zygmuntowicz 採用他 2009 年在物理學家 George Bissinger 實驗室執行的 「Strad 3D」計畫 所獲得的數據為基礎,進行三把名琴的仿製。他希望透過這次的研究與製作過程,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Strad 3D 計畫:透過 3D 雷射震動掃描(3D laser vibration scanning)、CT 掃描(CT scanning) 和 聲學分析(sound analysis) 三種方式,檢視 史特拉底瓦里 1715 年 Titian、1734 年 Willemotte,以及瓜奈里 1735 年 Plowden 三把名琴的細節。
Zygmuntowicz 首先觀察並記錄三把名琴的外觀特徵,例如:背板的全長、琴角與鑲線特色,以及面板拱形結構的高度與延展方式。
接著,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考:我們應該完全複製現今所見的琴,還是根據個人偏好或木材的特性做調整? 答案是——應根據每一次的製作需求而調整。
例如,透過CT 掃描,我們可以得知木材的密度與腔體內低音樑的長度。然而,由於很難找到與原作完全相同的木材,他選擇在仿製時根據木材密度的差異適當減少背板厚度;此外,低音樑的長度也依據他的製琴經驗調整為比原作更長的版本。
為了比較原作與仿作的音色,Zygmuntowicz 透過頻譜分析將聲音視覺化,並建立了自己對 低頻、中頻、高頻 的描述系統,以便更精準地討論音色特性 :
在分析頻譜後,Zygmuntowicz 將上述的詮釋詞彙與演奏家對原作的聲音描述進行對比,以找出音色上的趨勢與關聯性。
確實有助於釐清影響音色的因素。本次實驗中,三把琴在頻譜上的最大差異,或許來自於面板拱形結構的影響。
從頻譜分析來看,仿製琴在趨勢上與原作相似。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製作過程中製琴師所做的各種決策,最終都流露出製作者的思考與個人風格。
Zygmuntowicz 提醒我們,要先思考這裡的「好」是什麼?相較於難以客觀判斷的「好」音色,他認為,能夠更深入理解提琴結構與音色之間的關聯性,將有助於製琴師探索與想像更多可能性!
原文請參見:Zygmuntowicz, S. (2021, November). Making copies: Sounds like a match? The Strad, 132(1588), 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