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Asian Perspective》期刊1993年冬季刊文章 "The Geoculture of Development, 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Geoculture?" 之摘要譯介。
「文化」到底有沒有「用」?藝術與人文經常被描繪成伸出要飯的手,卻又被責怪不肯收起討飯的碗。「文化」時而像燙手山芋,時而像被科學、政治、民主、共產等各方勢力踢來踢去的皮球——需要時就捧在手裡,礙事時就一腳踢開。雖然這齣戲不斷重演,但每一次我們都必須重新追問:
我們究竟如何走到這一步?每一次又有什麼不同?
這次,就讓我們跟隨集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於一身的學者 Immanuel Wallerstein,一起思考冷戰後,「文化」如何在全球政治格局中浮浮沉沉。
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百廢待舉的時刻
Wallerstein 認為,1950 到 1970 年代間,全球瀰漫著一種熱血而天真的「神話」:
- 只要努力改革、積極推動現代化,每個國家都能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而這個過程中,「文化」往往被視為老舊的「包袱」,必須暫時放下才能順利前進。
- 每個國家作為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都能依據自身利益來規劃經濟發展的藍圖,不受外來的限制與約束。
-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穩定且統一的「文化」,是維繫國家認同、推動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礎。
但現實真的有這麼美好嗎?所有國家真能如此順利地手牽著手,一起走向未來嗎?
過猶不及的折衝──當「文化」從包袱變成救命符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發展」經常伴隨著另一國的衰退,很難達成所有國家共同受惠。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主權」往往受限於全球經濟體系,「經濟自主」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此外,「文化」也絕非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隨著歷史、地域、階級等因素持續重組與再定義,難以簡化為單一概念。
當那曾經的美夢逐漸幻滅、國家「發展」無法再滿足人民需求之時,那些被視如敝屣的「文化」意外地再度走上前台,成為經濟挫折中的精神支柱,並以其凝聚認同的力量,轉化為抵抗外來壓力的重要資源。人們逐漸領悟:文化並非阻礙,而是凝聚群眾、穩定社會不可或缺的發展基石。若忽視在地文化,可能將重蹈早期技術改革失敗的覆轍;唯有真正將「文化」融入發展策略,才能締造持續穩定的未來。
這是終點嗎?──四個當務之急
為了在「發展」與「文化」、「現代」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Wallerstein 為我們提出了四個具體且迫切的問題:
- 物質主義:富足生活的盲點
當人們把財富、舒適與物質享受視為唯一目標時,精神層面與非物質價值往往成了犧牲品。
- 個人主義:自由與集體之間的拉扯
過度強調個人自由與市場競爭,很容易導致冷漠的社會氛圍;但相反地,集體力量一旦過度組織化,又常常導致權力腐化。
- 種族中心主義:假中立的陷阱
將特定的文化價值視作普世標準,看似客觀中立,實則暗藏權力與利益鬥爭。不僅造成種族與文化的分裂,也讓弱勢群體的歷史與獨特性遭到忽視,加劇全球範圍的不平等。
- 普羅米修斯式的衝動:進步與災難的一線之隔
人類不斷追求科技創新與無止境的經濟成長,這股內在衝動就如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帶來火種:知識與創新雖然帶來進步,但也伴隨難以預測的災難與風險──創造與毀滅,往往僅是一線之隔。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篇幅也只有短短十多頁,但Wallerstein所指出的課題與方向,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他沒有提出簡單或通用的萬靈丹──因為這些複雜的問題,本來就很難有統一的解答。但或許,我們至少可以試著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處境。
原文請參見: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Geoculture of Development, 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Geoculture?" Asian Perspective 17, no. 2 (Fall-Winter 1993): 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