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身於天地之間,遇到挫折困頓有時會懷疑是否有一個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又或者載浮載沉於社會中,總覺得好像很多時候與環境格格不入,於是乎問出了一個棲身的地方這樣的疑問,想知道在經歷這些那些以後,還有什麼是自己能掌握的,以及好像獲得一個惡魔果實能力之後,要怎麼面對自己、家人以及社會。
父母失和對於兒童而言,自然是不安全感的來源,那些成長過程中心理的創傷,有時家人已分身乏術難以理解,而手足也可能找到了自處之道,對每個受傷的人而言,最過不去的,也通常就是自己。
等到自己真的有點力氣,能做出些決定之後,接著的大概就是怎麼面對這些陳年爛帳。對於家人的不理解和為了保護自己做出的各種防衛,有時帶刺的像是攻擊。黯然神傷之外,還有莫名的比較產生的罪咎感,同樣一個生長環境,畢竟是不同的個體,本來就可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在掙扎的過程中又產生的各樣摩擦,撕裂的可能是早已結痂的傷口,一再的傷害造成可能是永遠好不了,但卻找到了和這傷痛相處的模式。
從外部空間談到身體、舌頭乃至於親族逝去所帶出來的家族問題,曾經遊走在不屬於自己的二個不動產中,那些不由自主所產生的怨懟,和面對家庭失和附帶的各樣暴力,都使得安放自身顯得困難。看似平凡的教師家庭,卻因為每一代對於下一代過多的干預或者說愛護,造成了許多不自由決定所產生的無法負責。
終究人生還是自己的,等到面對真有一點經濟能力可以做出決定的時候,先是選擇逃離,有個距離的回望那些自己的不理解和那些曾經產生傷害的背景,竟有些時代的哀傷。畢竟書上的那些正確答案,並不盡然可以發生在現實生活。而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卻常常不是教科書中的標準版本。
絮絮叨叨的談著自己的經驗,看著母親在自己身上的付出和在家族中的掙扎,到頭來也因為真的太過沒了自己,於是只產生了想逃的衝動,特別是在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想法之後,更覺得這些背負傳統的付出簡直難以接受。然而這些像是基因一樣甩不掉的殘影,就這麼如影隨形的隨時冒出來成為一種干擾,只能揮舞著能把握的文字,為自己擋下些什麼樣的磨難。
對比前一本小說,這本更多談的是自己的經驗,也更顯得尖銳真實一些。和母親的拉扯、對父親的不諒解、對家族政治傾向的反思、對自己成長過程所經歷的這些那些以及在憂鬱症和失眠困擾中掙扎,所有的無能為力就用自己最能掌握的文字,且寫且梳理可能的自處之道,也給那些沒那麼掙扎的讀者望見,這些掙扎中可能磕碰後最不舒服的部分。
推薦給也有些家庭難題的朋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指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而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或許這些經驗就能成為某種有意義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