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文化傳統的傳承,都可能會經歷許多考驗,只是有些條件好,有些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一本以傳統巫術為主題的書,講述的正是這傳統一部分的內涵及所面臨的挑戰。
原住民文化傳統面臨過許多的困境,而主要政權的更迭以及統治策略的改變也牽動著這些文化怎麼留存。面對巫、頭目以及祖靈的信仰,族人可能有不一樣的想法,而選擇相信、保存這些傳統的人,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也可能對傳統有種使命感,而關於巫與神靈,更多的可能是與神秘力量的互動。
從小長在保留了相對完整傳統的部落,而且出身於頭目家,從一場意外開始,接觸了傳統的神靈。成長的過程幾次經理與靈界的互動,直到部落出現了傳承需求,加上公所開了巫師班才踏上這條辛苦的傳承道路。
巫術想必會與超自然現象有關。加上作者的關於社會科學的訓練,以人類學田野觀察與心理學的詮釋說明巫師的養成路。那些超自然現象對當事人來說是很身體的體驗,對學術研究和科學來說,或許就是孤證難以支撐。這些特殊的經驗一方面強化對巫術、傳統乃至於部落認同的心向,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那些西方學術研究仍難以觸及的領域。
傳承巫術不僅是一種技藝,有時更是一種契約和承諾。對部落的凝聚與認同而言,這些傳統祭儀不僅是儀式,更是透過平常少用的艱深族語或巫語來與靈界溝通互動。過去缺乏文字記載的祭儀與咒語等等,使得師徒制成為一種傳承的必然,但即便如今有了錄影錄音等科技介入,那些難以言傳的意義與審度每一個祭儀時刻應該採取的行動,終究難以透過這些方式加以保留,頂多就是輔助。
面對部落的重要時節與生老病死,巫師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基於傳統信仰,那是一種人與靈的互動溝通;從科學的角度切入,可能會看成是種集體治療。從了解脈絡開始,巫師必須選擇合適的巫語來改善委託者面臨的困境,而巫術也沒有保證成功,於是巫師戰戰兢兢的,一方面擔心自己巫術不及,一方面更害怕砸了族人對巫術的信任。
五年一度的五年祭和年度舉行的歲時祭儀,在在反應族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從部落的分工開始,許多傳統不斷的面臨新的挑戰。不僅立巫難度頗高,面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衝擊,也可能分化原先就是少數的族人。而每個傳統在面對挑戰時所採取的因應對策不同,有的就轉變,有的還是一如既往的繼續堅持。哪些留、哪些變,是從不止歇的大哉問,巫師也會用巫術的方法尋求可能的解答。
東排灣的傳統因緣際會保留了大部分,而這本書則是希望透過書寫的方式再留下些什麼。看得到急切也讀得出急不得,下次的五年祭將在2028年,希望到那時還記得這個特別的故事。
推薦給也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在臺東所留下的這些傳統文化躍然紙上,可以幫助讀者有個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