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八〕集合住宅的實驗–女九舍&學人宿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女生宿舍第九棟(女九舍)/1970年

台灣大學女生宿舍第九棟(女九舍)是王大閎在臺大設計的第一棟宿舍,隨後還有學人宿舍和新生南路宿舍。王大閎對居住空間的敏感度一直倍受建築圈肯定,尤其他的三棟自宅—建國南路自宅、虹盧及弘英別墅。

雖然女九舍必須滿足許多的功能性,但王大閎還是在空間或細部有創意的設計。
女九舍位於小椰林道上,斜對面就是生化所。它刻意不朝馬路,而是轉了九十度,將正面設計成一個路口花園,這樣不僅讓宿舍更有私密性,也增添了周圍的綠意。

女九舍位於小椰林道東側

女九舍位於小椰林道東側

位於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

位於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

位於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

位於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


女八舍、女九舍的共用正門

女八舍、女九舍的共用正門


女九舍的平面是一字型,中央有一條走廊,三層樓高,立面像打格子似的,以樑柱分隔成七等分,每一個格子都擺上兩扇有遮陽板的窗。細看每扇窗的斬石子遮陽板、窗台與邊框,組合起來像戴著帽子似的,畫面非常有趣。

斬石子的窗台、外露柱樑及女兒牆的組合,再搭配嵌入的清水磚外牆,整棟建築非常樸素優雅,卻不失細節。

屋頂的女兒牆邊,設計了一整圈混凝土座椅,王大閎可能想像女學生會利用屋頂空間洗衣、晾衣或者和同學聊天談心,所以貼心設計了這個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也增加屋頂空間的變化。
不過從生化所的高處望去,發現女九舍的屋頂可能為了防水,已經用鐵皮覆蓋,原本的模樣已經看不見了。

女九舍正面

女九舍正面

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清水磚與嵌石子的牆面

小椰林道上的女九舍。清水磚與嵌石子的牆面


遮陽板與窗台的細節

遮陽板與窗台的細節

遮陽板與窗台、屋頂的細節

遮陽板與窗台、屋頂的細節


遮陽板與窗台的比例

遮陽板與窗台的比例

raw-image

從生化所眺望女九舍

從生化所高處眺望女九舍,現已加裝了鐵皮屋頂

從生化所高處眺望女九舍,現已加裝了鐵皮屋頂

從生化所高處眺望女九舍,現已加裝了鐵皮屋頂

從生化所高處眺望女九舍,現已加裝了鐵皮屋頂


歸國學人宿舍/1972年
離開臺大校園,往基隆路靠山一側的長興街走去,附近都是臺大學生宿舍,其中坐落在長興街60,62號,提供海外歸國教授居住的臺大歸國學人宿舍(簡稱「學人宿舍」),是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也是他少數集合住宅類型裡有趣的實驗。

raw-image

樓梯間的光影變化
學人宿舍的配置是一個扁平拉長的八角形,中間有天井,體現中國合院的天井的概念,傳遞人跟土地和天空之間的一個對話關係。

短邊的部分設有兩座樓梯,一座是通往中庭的逃生梯,另一座則是主樓梯通往戶外。這個不規則的八角形設計很聰明,它把長邊和短邊的空間調整得更接近矩形,讓室內空間更方正、更好利用。

樓梯間的設計也很有意思,走到半樓時,空間變成T字型,到了住家門口又回到方形。此外,樓梯採用兩折式設計,當光線灑進來,你能感受到明暗交替的變化。這與中國傳統合院的空間體驗相似——走在老房子裡,先是有點暗,進入天井時光線驟然明亮,接著步入迴廊又再次轉暗,形成一種富有韻律感的空間節奏。
由於現代建築須垂直發展,王大閎將這樣的空間經驗融入樓梯間,透過折梯設計呈現光影變化,使空間更具層次與趣味性。

學人宿舍為私人住宅區,無法參觀內部

學人宿舍為私人住宅區,無法參觀內部

學人宿舍樓梯間(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學人宿舍樓梯間(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學人宿舍樓梯間半樓處成T字型(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學人宿舍樓梯間半樓處成T字型(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學人宿舍細部設計

學人宿舍細部設計


水平遮陽與冷氣孔

樓梯間的部分沒有裝窗戶,而是以內斜的水平遮陽板來替代,以增加採光和通風。住家的部分則在窗戶上方設有一字型遮陽板。
王大閎的臺大校園建築中,1974年的生化所、1977年的慶齡工業研究中心都採用了水平遮陽設計。學人宿舍在1972年落成時,僅在樓梯間的立面進行了首次的嘗試,後來使用面積逐步擴大,到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時,已經進化成一整面的水平遮陽線條。

從這裡可看出王大閎在70年代後,對現代建築趣味性的探索與轉變。

學人宿舍樓梯間的水平遮陽

學人宿舍樓梯間的水平遮陽

1974年生化所、1977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應用面積逐步擴大的水平遮陽線條

1974年生化所、1977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應用面積逐步擴大的水平遮陽線條


這裡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設計,是王大閎將冷氣開孔設在窗戶下方,這和傳統的冷氣設置相反。因為冷空氣會從上面往下流,但他卻將冷氣孔打在下方。

徐明松老師笑稱:「結果,住進他的房子,會發現上半身都不涼。」接著又說:「我問過他,你冷氣為什麼要裝在下面?王大閎說,他喜歡早上起床,踏在地上涼涼的像草皮的感覺」(笑),這種話一聽就是在乎弄人家。
其實,主要是因為人的眼睛的位置較高,將冷氣裝在上方會破壞視線,以王大閎對美感的要求他會受不了。所以都把冷氣給裝在下面,連他自己家的冷氣也是裝在下面。他還跟朋友說,「冷氣開強一點就好!」

學人宿舍

學人宿舍

從外觀來看,冷氣擺放在窗台中央正下方,可以維持立面的整齊與美感。(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從外觀來看,冷氣擺放在窗台中央正下方,可以維持立面的整齊與美感。(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窗戶比例與民族習性
王大閎設計的門窗比例通常較為修長,常見的窗戶比例大約是1:4到1:5,這樣的比例與中國國畫中的長軸相似。舉例來說,外交部辦公室內,成排的長窗正對著中庭,當你在辦公時,望向窗外的庭園景致時,這些窗戶框了一個景,就像一幅國畫,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這種長窗設計不僅符合美學,還呼應了不同民族的視覺經驗。以日本為例,因為日本人習慣坐榻榻米,視線較低,因此他們設計的窗戶通常比較低且寬;而中國人不坐榻榻米,窗戶設計則偏向高且窄。像王大閎的自宅窗戶大約是1:4.3,顯得非常修長。

此外,日式窗戶很少會向外推開,多為橫拉型,主要是地狹人稠,空間有限,橫拉可有效利用空間,加上矮胖的窗戶如果外推,承軸容易損壞,木頭也容易變形。而中國因為土地遼闊、房子空間都比較大,所以會選擇向外推開。

這些不同的開窗方式和窗戶設計,反映出不同民族基於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所形成的美學觀念。中國人偏愛垂直的長窗,而日本人則喜歡矮平的窗戶,這些設計都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

學人宿舍的這扇窗戶推測是未經更改的原始設計,擁有四個長形窗格,兩側可外推,並保留了檜木窗框。

學人宿舍的這扇窗戶推測是未經更改的原始設計,擁有四個長形窗格,兩側可外推,並保留了檜木窗框。


紅鋼磚與洗石子牆

學人宿舍的外牆採用紅鋼磚搭配洗石子,雖然王大閎早期並不常使用貼磚,他偏好呈現素材的天然感,但到了1970年代,紅鋼磚的使用變得頻繁,這種磚的顏色較接近紅磚,並且質感符合王大閎的設計需求。例如1974年的生化所,外牆就是貼類似紅鋼磚的磚材,此外更代表性的例子是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剛落成時,外牆是清水磚,但由於清水磚的特性會吐白華,當時的市長高玉樹認為這樣的觀感不佳(有點像口吐白沫)。最終,建築師不得不在清水磚上覆蓋紅鋼磚來處理。對王大閎來說,這樣的改動無疑讓他感到無奈,但也成為了一段歷史的痕跡。

此外,學人宿舍外牆的洗石子面材,雖然王大閎更偏好斬石子,但當年可能礙於建造成本等考量而使用了洗石子。不過這些洗石子面材的做工非常精細,經過五十多年,完全沒有剝落,依然堅固美觀。這也反映出那個年代匠師的精湛手藝。

端看學人宿舍外觀並不起眼,但是這種種細節,正是王大閎的建築作品最讓人一看再看的地方,因為在樸素的外觀底下,潛藏著恆久的趣味和美感,經過時間的淬鍊,愈發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感謝徐明松老師專業導覽
◎感謝賴仕堯老師專業導覽
◎感謝蔣雅君老師專業導覽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a-avatar-img
2025/03/03
非得把冷氣孔擺底下....😂 這電費....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4
Sylvia 不是您沒看仔細,而是學人宿舍附近確實全是學生宿舍,的確容易混淆。謝謝您恰好提醒了我這一點,我會再補充一些說明文字。美學和實用打架,這種情況您應該常遇到,您會如何處理呢?
Claydee-avatar-img
2025/03/04
持續收看中!謝謝分享。聽過遮陽板的解說後,昨天經過外交部也特別注意建築的立面,可能是受公家機關的氣氛影響(或業主要求?),還是台大校園的比較活潑有變化~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4
Claydee 感謝收看!外交部真的是規規矩矩,它跟國父紀念館一樣,都是在1972年落成。幸好並沒有被要求建造成宮殿式的風格XD。可能受限於政府機關,無法像台大校園建築那樣可以自由發揮吧!不過也是展現了應有的氣派與穩重感。 屋頂可見中國建築的斗拱意象,入口突出的車寄上方,則有厚重的格子呈現藻井的意象、修長的窗戶比例....有許多細節值得細看...
👍👍👍很讚的導覽,我還沒注意過日式窗戶是橫拉的呢!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3
林燃(創作小說家) 謝謝閱讀~從一些細節發現民族性的差異,的確蠻有趣的呢^^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0會員
50內容數
Kik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Thumbnail
2025/04/29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Thumbnail
2025/04/28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Thumbnail
2025/04/28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Thumbnail
2025/04/27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
Thumbnail
2025/04/27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臺中聚奎居是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古蹟,融合了閩式三合院與巴洛克式洋樓的風格。聚奎居提供旗袍和漢服租借體驗服務,遊客可以在復古場景中留下華美的倩影。本文介紹了聚奎居的特色景點、旅遊心得和營運資訊。
Thumbnail
臺中聚奎居是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古蹟,融合了閩式三合院與巴洛克式洋樓的風格。聚奎居提供旗袍和漢服租借體驗服務,遊客可以在復古場景中留下華美的倩影。本文介紹了聚奎居的特色景點、旅遊心得和營運資訊。
Thumbnail
1.約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日治時期帝國糖製株式會社住宿空間,之後做為中壢農村國民學校教師宿舍,二戰後為公教人員住所。附近為蔗苗種植、中壢農村國民學校實習地及軍馬養育。 2.2018年登錄歷史建築,2020年完成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2021年完成規劃設計。 3.設計暨修復約2
Thumbnail
1.約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日治時期帝國糖製株式會社住宿空間,之後做為中壢農村國民學校教師宿舍,二戰後為公教人員住所。附近為蔗苗種植、中壢農村國民學校實習地及軍馬養育。 2.2018年登錄歷史建築,2020年完成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2021年完成規劃設計。 3.設計暨修復約2
Thumbnail
金錦町位於榕錦時光主區的對面,日治時期多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總督府山林課、台北刑務所及台北帝國大學教師及官員居住的地方;是日式「雙拼式丙種官舍」,重建時是以日式建築的工法進行整體修繕
Thumbnail
金錦町位於榕錦時光主區的對面,日治時期多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總督府山林課、台北刑務所及台北帝國大學教師及官員居住的地方;是日式「雙拼式丙種官舍」,重建時是以日式建築的工法進行整體修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