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生死海中,修道是急。
做各種善事以換取生天的福報,這是一般宗教的目標,也是佛教的世間(人天)因果,但善惡與福罪是相對而夾雜的,也是可累積與消耗的,因此是無常而有漏的,總不出乎三界六道的輪迴,只有修學佛教的三乘法,才能解脫成佛,出離生死;此事比人生的一切價值與奮鬥,更優先、更急切。
但是,三乘法所修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對越來越深入末法五濁的眾生,不僅倍加難解難行,幾乎不可能一生成就,更不保證千生萬世的接續修行而不退墮;於今之計,只有趁此得聞彌陀淨土門,趕緊念佛往生極樂,到彼熏習無量光壽而成佛。《雲棲淨土彙語》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者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禪祖念佛集》明‧一元宗本[1]:
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隨造隨受,據爾所作因,還爾所作果。是以善行惡行,世間之因也;三界六道,世間之果也。持戒念佛,出世間之因也;淨土成佛,出世間之果也。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2]要將念佛為正因,作福為助道,福慧雙修,成等正覺。所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無差,始終不昧。……如今是因,臨終是果,作惡而境現前,念佛而佛界自至。
作福的內容:
一、(世福) 1孝養父母、2奉事師長、3慈心不殺、4修十善業。
二、(戒福) 5受持三皈,6具足眾戒,7不犯威儀。
三、(行福) 8發菩提心、9深信因果、10讀誦大乘、11勸進行者。
印光大師: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淨土五經跋》
所以觀經三福,初則世善皆堪迴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尚獲往生;至於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須言矣。是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了無棄物,《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代王弘願作)》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淨土,皆得往生。《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既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之果。《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故凡念佛之人,必須於家庭倫常中各盡其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者是也。又須懲忿窒慾,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修善去惡,尤須在起心動念處,認真省察,篤實擴充而克除之;戰兢惕厲,毋或怠忽,是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實利益。如基址鞏固,萬丈高樓自可隨意建造矣。《觀無量壽佛經石印流通序》
生於世間,得人身、聞佛法,若不作福行善,浪得身心;不念佛往生,虛耗三業。白居易:「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這是年老體衰,而往生事急,只能放捨雜修。但可反推而知其以前前常作福業也。
釋性梵《無量壽經》p.266我們要學彌陀因地,不是貪享彌陀的依正果報而求往生。深厭自我而廣修福慧,悲愍眾生而多行方便。以彌陀因地,作為自己的警勉與考驗、激勵與鞭策。從念佛與十善,自行與化他中,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彌陀願海,法藏典範,才不會愧對彌陀、愧對法藏,也才不愧對諸佛,愧對眾生。
[1] 明.一元宗本〈西方詠〉:「西方慈父動悲哀,接引迷流歸去來。早向蓮臺親托質,莫投凡世入胞胎。」[西方步步踏蓮華,指路開門謝釋迦。三復丁寧無別說,一心念佛早歸家。][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大道理綿長,功德巍巍不可量。非但釋迦開此路,恒沙諸佛盡稱揚。]《蓮邦詩選》
[2] 元‧《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信卷第五:今時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不信往生淨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諒哉,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