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看外國的訪談節目,偶然中聽到這篇神奇的開場,童年時隨家人從前南斯拉夫逃離共產政權來到加拿大,早年從事各種零工培養了勤奮與毅力。1990年,他抓住科技浪潮,創立 BRAK Systems,專注於網絡安全,並在2000年以3020萬美元將公司賣給 AT&T 加拿大,實現財務自由。隨後,他創辦 The Herjavec Group,將其發展為全球知名的網絡安全企業。作為《Shark Tank》實境秀的創業家投資人,他以直率態度和深刻洞察力廣受關注,並透過出版書籍如《Driven》分享創業與人生成功的心法,成為備受尊敬的企業家與公眾人物。他的奮鬥過程無疑是許多創業者和企業家追求成功的榜樣。在一邊跑步一邊聽到這個感人的故事,被影片中的思維震驚並想要分享給文章的閱讀者。
"Abundance is a Mindset" 我常常在思考,為和創業家企業家絕大部分來自歐美地區,除了工作環境和機遇不同,但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不同也是主要的原因。
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為什麼想寫這類創業、企業家的故事呢??
因為這些企業家、領域創業者、網路影響者他們根深柢固的相信,而“Growth Mindset”成長思維,只要人活著一天,就是創造命運的可能,然後周而復始的不會因爲他人的想法而隨之動搖,堅信並且嘗試排除一切困難去達成目標,這種堅毅(Grit) 是美國教育的堅韌不拔,持續樂觀激進(Ambitious),而不是不斷地游移外在的聲音或是’迷信’ 一切都是命,算命,特別是台灣人普遍相信這種說法,換個想法,如果你相信所以就會用框架架著自己的思維,因為只能這樣,於是大腦機制總會依照過往經歷直接產生簡易的理解判斷結論,然後就會往消極的念頭去認為一切情感、各種經歷無非是命,然後還用“順由天命”實質上懶得改變的,用“退一步海闊天空” 為不敢奮力邁出腳步、一步步踏踏實實積累尋找逃避的藉口。你相信什麼,你就是什麼,吸引力法則不是來自缺乏的吸引,而是“成為感”的吸引。先成為,先"Be"然後才是becoming成為. 於是我想分享一篇篇聽到的有趣的想法和傳奇故事,鼓勵更多的人從不同角度去構建可能。而從聆聽他人的典範之中,妳你不一定要成為,但因為思想的維度提高,在生活的各方面就會產生骨牌效應。如果移民和難民的起點都可以,舒適圈的養尊處優的人為什麼富不過二代? 其實臺灣的國民平均所得GDP在世界上已經名列前茅,歐洲許多國家雖然歷史文化豐厚但是經濟慘淡,如果真實理解當地情況之下才發現台灣人比起絕大部分的國家已經是世界上的均富水平了,心懷感恩原來世上還有很多地方吃飯和物質都是生存線的問題,而我們在台灣還有吃到飽、各種科技產品、還有時間消費和閑晃,因此真的是很幸福了。
人,總是在不知不覺 造就了一切 而聽到訪談節目最有趣的一句話是,“普通人寧可庸庸碌碌三十年,卻不願意選擇用3年貫徹力行去創造人生”。許多人總會覺得如果成功了就會失去珍貴的一切,然而事實卻是這可能也是一個藉口, 因為你可以帶給更多人幸福,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福祉,給自己和家人朋友帶來更好的滿足感和人生價值,而一切無非只是一種懼怕和膽怯的念頭去避免改變,情感生活如此、工作亦是如此,而人生就如連環效應ripple effect,為何不放手一試,用Abundance Mindset豐盛思維,思考如何創造各方面從健康、人生管理、、情感生活、理財經營、工作事業的全贏局面,既便不一定可能但至少離可能更加接近,畢竟大腦是無可限量的,為何多數人選擇情緒化的思維,而不是換個思維想想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地方可以借鑑。
不是要成為多大的事,不是要成為企業家,沒有多偉大,但可以在每日的生活從身邊做起,欣賞這樣的意志和使命感,還有相信持續創造人生的可能。看一下這個實境秀的段落,其實也挺娛樂,我沒有全部看完因為平時實在沒有閒情逸致欣賞但一邊運動一邊聽,一遍吃飯放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好像可以的。如果想法造就思維,視野決定眼界,但最終行路,實業,別無他法靠的都是始終如一、貫徹始終的意志力、精準的眼光和敏銳的局勢判斷而應變與解決問題。那們即刻珍惜當下,現在的每一天的時光吧。不需要太多的躊躇,直接了當yes or no, 然後開心創造各種豐盛。最後放上一句經典名言“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 (像男人一樣思考,但像女人一樣優雅)這本書說明了大部分的立場互換,或許會有另一種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