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近萬幢樓齡超過 50 年的大廈,部分因日久失修,成為都市安全隱患。屋宇署自 2022 年起引入無人機協助勘察樓宇外牆,並於去年首季將外牆特別勘察工作恆常化,預計每年檢查 360 幢樓宇。
根據屋宇署的資料,去年完成檢查的 360 幢樓宇中,352 幢存在外牆風險,主要集中在油尖旺區。其中,207 幢由業主自行處理維修,餘下 145 幢則由政府承建商代辦。
傳統的樓宇外牆檢測主要依賴相機和望遠鏡,從地面或天台進行視察。然而,這種方法存在視距遠、障礙物遮擋等問題,導致檢測效果不佳。無人機的引入,無疑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無人機解決方案。
Windwalker Production Limited
無人機能夠在高空近距離拍攝外牆狀況,突破了傳統方法的限制,提供更清晰、更全面的視野。屋宇署高級專業主任(研究及發展)王呂強表示,無人機能克服傳統檢測的局限,例如距離遠或障礙物遮擋的問題。去年,157 幢樓宇使用了無人機進行檢測,顯示其應用已逐漸普及。
作為一名專業無人機操作員,我認為無人機的優勢在於其精確性和全面性,而非速度。周昕也指出,無人機未必能大幅節省時間,但能更精準地找出外牆的破損之處。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尤為重要,因為外牆的細微裂縫或脫落,若不及時發現,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隱患。
然而,無人機檢測並非萬能。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視野清晰、遠離人群等。因此,並非所有樓宇都適合使用無人機進行檢測。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市區,無人機飛行可能受到限制,需要特別注意安全和法規要求。
為了解決無人機操作員短缺的問題,屋宇署於去年第四季向民航處申請成為小型無人機「進階訓練機構」,並於上月 22 日獲批。這一舉措將大大提升屋宇署在無人機檢測方面的能力。通過自行培訓遙控駕駛員,屋宇署不僅能增加人手調配的靈活性,還能確保操作員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知識。
此前,屋宇署的無人機遙控駕駛員主要由坊間機構培訓,但隨著無人機應用的需求增加,自行培訓成為更高效的選擇。目前,屋宇署已有 69 名合資格的遙控駕駛員,首批 14 名學員已完成訓練課程,預計到 3 月份,將有 4 班合共 56 名學員取得證書。
除了無人機技術,屋宇署還於去年 6 月起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通過將無人機拍攝的高解像度影像上載至 AI 工作平台,系統能夠自動分析和評估樓宇外牆的狀況,生成詳細的勘察報告。報告中,不同類型的破損會被標記並以顏色區分,這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
例如,AI 能識別外牆的裂縫、剝落或滲水問題,並根據嚴重程度分類。這種技術不僅能減少人工分析的時間,還能為後續的維修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屋宇署計劃於 3 月向物管業界分享使用無人機和 AI 檢測外牆的經驗。這一舉措無疑將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革新。這樣的分享非常有意義。物管業界若能引入類似的技術,不僅能提升樓宇管理的效率,還能更好地保障居民安全。
作為一名無人機操作員,我深知民航處在無人機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民航處的《小型無人機令》不僅保障了航空安全,也為無人機的合法使用提供了明確的指導。然而,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法規的更新和完善也顯得尤為重要。例如:
無人機技術在樓宇檢測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還為解決香港樓宇老化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屋宇署的自訓計劃和 AI 技術的引入,更是將這一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度。我期待看到更多類似的創新應用,並希望民航處的法規能與時俱進,為無人機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Ref: Wind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