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傳·第一章

說卦傳·第一章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易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原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2. 白話文 過去,聖人創作《易經》時,默然領悟天地神妙之道,並以蓍草進行占卜,以輔助神明的啟示。 他們觀察天地,參照天地運行的法則,並依據數理推演《易經》的體系。 觀察陰陽變化,而制定了八卦; 剖析剛柔相互作用,而創造了爻辭; 順應道德規範,使其符合義理; 窮究事物的道理,探索人的本性,最終達到對命運的理解。 --- 3. 解釋 (1) 《易經》的誕生 「幽贊神明而生蓍」 聖人透過冥想與智慧,感悟天地的奧秘,進而創造出以蓍草占卜為核心的《易經》體系。 「幽贊」 指的是默默協助、啟發的意思,代表聖人以智慧理解神明之道,並將其轉化為可用的占卜方法。 「參天兩地而倚數」 「參天兩地」表示《易經》的理論根植於天地的運行法則。 「倚數」指的是以數理作為推演工具,這與後來的《易數》、《河圖》、《洛書》等數理學說相通。 (2) 卦與爻的創立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陰陽變化是萬物運行的基礎,聖人觀察這種變化,推導出八卦,並進一步衍生出六十四卦。 八卦代表基本的宇宙現象,而六十四卦則是陰陽變化的進一步細化。 「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剛柔代表事物的強弱、堅韌與順從。 爻的變化體現剛柔互動,進一步影響吉凶禍福。 (3) 《易經》與道德義理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易經》不只是占卜的工具,更是一套符合道德與倫理的哲學體系。 「道德」指宇宙運行的法則,「義」則是人倫關係的準則。 (4) 《易經》的終極目標: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窮理」指的是探究萬物的運行原則; 「盡性」是指理解人的本性與潛能; 最終目的是達到「知命」,即理解自己的命運,順應天道,找到人生的方向與價值。 這句話揭示了《易經》的終極目標:讓人了解宇宙的運行規律,洞察自己的天命,從而做到趨吉避凶,活出智慧與和諧的人生。 --- 4. 總結 1. 《易經》是聖人參悟天地運行規律,結合數理推演與神明啟示所創立的智慧體系。 2. 陰陽變化決定卦象,剛柔互動產生爻辭,這些都是宇宙法則在人間的體現。 3. 《易經》不只是占卜工具,更是一種符合道德與倫理的哲學,幫助人理解天地與自身的關係。 4. 學習《易經》,就是探究宇宙法則,理解人性,最終達到「知命」,順應天道,找到人生的方向。 這一章點明了《易經》的本質:它是一門關於天地、數理、道德、命運的學問,既能指導人生,也能解析世間萬物的變化。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5會員
47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