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一位專門守護小孩的神祇,叫做「床母」,也被稱為「床神」或「公婆母」。她不像雷神索爾那樣威風凜凜,也不是住在天上的仙女,而是住在——床的旁邊!
這可不是開玩笑!根據古老的傳說,有個姓郭的書生,在考試路上和一位賣扇子的姑娘談起戀愛,沒想到他卻突然病逝了。姑娘為了保密,把他的遺體埋在床下。後來她生下了他的孩子,為了安慰他的靈魂,她每天在床上擺酒菜祭拜。被鄰居發現後,她就說這是「拜床母,保佑孩子平安長大」。這樣的說法就慢慢傳開了,成了風俗。這浪漫又帶點哀傷的故事,成了床母信仰的開端。
其實「床母」的信仰更早就有了。在古人眼中,像窗戶、爐灶、水井、門口這些日常用品,都有自己的神明。而床,是我們每天睡覺、養病、出生的地方,跟人很親近,當然也有神明看顧。特別是嬰兒,一天有一半時間都在床上玩耍、酣睡,床母就像一位溫柔的保姆,在夜深人靜時,輕輕拍撫孩子入睡,驅趕噩夢與病痛。
台灣人認為,16歲以下的孩子都住在「花園內」,受床母庇佑。從出生第三天「三朝拜床母」開始,每逢生病、節慶,媽媽們都會準備油飯、麻油雞,在床邊輕聲祈求:「床母婆,阮囝仔愛乖乖睏、平安大漢喔~」
床母的職責:夜間的守護者
- 安撫睡眠:相傳床母會在深夜輕拍孩子,哄其入睡。
- 驅邪避凶:保護孩童免受「驚嚇」(如沖犯煞氣或鬼魅)。
- 健康成長:民間認為孩子16歲前均受床母照看,尤其重視嬰兒期祭拜。
拜床母的日子
- 寶寶出生後的第三天(三朝)
- 床母生日:農曆七月七日
- 重要傳統節慶: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節日等)
- 其他:孩子常哭鬧睡不好、生病時、想感謝神明時
床母一般沒有塑像和畫像,有時在床頭擺上一只插著焚香的粗瓷碗,就代表床母的神位了,亦有人以紅、黃色紙書上「本宅床母娘娘神位」字樣,貼在床頭奉祀。
床母信仰反映了台灣人對「生命過渡階段」的重視——從出生到成年,每個環節都有神明護持。她不像嚴肅的天地神祇,而更像一位「家庭保姆」,與父母共同分擔育兒的憂心與期盼。
小知識:16歲後就不用拜床母了(因為孩子已「出花園」,長大獨立)。
如何拜床母?
拜床母是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為了感謝與祈求床母保佑嬰幼兒平安健康成長的重要儀式。以下整理了拜床母的時間、地點、供品、流程與禁忌,供您參考:
一、祭拜時間
固定節日必拜
- 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為床母的誕辰。
- 寶寶出生後第3天(三朝)、滿月、滿4個月、周歲等。
- 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元、重陽等節日。
特殊狀況加拜
- 孩子夜啼、睡不安穩
- 經常做噩夢、受驚嚇
- 生病時祈求早日康復
祭拜時辰:通常選在傍晚或睡前(約下午5點後),因為床母是夜間守護神。
二、祭拜地點
- 最佳位置:嬰兒床或孩子睡的床邊(床母是「駐床神明」)。
- 若無固定床位:可在孩子常活動的房間,靠近床的位置祭拜。
三、準備供品
傳統供品(適合重要節日,如七夕、三朝禮):
- 油飯:象徵圓滿、健康
- 麻油雞:滋補,祈求孩子強壯
- 水果:如蘋果、香蕉
- 茶水
日常簡易供品(孩子哭鬧、睡不好時):
- 餅乾、糖果
- 牛奶或溫水
- 一炷香(或雙手合十誠心祈求)
四、祭拜床母的小秘密
- 供品要「快閃」:傳說床母貪戀供品會耽誤護佑,祭拜約5分鐘即可。
- 不供筷子:怕床母拿筷子「打小孩」,所以只擺湯匙。
- 忌供酒:怕床母會喝醉。
- 七夕特別拜:這天是床母生日,供品更豐盛,祈求孩子健康長大。


- 祭拜時間:農曆七月初七 下午5~7點左右(酉時)
- 祭拜地點:16歲內孩童的床上

- 上供
- 焚香迎神(一或三柱香)並祈求床母保祐孩童
【祈願文參考】
「床母娘娘在上,今逢______________(節日、場合),奉請本宅床母娘娘駕臨,享用供品,祈求床母娘娘庇佑小兒OOO、小女OOO好睡好帶、平安健康............」(祈求事項因人而異) - 香燒五分之一時,雙手捧持床母衣(給床母的衣服料)、刈金拜供床母
- 燒床母衣及刈金
- 立刻撤供
- 忌用魚當供品:怕床母會挑魚刺挑太久,疏於照顧小孩。
- 不擺筷子:怕床母用筷子打小孩
- 忌供酒:怕床母會喝醉。
- 拜完立刻撤供:意思是順利把孩童撫養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