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順位的人,才是走進你心裡的人|品牌關係的心理排序解密》
方格精選

《第二順位的人,才是走進你心裡的人|品牌關係的心理排序解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會記得第一個人,還是第二個?」

前幾天朋友發了一篇貼文,裡頭提到我的名字,不是什麼誇張的稱讚,但她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

「非常感謝她了解我腦袋裡的東西。」

這句話乍聽很平,但我知道,那代表了她不是只把我當成「教工具的顧問」。

她其實,是在說——我有聽懂她在想什麼。

而我也發現,這不是第一次了。

很多時候,我不是第一個出現的人,但我會是那個,最終被放進心裡的角色。


為什麼是「第二順位的人」,走得更深?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概念:

  • 第一順位的人,多半來自初始印象(Primacy Effect),
     是你第一個接觸到的人、出場順序上的前段班。
  • 但第二順位的人,常常是你在互動中慢慢信任、理解、內化的那一位。

簡單說,第一順位讓人記得,第二順位讓人信任。

我很喜歡一段心理學的觀察是這樣寫的:

「第二個被提起的人,代表你已經在他腦中待了一段時間了,並且留下了某種穩定的信任感。」

這不是激情,是默契。


品牌顧問的角色,也是這樣被記住的

我自己從事社群行銷和品牌內容策劃已經十五年了。

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那些真正留下來的連結,並不是最早出現、講話最大聲、下廣告最多的人。

而是那些:

  • 懂你節奏的人
  • 能翻譯你腦中語言的人
  • 願意陪你慢慢釐清、但不搶走你聲音的人

我覺得自己比較像是那種:

「不是爆紅型創作者,而是品牌的節奏整理人。」

當你卡關時,我不會急著要你改掉自己,

而是幫你聽懂自己,然後找到一種方式——是你的方式、而不是別人強加的——說出來。


所以,我不是你第一個想到的沒關係

你第一時間會想到誰,也許是那個開門的人、引薦你入場的人、或是開場拍得很漂亮的人。

但如果你在走一段之後,會想到:「好像可以問問我」,

那我就知道,我不是錯過了開場,而是準備陪你走場。


留給我自己,也留給你

這篇文章,我是寫給自己的提醒,也想給那些在品牌路上、創作路上總覺得自己不夠搶眼、不夠即戰力、不夠話術的人。

有時候,你沒有被排在第一,不是你不夠好。

而是你是那種——走進別人心裡的第二順位

那種人在關鍵時刻,才會被想起。

而那,就是值得留下來的角色。


avatar-img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78會員
99內容數
【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品牌記憶點|自媒經營|職人IOP計畫|成家知識 在這個資訊過載、變動快速的時代,如何讓個人價值被看見?如何讓品牌真正被記住?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不只是研究行銷策略,而是探索 個人品牌、企業定位、內容經營,甚至生活方式的塑造,讓「品牌」不只是曝光,而是成為市場中的獨特記憶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這個什麼都講效率的時代,報價這件事,常常成為一種令人尷尬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報價本來就是要給人「看」
最近滑到一則新聞,是用 AI 生圖畫「吉卜力風格的貴賓狗全家福」。 硬是不畫6隻貴賓狗,還幫狗請珍奶喝,最後第九次才生成成功。 大家都笑說 GPT 壞掉了,但我看到一個更有趣的點: 下面有個網友留言:「你的 .....
很多時候,像我們這樣安靜的人會被誤會成沒貢獻、沒參與、沒用心。 但其實我們只是習慣把參與的方式藏在感受與觀察裡, 不是不在場,是選擇不佔空間,但深度存在。
在這個什麼都講效率的時代,報價這件事,常常成為一種令人尷尬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報價本來就是要給人「看」
最近滑到一則新聞,是用 AI 生圖畫「吉卜力風格的貴賓狗全家福」。 硬是不畫6隻貴賓狗,還幫狗請珍奶喝,最後第九次才生成成功。 大家都笑說 GPT 壞掉了,但我看到一個更有趣的點: 下面有個網友留言:「你的 .....
很多時候,像我們這樣安靜的人會被誤會成沒貢獻、沒參與、沒用心。 但其實我們只是習慣把參與的方式藏在感受與觀察裡, 不是不在場,是選擇不佔空間,但深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