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一大堆,是垃圾,抑或是建材,全在利用者的心態。」在眾多的故事中,讀到最後結語,於此收束了前面所有的文字,讓人豁然開朗。
閱讀並非一時半刻結束,正如本書記錄白雲老禪師對於多年生活中的見解體悟,文字中能讀到他對佛法的解意。從信佛、學佛開始,是否循規蹈矩就定能成佛,路上有多種誘惑,來自自身也好、來自他人也罷,又該如何去梳理與排解,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反而為了成佛,興起執念,最終僅成為佛教徒。更在為自己貼上與佛相關的標籤後,用自滿的眼光俯視他人,進而讓自己與佛越來越遠,也讓他人對於佛感到困惑甚至厭棄。
其中讀到一個篇章,是白雲老禪師對一位有緣人的解惑。這位有緣人曾因佛而得到喜樂,她亦懷著良善的心想與家人分享,更希望信神的家人、不信神的家人都來信「佛」,也希望他們改變自我,可以開始出入寺院、戒葷腥。只是這樣的「執念」反而讓她與家人產生了齟齬,她不懂自己想將好事傳散的後果,竟是讓家人對於佛更加的排斥,也對她產生距離。
白雲老禪師聽到這樣的故事,並不直接幫她解惑,而是引導她反思,這樣一路努力信佛、學佛,是希望成為一位「佛學專家」還是成為能兼容山海的「佛心專家」。捫心自問,如果自己遇到佛學專家,將佛規加諸於你、日日希望你信佛是否讓人備感壓力,但如果遇到充滿智慧善心的佛中人,是否更能自然的親近佛法,進而開始認識修行,往好的方向去。當然對於這位有緣人,白雲老禪師亦是點到不說破,如有一天能頓悟,相信她的家人也會願意接受佛的光輝了。
還記得父親開始茹素,是因為長輩的驟逝,而長輩生前又有佛緣,讓父親開始改變自我,嘗試踏入長輩的生活圈,了解長輩為何有著如此信仰,也開始吃素。只是飲食習慣自己可以調整,但身邊的人總是會多問幾句,加上早年對於茹素的人的印象普遍都是宗教因素,並沒有像現在因為健康、因為愛護動物而不食葷腥,且對他們總是有所曲解並報以別樣的眼光。因此「呷菜仔」成為外人對於父親的稱號,還有人小小聲地詢問父親是不是要開始學佛,會不會出家等等。
的確,父親茹素的開端是與佛相關,他也或多或少會接觸佛法,但當他面對這些時而無禮、時而無知的疑問總是笑笑地說:「我還在學習,你們想了解我都可以分享。」因此讓人想去探究父親在學什麼?因為父親的確透過閱讀佛書,對於文言文解讀更加靈通,也透過前人留下的智慧妙語讓他在生活、家庭中更加圓融。父親結識的朋友都能與之闊談,在他們的言談中,句句不提佛語,卻字字都有禪意。在這些長輩的話語中,我總能學習到很多,也能放下許多執念和欲望。
時至今日,父親已茹素三十餘年,但您知道嗎?與他日日相處的妻子、兒女,我們並沒有完全戒葷腥,只是茹素已經成為習慣,在沒有父親的空間裡,我們亦不主動吃葷食,因為在我們心中吃素食,意味著健康無負擔,這或許就是父親對於我們的潛移默化吧。
雖不入道場,但其實生活裡就是種種修行,正如《泥沙集》中所錄入的隻言片語,有時細如泥沙,融在生命這條河流裡流過即逝;但有些卻硬如石礫,不僅逃脫不了更會讓自己遍體鱗傷。只是面對又大又堅硬的石頭,要去硬碰硬弄個頭破血流嗎?要置之不理,從旁逃開嗎?如果懷著摧毀的想法,終將能攻破這顆石頭,決定放棄面對也只是讓人生多繞一個彎。每個選擇都有其道理,也不一定都是壞結果,但這條生命河流就不只是湍湍流水,可能還有我們留下的懊悔的、痛苦的血汗淚。更可能換來一句自己悲嘆:「早知道就不要如此」云云。或許多想一下,我們可以用更坦然的心情、更有智慧方法的去面對眼前的難關,當然多讀一本書亦是尋求心靈啟惠的良方。感謝《泥沙集》讓我多了思路與體悟,更感恩生命中與家人朋友的相遇,相信未來我也能將細細泥沙,砌成如前人所述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千佛山
#泥沙集
#白雲老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