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閱讀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成長股的投資之道」的閱讀心得。
FundSmith在2015年賣出了達美樂持股,達美樂是FundSmith從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持有的股票,也是其持股中一直表現最好的股票。由於書中沒有明確說到達美樂的持股報酬,我便拉開了達美樂過去的歷史股價來看,估計從2010年到2015年之間,股價大約上漲了6倍左右(依照實際年度中的不同時間點,可能會有些微不精確)。史密斯在2015年度致股東信中以『帶著一些遺憾和不安賣掉了它......』來描述,賣出的原因主要是估值太高,而遺憾是因為達美樂對FundSmith來說,在當時仍然是一家不錯的企業;不安是因為FundSmith選擇賣出好公司,這是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而有趣的是,隔年在FundSmith的2016年度致股東信中史密斯說道『達美樂最終以最痛苦的方式證明了2015年FundSmith賣出持股的遺憾與不安,因為達美樂股價在2016年上漲了45%......』史密斯能夠在致股東信中誠實地說明其投資所做的正確決定以及讓人後悔的決定,確實是一家好公司特性(而不是包裝隱瞞),而達美樂股票的經歷其實也再次支持了FundSmith投資原則的正確性:
- 買好公司
- 不要支付過高價格
- 甚麼都不做
如果2015年沒有賣出達美樂持股,那麼到了2016年,達美樂從2010年到2016年之間的漲幅將達到9倍左右,然而我FundSmith的決策過程本身並沒有問題,在2015年賣出持股的理由是因為其估值達到了較高水平,而要保持此估值達美樂的營運獲利需要持續保持快速增長,而FundSmith對其能保持快速增長持懷疑態度。因此,只能說FundSmith痛苦地錯過了達美樂的成長,畢竟估值與成長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就像巴菲特曾經說過的『增長始終是價值計算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回過頭來看,FundSmith從投資達美樂獲得6倍的報酬,絕對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非常出色結果。
這個實際的經驗與案例也在在告訴我們,投資想要獲利,不一定要投資在高科技股票,這不是在說投資人不要去投資高科技股票,而是在表達,投資人應該在他們把握度較高的領域去做投資,提升投資的勝算與把握度,就像巴菲特說過的「能力圈投資」,我們投資人一定要在自己了解的領域去做投資,知道自己所投資公司的具體業務(商品與服務)是甚麼,才能夠進一步去判斷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與產品或服務的未來趨勢。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