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有這樣的時刻?站在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櫃前,明明餓得前胸貼後背,卻還在「打拋豬便當」、「咖哩雞飯」、「椒麻雞義大利麵」之間猶豫不決。腦袋裡小劇場不停演出:「打拋豬看起來很下飯,可是有點辣…咖哩雞感覺安全牌,但會不會太普通?義大利麵?嗯,好像沒那麼飽…」結果猶豫太久,還被後面排隊的人輕咳暗示了兩聲,只好匆匆抓了一盒便當,轉身離開的瞬間卻又懊惱:「唉,早知道剛剛就選那個了…」
別笑,我跟你說,我可是選擇困難症的資深會員,會齡大概從我學會自己買早餐那天就開始起算了。小學時,在學校福利社前掙扎:「要買甜甜圈還是雞塊?飲料是選蘋果汁還是奶茶?」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小事,對我來說卻總是猶豫再三,好像選錯了就會錯過全世界的美好。
長大後,這個「症頭」不但沒減輕,反而變本加厲。從早上穿什麼衣服,到週末去哪裡放鬆、假期要不要出國、要不要換工作……連下班後要不要去運動,腦內都可以上演一齣激烈的辯論會。我記得某次和朋友去百貨公司地下街吃飯,她直奔日式丼飯專櫃、涼麵攤和甜點櫃,動作乾脆俐落;而我站在中間的圓形美食廣場,像陀螺一樣繞了三圈,手裡拿著飲料卻點不下餐。最後朋友回來時已經坐定位了,我還在站牌前咬著吸管發呆,最後無奈地問:「你覺得我要吃哪個比較好?」
你說,這是不是有點好笑?為了找出「最棒選擇」,我們常常耗盡腦力,卻錯過了享受眼前時光的機會。更糟的是,有時候卡太久乾脆放棄,然後又陷入「怎麼沒吃到那個」的遺憾漩渦。
後來,我開始試著理解這個「選擇困難症」背後的幾個小魔鬼。
第一個,是「完美主義」。每次做選擇,總想著要選出零失誤的那個選項,好像只有那個才會讓今天變得值得。但真實人生裡,完美根本是幻影。選錯便當又不會世界末日,偶爾沒選到最讚的咖啡館,也不代表整天都泡湯了。
第二個,是「怕錯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我們太常看到別人分享什麼吃得好、玩得妙,就更怕自己選的沒那麼優質。但我們忘了,每個人的「剛剛好」都不一樣,別人的精彩,未必適合我們。
幸好,和這個「症狀」共處久了,我也慢慢找到一些自救法,甚至學會和它輕鬆共舞。
第一招是「限縮選項」。比如想追劇的時候不再滑Netflix半小時而什麼都沒看,而是先設條件:「今天只看輕鬆喜劇」,然後在三部片裡面做選擇。限制條件越清楚,猶豫時間越少,快樂感也越快啟動。
第二招是「放下完美幻想」。有時候,我乾脆就對自己說:「我現在就隨機選一個,當作是命運的安排。」即便吃到的餐點普通了點,我也會提醒自己:「沒關係,我的選擇帶我來到這一刻,現在還是可以好好享受。」
第三招是「外包決定權」。像是跟另一半出去吃飯,我會說:「今天由你選,我想試試你的口味!」然後把全身心交給對方,結果反而常有驚喜,還能培養信任感與默契。不過這招要挑對人用,對方如果也是選擇困難同好,可能就要開啟雙人猶豫模式了(笑)。
最讓我難忘的經驗,是某次出門散步時,原本要去附近的咖啡廳,卻因為猶豫拐錯彎,意外走進一條小巷子,發現了一家小小的老麵包店。店裡的奶油餐包是當天現烤,熱騰騰、香氣四溢,那一口咬下去的幸福感,至今仍記憶猶新。那一刻我明白,有時「選錯路」也可能是通往驚喜的捷徑。
所以說啊,人生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以為非選A不可,說不定選B會有不同但同樣美好的結局。而那些因為糾結、因為直覺、因為巧合而踏出的每一步,其實都在構成屬於我們獨一無二的風景。
親愛的,如果你也是選擇困難症俱樂部的成員,別太苛責自己。與其為選錯而煩惱,不如學著享受選擇後的旅程。就算不是「最完美」的選擇,也可能是最剛好的故事開端。
下一次站在選擇的交叉口時,不妨拍拍胸口,微笑一下,然後輕鬆地選一條你喜歡的路走下去吧。說不定,那條路上就有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等著你呢。
讓我們一起,和這份選擇的糾結,跳一支不那麼嚴肅的舞。